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读后有感作文四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有感作文4篇,欢迎大家分享。
读后有感作文 篇1
寒假期间,通过对有关生命教育的学习,感触颇深。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我所任教的六年级学生,正是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开始,学生的心灵、身体都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此刻,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生命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生命教育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
首先,要将生命教育同其它学科教育相结合。
生命教育不单纯是健康知识教育,更是一种深刻的人文教育。我们要明确“生命教育”的意义。“生命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只有教师有了生命教育的意识,并且热爱生命,那么他才能将生命教育的思想体现在他的教学中,才能在课堂上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我们还可以将生命教育同一些边缘学科(政治课、品德课、健康课)教学内容相结合,利用事例向学生讲述生命于我们的伟大意义。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己对他人生命的珍惜和尊重态度,使学生在人格上得到健康发展。
其次,生命教育同课外实践相结合。
生命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者理论,而大多都是通过举动、行为表现出来的。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特殊教育,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教育人,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影响人的成长。因此,生命教育必须注重实践教育的作用。通过一些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如通过新闻及身边发生的交通事故,讲讲交通事故对生命的无情吞噬,请消防员讲讲水火对生命的残酷毁灭,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图片,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等,了解生命的起源,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正确的生命意识。
最后,生命教育必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生命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社会各方面应该全力配合,形成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氛围,共同担负起对学生生命教育的责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生命的态度决定子女的生命态度。在一个积极、乐观、奋进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必然是会有健康的人格,懂得珍爱自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
印度伟大的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当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是人类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何以为生”只是教育的初级目的,“为何而生”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让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行动起来吧。
读后有感作文 篇2
读了《老人与海》这本书,我被书中老渔夫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位老渔夫,他有一种不言败的精神。尽管他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可他还是天天拥有着希望和自信,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钓到鱼。于是他进行了一次远航。我十分敬佩这位老渔夫。想想我自己,有时候做一件事情,碰到一点小挫折,就想放弃。但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我还是坚持了下来。
在远航过程中,他碰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经过三天的苦战,尽管他的手一再抽筋,便他使劲地拽住鱼竿;尽管他的手被鱼线划出一道道血印,但他继续坚持着,终于将鱼钓了上来。读到这里,我想起了那次的爬山,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我实在太累了,路上还摔了两跤,手也被路边的荆棘划破了,也一度想放弃,不想再爬了。但妈妈鼓励我说:“目标就在眼前了,马上到山顶了,如果现在放弃,就等于失败了!”于是我打起精神,终于登上了山顶!
老人把这条鱼绑在了船的一侧,可是在返航的过程中,海里的'鲨鱼随着血腥味找到了这条马林鱼,许多鲨鱼一次又一次地攻击,老人一次又一次地跟鲨鱼斗智斗勇,反抗,最后,老人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鱼港。和老渔夫比起来,我的那点小困难并不算什么,只要我坚持到底,永不言败,就一定能成功!
