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对视》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美的对视》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说实在的,我很佩服这位母亲,因为我知道,作出捐赠眼角膜的决定或许并不容易。在中国人的固有认识里,人死了就应该完完整整、入土为安,在人死后捐赠器官,对大多数国人而言是难以接受的。
我看过很多关于遗体及器官捐赠的事例,对于这种无私而助人的行为是非常赞同的,因此我自己是对日后捐赠出自己的身体,或救人、或助研究都十分肯定的。我曾和我的妈妈谈到过,但当她听了我的话后,面部的表情都不自然了,像一块僵硬而愚钝的石膏。她对我的想法感到错愕,还有怀疑。那时我意识到,一些认同方面的阻力是令遗体器官捐赠很为难的。
对于我的妈妈,一个七十年代的中年人而言,接受这些尚如此困难;那么这样一位受到过更长时间的固有文化影响的老人来说,如此主动、如此重视地对待遗体捐赠,让我觉得十分可敬。
谈论死亡、捐赠遗体,这些事情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被视为一种禁忌,是不光彩的、不吉利的。但社会已发展到今天,今天的我们看待生命,是不是应该学着以平常的心来看待,至少为它卸下一副过于沉重的枷锁?对于那副当你离去便再也无可奈何的躯体,对于别人而言却可能是光明、是希望、是其尚得以挽回的生命,我们是不是应该思索一个更完善、更适当的处理方式?重重地捧起生命,轻轻地放下死亡,让生的光彩绽放在生命的长河里,而不是死气沉沉的白绸子和呆板的木料中,这是不是一场更完整的旅行呢?
当然,对于一些以固执认定了某些传统的、但渐渐远离社会主轴的人们,真挚的规劝或许不能让他们回心转意,我想,尊重或许也是可行的办法。毕竟在这个太疲惫的社会里,新与旧的冲突已经太剑拔弩张,作为浪潮里的一员,我们可以试着让蜕变温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