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姨多鹤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姨多鹤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姨多鹤读后感1
之前不知道在哪里看到过,说如果看完一本书不写读后感之类的,不久之后就是头脑空空如也。从小的时候在江映辉那里学作文开始,我就莫名笃定自己有天赋异禀的写作能力。虽然现在我不知道小时候莫名的笃定是哪里来的,但依旧觉得那时的自己能坚持写作文。是很棒的。
言归正传,回到主题,关于《小姨多鹤》,关于东北与南方,关于二孩、小环、多鹤。
在看《我们这一天》时,有一段台词。我觉的讲的很有深意。
找了半天的台词,才发现在读书笔记里有抄过。
“The way we think about our lives. What is next? Always looking forward. I wonder ifthings would make sense. If you look at everything in reverse. Like , if you ,start at endand move backwards and try to figure out how you get there.”
“我们总是向前看,我想知道,假如你用相反的方式看待一切,会不会更合理。比如你从终点开始,往回走,之后尽力搞清楚自己是怎么到达终点的。”
那我们站在最终的截止点上往回看。多鹤,最终回到了日本,她的家乡,好样的代浪村村名终于回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土地。二孩,客死他乡,难归故国。小环每日马马虎虎地和生满白内障地黑子说话、相伴。可是最终他们地生活就这样被定格了吗?没有。
多鹤回到了日本之后,成了半个残废。“城里人现在的日本话都听不懂。不懂的事情有很多:投钱币洗衣服地机器,清扫地面地机器,买票的机器,卖饭和饮料地机器……”可以想象当她初次踏上日本土地时的惊恐无措。脱离了想象而成为现实的生活之间总有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多鹤与高速发展的日本社会格格不入,与对她怀有偏见的中国也难以相融。她成为两个国家真空地带的居民,茫然无措又难以被认同。向东跨一步,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日本,是一个话说不好,事办不好,门不敢出的多鹤;向西挪一步,依旧呆在原地,在那个她的妈妈哥哥弟弟、代浪村村民流干热血的中国。她是被女干部强行别上“日本间谍竹内多鹤”白袖章的多鹤。似乎这两个国家都对她怀有嫌弃之意,都不愿毫无芥蒂地敞开双臂拥她入怀。在多鹤写给小环的信中充满“但愿”:但愿能在日本找到位置,但愿战后遗孤能得到和日本公民平等的权利,就职或者享受社会福利,但愿日本社会不要歧视遗孤,将他们看成低能者,但愿这些请愿能够成功。而造成这多鹤人生错位的源头是什么?是战争,是无休止地野心和贪欲。与其他不幸滞留在中国的日本同胞而言,她是幸运的。她遇见了总是半睁着骆驼眼的二孩。她碰到了刀子嘴豆腐心,凑合着过的泼辣小环。她还通过自己的血脉延续,靠自己的身体给自己制造亲人。
竹内多鹤只是一个微乎其微的日本女子。她的背后或立着或卧着成百上千的战后遗孤,而这成百上千的战后遗孤身后是一寸一寸因浸润血液而泛红板结的土地,而这一寸一寸的泛红板结土地上有一群生生不息的“凑活过”的中国人和“好样的”日本人。
太懒了,不想写了呜呜呜。我要去做高数试卷了。
小姨多鹤读后感2
读完了,我觉得我应该写点什么,其实也不知道改写点什么,觉得一股子的语言充溢在我的内心,像一股海浪一样在翻滚折腾,让我的心也在揪着,在打结,可是我又不知道用什么词汇来描述,怎么才能把这一股子的激情一股子的愤怒一股子的赞赏一股子的佩服给发散出来,让他们像珠子那样滚落在地上,跳跃欢腾,我恨我自己为什么不具有余秋雨的华美或者安妮宝贝的那种逶迤,我懂了什么叫语塞。
没有比这更伟大的母亲,也没有比这更伟大的女人,而且是两个,我只能这么说,母亲不是一个,女人也不是一个,多鹤似乎更的让人同情,可是我却觉得这本书如果命名为母亲小环,一点也会让人觉得逊色,试问谁肯容忍自己的老公和另一个女人在自己眼皮底下鱼水之欢而不生一点怨气,当然小环也会暗自伤心,也会嫉妒多鹤,她一张破瓢嘴也会和多鹤大吵大闹,最终却依然挡不了对三个孩子的疼爱,其实她自卑,因为她已经没有生育能力,用那时候的语言来说“她的器械都坏了”,在那个时代她应该是遭人鄙视的,但她是幸福的,她有二孩一直在爱她,她是那种公主的脾气以致她妈死的时候都不放心没有人照顾,其实她也是聪明的,她的大度让二孩舍不得不爱她,她凭着中国女人的伟大包容着一个使自己生不如死的日本人的同族,让她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教她做人做事,小环一个遭受中国社会典型的迫害的顽劣女人却演绎出了人类最伟大的清高
多鹤,曾经不止一次想去追随代浪村的村民,却每次都以自己都认为很牵强的理由存活了下了,从结果看,她的选择是对的,就像她自己所说的在小环的凑合中她也凑合着活了下了,她的生活是悲惨的,不止和小环比,十六岁之前的已经是噩梦或者是风尘在记忆中的尘埃却都不时的在慌乱和平静中再一次撞击她的胸怀,也许是张站长的七块大洋是对她命运的改变?装在口袋里的她肯定也在揣测自己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
当二孩如禽兽般出现在她的闺房,她怕了,她把自己裹成个木乃伊,任他怎么……可是她还是哭了,她觉得她在给代浪村丢脸,不应该这样,可是她只有十六岁,当她知道二孩只是把她当成一块沃土时她也笑了,她知道他不爱他,这么多年来他能听懂小环的叫嚷二孩的谩骂或者妈妈和张站长的唠叨,回报他们的都是笑,是让他们琢磨不透也懒得去琢磨的笑,或许她自己也不知道那都包含了什么吧,无奈,痛苦,还是看见自己孩子时候的开心?面对二孩,他惧怕,他怕那种温柔却小心翼翼的期待着,她深深地爱上了二孩,为他做一切可以做的事情,她不介意别人的猜疑,不介意把她当做机器,甚至她想出卖自己的肉体为二孩……日本人在中国人眼里是那么野蛮残暴,以致于她的孩子都对她充满敌视,可是日本人的那种坚强和火热也是她赖以生存的根基,即使有时候也只是“凑合”,即使二孩只爱了她三年……其实她是个容易满足的女人
小石,小彭,其实都是好人,也不过只是太急功近利不小心丢了人性而已,或者他们能被作者插进来,是新旧中国过渡时期的一些人的代表吧!
