价值读后感

2023-05-06 06:58:20
价值读后感

价值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价值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价值读后感1

最近研读了高瓴的掌门人张磊新出炉的著作——《价值》,受益匪浅!如果说格雷厄姆捡烟蒂、找便宜的招式是价值投资1.0,巴菲特投垄断、看成长的招式是价值投资2.0,那么张磊求变、谋创新的招式是价值投资3.0。张磊的招式是最难的,是价值投资中的“独孤九剑”,比什么“九阳神功”、“辟邪剑谱”,哪怕是“葵花宝典”更胜一筹。

张磊继承了价值投资的基本理念,奉行长期主义,既找便宜又看成长,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投变化,强调用创新驱动变化,让资本在驱动变化中发挥穿针引线和催化剂的作用,甚至直接参与企业经营,最终伴随企业革新升级、盈利增长获取投资收益。

这是集前人之大成并且大胆往前再进一步的壮举。众所周知,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轻质地重便宜,但张磊不只图便宜,更偏向合理买优质;巴菲特讲究护城河,不投带轮子的东西,求稳求不变,特别心仪垄断中的成长标的,而张磊认为护城河是动态的,所谓动态就是没有护城河,即原来的诸如由垄断、特许定价权构筑的护城河反而是锢囚自己的光环,在全球快速发展的面前是脆弱的,完全经不起后者的轮番轰炸,因而不如尽快求变,“早死早超生”,在不停创新中创造价值才是王道。

难能可贵的是,张磊把投资的制高点设置于伦理道德,认为投资不能仅为赚钱,如果把目标放在创造价值、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上,赚钱自然水到渠成、随之而来。张磊确实做到知行合一,在投资同时促进全行业科技创新,并反哺基础科学,尤其是教育。譬如,张磊为大学母校人大捐赠研究院,并作创始捐赠人成立西湖大学。暂且不讨论张磊的这些行动是否有商业目的,但动辄几个亿的捐款是真金白银,秒杀某明星花两个亿结婚却少见做慈善的高调。这无疑是投资的最高境界,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完美,却被张磊带领高瓴去践行并做到了。高瓴从20xx成立以来,投资资产从20xx万美金增长到目前5000亿人民币,15年持续高速发展即是其成功的写照。

高瓴作为投资机构,以求变精神拥抱创新,在促进资产增值中获取共赢,拓展了价值投资的新范畴,同时也是机构投资者们应该学习的典范。时下,投资机构普遍抱团、跟风炒作,乐此不疲赚快钱,成为了投机、博弈的始作俑者,谋划了一场场零和游戏。倘若机构能如高瓴一样,拿出勇气与决心,贯彻长期主义,做真正的价值投资,市场必将更健康,同时实现多赢。

个人价值投资者能从高瓴学到什么呢?高瓴作为亚洲最大的私募投资机构之一,不拘泥于一级、二级市场、PE、VC等投资形式,并且参与到很多项目的策划与运营,在资产规模、投资实施方式、团队合作与研究深广度等方面与个人价值投资者有着诸多不同,尤其是其开拓的在不变中融入创新、求变来获取商机的套路非个人投资者所能效仿。但其总体的投资思想是可以借鉴的,其中的长期主义、反套利、反投机、反零和游戏、反博弈思维是与原有的价值投资一致的,不必过多讨论;其中融入创新、求变思维需重点看待。

个人认为,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让大家找具备长期持续竞争力的企业,即在变化中找不变的标的,这已经不容易,因而老巴让大家避开七尺跨栏跳一尺的就足够了。这是求取长期稳定收益的保守办法;而张磊的价值投资,着眼于当前的不变中融入创新、谋求变化来抓取机会,这显然难上加难,等于专挑最高的栏来跳,当然如果成功收益是最高的,前提是风险可控。个人投资者不必如高瓴一样去谋变,但可以“看变”,即基于巴式价值投资理论选择标的,如果发现有先进的创新在融入,可当之为锦上添花,对所选标的的竞争力、成长性与确定性更有把握。

价值读后感2

“当我们必须解决问题时,我们本能地回避走那条引我们穿过迷茫与黑暗的道路。我们只希望听到明确的结果。殊不知只有当我们冒险进入黑暗,再从中出来时才会有这些成果。”

意识发生在童年期。

而童年期的意识发生也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小孩开始总是以第三人称客观地谈到自己。只有到后来,当自我的心理内容——即所谓的自我符合——已经获得自己的能量时(这多半是由于训练或实践的结果,主观感觉或自我感觉才产生。这很可能就是儿童开始用第一人称谈论自己之时。记忆的连贯大概就从这个阶段开始。因而。本质上它可能是自我连贯的记忆。