我知道,在我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也会碰到许多困难,但只要我勇敢地以一颗自信心去迎接挑战,我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读后有感作文 篇3
这是一部有关爱情和成长的故事,牵涉到友情和亲情伦理。作者用一种毫不花哨但却清澈明晰的文笔一路娓娓而来,慢慢地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如同发生在你我身上的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
故事情节在层层铺垫中徐徐展开,每个情节设置的恰到好处,处处柳暗花明,总是会让人感到意想不到的纠葛,作者实在是独具匠心。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让人为之心悸,为之泪下。
林小溪是一位为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的女人,若被她爱上,即使被辜负,也会一追到底。好女人总是需要经受磨练,然后终于等到了许诺,生命里其实最适合她的男人。在林小溪和许诺的分分合合中,我们和主人公一起成长,体会人生和爱的悲喜炎凉。
时光在手指里转动,在爱恨交织里,每一个人,就是这样经历着相似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除了情节外,作者的文字功底也相当的好,丛中的一些片段就可看出:
在爱情的离别中,剩下的人永远比离去的人难过。一个是离开,一个是固守。离开的那个,远离旧的环境去寻找新的生活、新的目标,激昂的斗志已经将离愁冲淡。剩下的人,到处课触摸到的只有回忆。
爱情,它不同于亲情的深远,友情的敦厚,积聚时波涛汹涌,爆发式天崩地裂,失去是有痛彻心扉。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愫每时每刻不知要踢中多少人的软肋,明知既是蜜糖,也是砒霜,却无从逃避,无力抗拒。
不爱一个人,一生一世的相对,都是无疾而终的平淡;爱上一个人,只需一分一秒,便是一生一世的纠缠。
这些良言金句令人满口留香。
请坐下,慢慢地沏上一杯淡淡的绿茶,把逐日奔忙的身体放松下来,等待落在后面的心灵慢慢的赶上来。然后,翻开书,继续读下去,你就会沉浸到那浪漫纯真的爱情之旅之中去,就会亲自揭开所有的谜底。
作者就像是传教士,将我们对生活对爱情的感悟,传递于世,传递给热爱他们的读者,求取共鸣。
生活即使像爱情一样充满艰辛和磨练,却也繁花盛开。我们流连于世,感受着悲喜,见惯起落,可是我们依然跋涉,为此不屈不挠,为梦想和信念去奉献毕生。
若你能在这本书里不时发现自己的足迹,请别讶异,这是一部走进了你内心世界的故事,有你的感伤,有你的泪水,有你的过去,或许也有你的未来。
读后有感作文 篇4
我用了四天读完了这本名著。
因为阅读的是未删减版,所以里面的内容要更加丰富繁多。文章大概讲的是一个英国青年鲁滨孙从小喜欢航海,曾离家到各地航海旅行,在惊心动魄的航海中经历无数险情。后来一次航海中,整条船在太平洋不幸罹难,船上的人都葬身海底,唯有他一人得以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只身来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岛上。鲁滨孙从绝望的缝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启示,性格坚强的鲁滨孙在岛上独立生活了28年。他在孤岛上劳作生息,开拓荒地,圈养牲畜,生产水稻和小麦,年复一年与孤独作伴,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接受的困难。
令我印象犹深的是,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这样的好处是可以生动仔细地描写出人物的心里活动,让读者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鲁滨孙在遭遇险难,孤岛求生的艰苦生活和其内心的坚毅勇敢。
整本书通读下来,更多的是惊讶。在荒岛上居住35年,没有食物、衣服、居所,只能靠自己的生存能力去维持生活。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一个良好乐观的心态,去看到生活的曙光。
在第一次阅读前,我大概了解了主要内容,又翻看了一下目录,挑选了一章自己感兴趣的情节提前阅读——这是我的阅读习惯。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第七章“劳动创造”,因为好奇在遭遇灾难后鲁滨孙为什么还能看到希望,去自力更生。
故事进行到这里,鲁滨孙确信被搭救的可能性已经几乎渺茫了,他在思索一番后决定利用身边的资源让自己存活下去。他在勘察完岛上的情况后,先是为自己找来了食材;紧接着又利用地形建好了住处,制作了面包等食物;还用枪打来了许多野味;并驯养了捕捉的小野山羊。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鲁滨孙开拓了一片荒地,种上了谷作物。还砍下了一棵大树,造出了自己的独木舟。
这是他在孤岛上的劳动所得,在最艰难的情况下。
在遭遇不幸时,他并没有被困难击倒,反而把那渺小的希望逐渐扩大,充分利用自身能力,维持生命。我认为他度过了两道难关,心理上的难关。一是在身无分文时,没有绝望的念头,而是决定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二是在自己寻找制作生活用品时,不管环境资源多恶劣,总是在积极思考解决这些难题。这两关鲁滨孙过得都特别漂亮!这也许就是人物身上最大的特点了吧:不放弃,不绝望!
等我把整本书看完时,看到了鲁滨孙身上的很多特点,但我依旧确信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最初的那一章里看出来的:坚毅勇敢,永不言败。鲁滨孙是在航海时遭遇灾难坚强克服,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是这样的。当遇到棘手的难题时,不是放弃撒手,而应该是勇敢去面对,用上自己的有利条件,靠着双手和大脑去解决问题,不是吗?
谢谢鲁滨孙,你的神奇经历,给了我遇到难题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