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2023-07-05 20:48:24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精选15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精选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

谁会在人到油腻中年时开始追逐儿时的幼稚梦想?谁会抛妻弃子一走了之丢弃所有情感而不顾?谁会用豪华都市温暖家居去换风餐露宿流离失所?如果现实中问这个问题,应该只会得到一个答案:要么傻子要么疯子!

梦想是什么?多少人在走出幼稚园后就再也没问过自己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在争取上父母眼中的好学校,找朋友眼中的好工作,娶(嫁)大家认为的好老婆(老公)。生活长河拖着每一个人有条不紊的游荡着,或平稳或波折,或高贵或平凡,却都是过着别人评价的生活,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大家都是如此。

毛姆描写的主人公却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他反抗舒服的平庸,残暴的拒绝感情的束缚,他不想取悦别人也不想被别人取悦,他不想可怜别人更不想被别人可怜,冷血、自私、残忍用在他身上一点都不为过,可是不是如此,他又何以自处,何以慰藉自己无处安放和燃烧的灵魂?

我们可能不需要用这样极端的做法去放弃妥协,可是我们至少应该学着遵从和爱护自己的内心。纯粹的、原始的`、简单的并不比豪华的、装修的、复杂的低级。爱是纯粹的也是复杂的。

情节虽叨絮却真实,情感虽激烈却细腻,在别人令人惊诧的故事里,读者也许可以更透彻,如同最后草屋里那凝结一世通透的画作,在一团热火里舞蹈而化为永恒!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

全书哪里有关于月亮和六便士的介绍?名著就是名著,让你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你的思想,你完全不知道什么时候转变了你的想法。

明明是一个抛弃自己妻儿,勾引别人老婆的滚蛋,最后直接转变成了为了梦想,为了艺术的伟人,最关键的是你不得不承认斯特里克兰的伟大。本书直接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你对一个人的想法。

而且作者以一种类似于新闻记者的身份来记录写这篇小说,我还天真的以为真有斯特里克兰这个人,专门百度的了一下,结果没有这个人,只有高更。这种让人信以为真的感觉才是真正大师的高超之处。

有的人把生活活成了艺术,买一个小岛,自己开发,远离世俗。有的人用文字表达艺术,有的人用音乐,有的人用绘画等等等等,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都是自己的意愿,都是自己的愿望。信念超脱物质的存在,才不会计较物质上的得失。

然而我和伯爵是世俗之人,不能像斯特里克兰,更不能像三毛一样,拜托物质,拜托世俗。一是没有勇气,再有就是职责吧。

伟大的艺术,不紧紧是音乐、绘画、文章,他存在我们的各行各业,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像航天英雄杨利伟,像袁隆平等等,他们就是把自己的领域变成了艺术。再次承认艺术的伟大,像各行各业的艺术家们致敬。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毛姆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生活与艺术两者的矛盾与相互作用。小说所揭示的逃避现实的主题,与西方许多人的追求相吻合,成为20世纪的流行小说。

“毛姆以高更为灵感所写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毫无疑问杜撰超过事实。”“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高更认为他最终能够享受成功的果实,让一家人团圆。”对比小说与现实可以发现,高更对绘画的追求有其因果关系与过程发展,而思特里克兰德的出走则非常突兀与过于激烈,再加上作者利用虚构的.情节与叙事手段上的技巧,就塑造了一位不通人情世故与不食人间烟火的所谓纯粹意义上的艺术家。比起高更的出走,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的出走完全不符合现实的逻辑,对于读者来说更是不可理解。其实这里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可以说明毛姆如此写作的目的。即毛姆自我欲望的虚拟满足。

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有个朋友跟毛姆开玩笑说,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毛姆觉得这说法挺有意思,就起了这个书名,甚是开玩笑的语气。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

感觉作者把理想神圣化得失焦,人们为什么追求理想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一个人去追求理想。他说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像个朝圣者,朝着心中的殿堂跋涉。他放弃了现实生活的平凡幸福,追求自由,这没什么可责怪的,但说他自私也不为过。现实生活中可能没有多少人像斯特里克兰那么勇敢,决绝而去,搁下生活沉重的包袱,去探索追寻真正的内心世界。

书里大部分篇幅都在嘲笑斯特里克兰的作品庸俗,他是个没有天赋的落魄画家。最后两章突然转向盛赞斯特里克兰是天才,不是很能理解这种天才以及世人对他的看法。

朝圣者,在朝圣的路上充实心中的向往,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样子。至少在我看来,朝圣者是在路上越活越有光芒。斯特里克兰是吗?他用自己的奇行怪癖伤害对他好的人,除了画画,又有什么入得了他的眼呢?很大程度上说,斯特里克兰是一个自私的.理想主义者。人们以他的伟大作品掩盖他的斑斑劣迹,多么理想化的世界,但这种掩盖真的公平吗?