然后,各种各样的身体迹象的显露对自我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致自我毫无节制地表现自己。这有时被称为“无法忍受的时期。”

因此,概括而言,在童年期,有三次“意识的飞跃“。第一次是在于辨认或认识(儿童用自三人成称呼自己的时候,想起总是自称”宝宝“的三岁的可爱小外甥女)第二次是发达的自我符合阶段,即开始自称”我“。第三次带来了意识的又一个进步,它就在于对分裂的或二元状态的觉知。

青年期是二元阶段。

作者有精彩的阐述“人们在进入生活之时都带着预定的设想,有时,这些设想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它们不适应人们卷入的生活环境。这常常是一个过多期待,对困难估计不足,不合理的乐观主义或消极态度的问题。“——这段话解释了青年期大多数烦恼的来源。

那么青年期的二元性指的是什么呢?按照作者的描述,应该是对童年意识水平的多多少少的明显坚持,对那些会使我们卷入世界的我们自身内部和外部的命运力量的反抗。这是一点;另外一点,则是寻求未来,迫切向前的欲望。这两者的区别是,一个与将来阻断,一个与过去疏远。

在这个过程中,青年常常用追求实际的地位、功用、普世的价值来试图摆脱困境。但作者诗意的认为,达到社会目标是以限制人格为代价的。本应该经历的人生其他许多方面被关进储藏室。躺在落满尘土的记忆里。

转变阶段是中年期。

一个人的性格在中年期发生缓慢变化,另一个人身上某些在童年就消失的特征再次显现。或者一个人原先的爱好和兴趣减弱了,为其他兴趣爱好取代。与此相反,一个人所持有的、特别是道德方面的信念、原则开始变得坚定,而且日益僵化。

在我的理解里,中年期的人在满足了青年期追逐的社会目标之后,都会产生对于过去所压抑的未能满足的倾向的满足愿望,用作者的'话说,把青年阶段的心理带入所谓的谨慎之年。作者用太阳每日的出没来作比较,中年期发生在太阳的正午时刻,即将开始下降,清晨的理想反向重演,太阳陷入自我矛盾。

“愿青年人懂得更多,愿老年人做得更多。“

老年期是照亮自身的时期。

作者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过分关心自己几乎可以算是一种罪恶,或至少是一种危险。但上了年纪的人认真注意自身则是一种责任和必要了。把自己的光明慷慨的赐予世界之后,太阳收起光鲜,以照亮自身。

“不能向生活告别的老人就像不能拥抱生活的青年一样虚弱、病态。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看,最好将 ……此处隐藏13511个字……所做报告的主题是《做有价值的老师》。我听后第一个感觉就是:如果我是学生,能有这样一位老师一定很幸福。高老师以鲜活的案例阐述理论,时而温情感人催人泪下,时而犀利深刻发人深省,时而诙谐幽默惹人发笑。教育的智慧尽显其中。

回想起高老师的讲座真是精彩多多:会场里笑声不断,听报告更像是听高老师的单口相声。高老师的讲座之所以讲的如此收放自如,得益于她那一个个发人深省的小故事,那一段段让人捧腹的笑话。而那不仅仅是一个小故事,一则笑话,它们都被高老师赋予了教育意义,而且还是那么的“润物细无声”,仿佛是吃了糖衣药丸。我印象深刻的是“驴与马”的故事:一匹马随玄奘大师西天取经,回来后对老朋友驴说:其实这十七年来你和我走的距离差不了几步,不同的是我和大师有一个目标,我们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去奋斗过,你却被人蒙住了眼睛,在一个地方一圈一圈的打转。在教学中,我们是不是也会因为某个原因而被蒙住了那双原本可以展望未来教育曙光的眼睛,或是繁忙的生活、琐碎的事情,或是追求的不同、利益的冲突等等,让我们只在一个地方“打转”?这,实在值得令人深思。高老师将一个个普普通通的道理讲得那么生动,那么真切,那么让人信服,让这些枯燥的大道理瞬间变得鲜活而充满生命力,并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印入人心。由此,我认为教师也要与时俱进,用心学习,笑话不是一笑而过的话,格言也不是手抄百遍后的理解,当教师就要能抓住风的一瞬并让它变成能量,在高老师身上我知道了原来用心积累,用心赋予一个笑话于新的内涵也是一种学习,有底蕴的老师才有魅力!