小姨多鹤读后感3
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战争的血腥让家庭分崩离析,却敌不过革命的荒唐潮流翻搅动荡着整个社会。是非混淆,黑白颠倒,血缘被否认,亲情被推翻。其中的迫害者与被迫害者,同样沦为时代的战俘。一个家庭渺小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在时代的燃料下烧得慷慨激昂回不了头,却在变幻的政局下一路燃尽,落得死的死,走的走的凄凉。《小姨多鹤》对人性,生存本能,以及苦难的意义复杂的刻画横跨了几十年,几个时代。
竹内多鹤的血液里流的是菊与刀的民族的过刚易折,这个民族将自杀发展成了荒诞而违背人性的文化。为了他们的尊严与荣耀不被侵犯,母亲可以亲手杀死新生婴儿,一村乡邻亲人能在强敌入侵下,同时决然赴死,只留下她一人因着莫名强烈的求生本能固执独存。一个日本女人在全民抗战的`中国东北生存是可想而知的艰难,也必然也忍受无与伦比的苦难。先是如同牲口一般,被麻袋一装论斤卖给了素昧平生的张家,后又因张家长子张俭妻子不育,沦为生养儿女的工具。食物的短缺,仇恨性的圆房,粗重的活计都只是肉体上次要的磨难,正让人发疯的折磨是空气中那些看不见而又无法准确言表的尴尬与暧昧。人们对着她时神情言语中隔阂又疏远,小心翼翼的距离感,是铭心刻骨的孤独,“多鹤没有亲人了,她只能用自己的身体给自己制造亲人”。最初,语言不通,东北庄稼人们待习惯于精致,清洁的日本小女人如愚笨迟钝的牲畜一般,并非有意的虐待,而是自然而然,切肤的漠视与不理解。没有名分没有地位没有自我,多鹤的称呼都刻意模糊了,她生养的儿女们喊另一个女人“妈”,称她为“小姨”。这样在战火纷飞中,以名不正言不顺的暧昧身份寄居于敌对民族的屋檐下,多鹤是所有人不愿触碰的禁忌。
平心而论,无论多鹤多温顺,多安静,也总是令我反感。她如同二战时期她来自的民族一般,侵略了这个平凡的农民家庭。小到她在当地人眼中怪异的洁净,她默默教会丫头的日语,大孩脸部茂密的东洋毛发;大到她与张俭畸形而不合时宜的情愫,她亲生子女对于身为日本血统的极端憎恶与惧怕,她在几个男人之间挑起的致死纷争。竹内多鹤是笼罩在东北朴素的农村上方的阴云,她的存在本身就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给救助她的家庭带来了不幸与苦难。在恢复正常化邦交后,她一走了之,带着两个孩子和别人的丈夫回日本做二等公民,留下了待她如亲姐妹,在她与自己丈夫的不伦之恋时挺身而出为她说话的朱小环独自一人孤独终老。虽然她本身无意干扰他人的幸福,但她实实在在地影响了这个家庭。但无可否认的,竹内多鹤身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力量。人类为了生存究竟能做到何种地步?她逃离了集体赴死的村庄,作为不能拥有地位的生育工具活了几十年,心中可有不甘和愤怒?但一切掩藏在她少言寡语,勤奋耐劳的性格下。她的强大和她的品格让张家的人卸去她头顶日本人的高帽子,转而只是用平等的,能产生共鸣的人的眼光去看待她。
从麻袋里买回来的小日本鬼子,到“吵成一块肉”的诡异三人行,多鹤的生存本能为她挣来了人们的宽容与接受。无论国家间的战争多么不可开交,民族间的怨恨多么不可化解,小人物们的身上往往具有最动人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