高老师的讲座给我的感触太多,我无法一一述说。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很多的机遇,同样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如何去面对挑战?如何能够真正的胜任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要耐得住寂寞,能够沉下心来,去读一些书,一些有用的书。“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老师!”博览群书,取之所长,为我所用。用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教师的.教育工作会如虎添翼,更上一层楼。

聆听高金英老师的报告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幸福,让我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让我渴望并努力去做一名“有价值”的老师!今后要努力提高师德修养,使自己具备完善的人格魅力,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一个学识渊博的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非凡的魅力!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匆忙中记下来的“高老师物语”:

1、我们的教师队伍现在需要的是一股静气,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

2、把学生看做魔鬼,您会生活在地狱里;把学生看做天使。您就会生活在天堂中!

3、我们的学识、我们的人品,我们的态度,直接决定我们的事业的成败;直接决定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的成败。

4、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成长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败。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

5、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6、读好书,交高人,乃人生两大重要事。

价值读后感13

有句流行语说“清风吹书读哪页”。在我,这“清风”主要是兴致与心境。

这是一本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人的潜能和价值”讨论的论文集。主要选录了马斯洛有关人心理学价值观点的文章。作为人本心理学现在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心理治疗家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的文章也有大量选录。另外还有心理分析社会学派代表人物弗洛姆,机体论或整体论学说的代表人物哥尔德斯坦等人的论文。回到了以前写读后感的感觉,没有为写论文找材料的那种功利主义倾向,不去理会个别难缠的概念,反倒领略不少趣味。滋举一二,与大家共同分享。

马斯洛在致力于研究真正健康的、高度发展和成熟的、自我实现的人时,描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没受过教育的家庭妇女却是奇妙的厨师、母亲、妻子和主妇,花很少的钱让自己的家十分美好。她做的饭菜堪比盛宴,她在台布、餐具、玻璃器皿和家具上的情趣总是别出心裁。她在家务的领域,全是独到的、新颖的、精巧的、出乎意料的、富有创造性。马斯洛说,“我从她那里以及像她一样的其他人那里学到:第一流的汤比第二流的画更有创造性。”他的意思是,创造力,不专属于诗人、小说家、艺术家、科学家或发明家,创造力是出生时就被赋予所有人的、或大多数人的潜能。这些固有的基本特性,由于人适应社会上存在的文化,就被掩盖、或被抑制而大多丧失了。做自我实现的人,就是要重新激活或找回这种潜能。

而奥托则说,“据我最近估计,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百分之四。”可能吗?怕你不信,奥托启发说:你也许记得你的金色童年。当你走出房门,空气是何等的新鲜,万物的颜色是何等的灿烂!你也许有如此体会,父母走进屋子,一言未发,然而你已经预感到他们将说什么,什么事情将会发生。这种感觉的能力到我们成年后就逐步消失了。在未开化的部落中,在新近对自主神经系统的科学研究中,都能找到人类潜在能力的.证明。在正常情况下工作的人,一般只使用了其思维能力的很小一部分。这又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生活在经验之中,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粘住”或“冻僵”了不少的人。陈规旧习阻止我们接受新体验。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能力,挖掘更大的潜力,就要敢于接受新挑战,让新的经验和信息输入,“重新写你的历史”。

顶尖潜能学家安东尼罗宾说的好:“更好地发挥潜能和你的价值观是分不开的。许多人牺牲自己的价值观,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这就是他们不能发挥他们潜能的原因。”该做老师的人做了企业家,该做企业家的人却跑去当老师;该做管理员的跑去做推销员,该做律师的跑去当医生,应该做医生的却自己创业做老板——这种入错行的人太多了。他们注定要失败,因为他们没有选择能激发潜能的生活。马斯洛说过:“音乐家作曲,画家作画,诗人写诗,如此方能心安理得。”每个复杂的体系,不论它是一部机器,或是一台电脑,其各部分的结构都得协调一致,相互支持,方能达成最佳的运作;如果各行其是,没多久便会停机。

人类也不例外。我们的行为若无法与内心最重要的愿望相符,那么便会在内心产生对立,成功也就遥遥无期了,更甭谈什么发挥潜能了。如果一个人正在追求某件东西,但在内心里却与是非黑白的信念相冲突,那他就会陷于内心混乱的地步。我们若想发挥潜能,若想能改变、成长、兴盛,就得清楚自己以及他人的法则,同时确实知道衡量成败的标准。否则,我们只是个富有的乞丐。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们在具体的观点上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共识:人有能力创造出一个对整个人类以及每个人说来是更好的世界。《人的潜能和价值》,意在激发读者自觉发掘自己的潜能,攀越生命的高峰。该书内容丰富,与其他心理学著作相比,语言也不算晦涩。细读一遍,犹如做一次心理保健。写到此,自己感觉到庄严,同时更感受到心底深处的悲哀,我又挖掘了自己多少的潜能呢?我的价值又是在很好的实现吗?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希望能和大家共勉。

《价值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