人人都有触碰月亮的梦想,人人都乏味于脚下的六便士。想着潇洒地扔下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去追寻摇挂天际的月亮,对脚下的六便士不屑一顾甚至厌恶。假如有天你可以把脚下的六便士当成月亮呢?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5

《月亮与六便士》的情节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基础,主人公原是位证券经纪人,人届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

毛姆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月亮和六便士》的情节并不复杂,写的是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

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

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6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亮。——毛姆

思特里克兰德就像是一颗榴莲,喜欢的人细细品味,讨厌的人避之不及。合上书,对他的喜欢大过讨厌,敬畏大过偏见。他是看过世界,实现了终极理想的人,要知道这个世界上,苟且的活着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此处隐藏1657个字……甚至在死之前要求烧掉最后的画作。在他心中画出来了就够了,不需要他人看到。名利一点也不重要,他人的认可与赞美也不放在心上。只有画,只有心中的月亮。

这样的人哪里还能用俗世的标准去看待他的。什么伦理道德,他甚至不屑于知道他人如何看待他。

他仅仅需要一轮明月,和用来买颜料的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1

知道毛姆以及他所著的这本书,还是好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年轻,工作没压力,有点闲钱,有大把的时间,却荒废在了人人网的页面小游戏上。跟网友边玩游戏边聊天,听他说到了毛姆是他最喜欢的作家。当时还顺手百度了一下,呵呵,惭愧啊。

说实话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很多情景,思维是我理解不了的。我一点也不明白,因为按照中国人的逻辑思维和情感道德很多事难以接受。

然而书中对人性的刻画,对自由的向往,对遵从内心的渴望,却真想让人抛却眼前的束缚,去到那个海天一色,充斥着椰子树,大海,简陋的小木屋,只有海滩上四处游走的面包蟹和充满奇异色彩的画布中去。

这才逐渐认识到,前篇在英国法国发生的一切,不过都是对现实的批判,对人性的复杂描述的越深刻,越能体现出后面对自由的向往。

生活在北方城市里的我,从小习惯了按部就班,朝九晚五。偶尔的旅游路线,就更倾向于那种海边慢生活的城市。旅游结束,一切回归,开启又一轮的加班,客户,完成KPI。谁又能真正抛开一切,到陌生的`城市,不在意住什么地方,吃什么东西,只为心中的理想而活?那种纯净的精神世界,在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太过难寻了。

只愿我们都能有更多的空间,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不在意他人的看法,能活的再快乐一些,潇洒一些,自由一些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2

一位亲爱的书友,她以辩证的态度,和我讨论这本书,她认为精神是建立在物质上的,当然我认为是无可厚非的,感谢她吐露心声,对我敞开心扉,让我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月亮与六便士,不知道作者是不是这样想的,月亮代表灵魂,六便士代表物质。怎样你才会抬头看天上的月亮,而不是弯腰去捡六便士,当然是精神达到一定高度,物质也有一定保障,这才成为可能。有些人满脑子的指梦为马,浪迹天涯,用我爸的`话来说,就是特么吃饱撑得,所以我不敢和他说我想怎样怎样。毕竟在他生活的年代,物质极其匮乏,追求物质是更重要的事。如果他满脑子都是浪迹天涯,估计我早饿死了[偷笑]

这两个的追求,就像计划生育一样,要宏观的去看待,有些国家鼓励早生多生,我们国家就是少生优生幸福一生。为什么会有差异性,就是目前那种对发展更有利。

在这个物质充盈的时代,很多人有了所谓的精神追求,去浪去旅行去寻找自己,在这个浮躁快节奏的社会,我鼓励人们这样做。倘若社会大都是一堆这样追求的人,一些读书人就会倡导追求物质的生活,作者就是在自己优秀作品里去注入倡导超越当时社会状态的人。没有人能说那种好,那种坏,就是作者的观点去引领我们思考。就像计划生育,我国是为了降低人口生长,一些国家是提高人口。

总之缺啥补啥吧!我目前的状态,会抬头看看月光,也会弯腰捡起这六便士,就像我爸不想把我饿死一样。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3

《月亮与六便士》——听起来是个很诗意的名字,但里面的内容琐碎多于诗意,斯朱兰的一生也不是诗意的一生。

首先是“我”这个人物,有点啰嗦,叨叨了很多无关的事,硬着头皮看完漫长的铺垫。后面“我”对一些人的描写也过于拖沓。阅读起来不大痛快。

其次是画家,在别人眼里或许是个疯子,而不是天才。放弃了自己原来的工作,一心想要追求“月亮”。作者通过“我”将斯朱兰各种事迹串起来,初看实在觉得画家是个自私的人(作为一个俗人的眼光),如果是因为追求理想,对所有事都无所谓,不受欲望的支配,大概人设会更接近我们对“好人”的认知。但是偏偏是个高傲的人,夺别人妻与屋的行为实在无力接受。看到别人说的一句,“渣男就是渣男,不因为他最后成功了,就洗白”,蛮认同的。这样子的想法,直到他和最后一个妻子,生活在岛上,才感受到斯朱兰的.追求。对他的反感才有所减轻。(那部分需要细细体会啊。)

最后是对书中斯朱兰的三个女人的描写印象深刻,一是第一个妻子宁愿他有外遇也不愿接受他为了画画而丢下家庭。第二个女人因斯朱兰对她有吸引力而产生恐惧,最后又飞蛾扑火般的走向自杀的道路。第三个女人是做到不打扰他,但在他病的时候那种“他是我男人,我是他女人”的决心蛮令人心动的。

内容跟朋友所说的差不多,但是由“我”说出来蛮意外的。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4

我是个俗人,斯特里克兰抛妻弃子,我要骂;勾引朋友妻子导致朋友一家家破人亡,我要骂;对这些恶事没有丝毫悔恨甚至还幸灾乐祸,我更要骂。

可我一句脏话没说,我对这个人的种种恶行竟然不可思议的保持了理解。

我理解,却不原谅,因为我是个俗人,是生活在现实泥淖中的人,没有那些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怀。斯特里克兰在好友斯特洛夫的救助下才活下去,他却极度嫌弃自己这个其貌不扬、画作平庸的好友,这和水面优雅的荷花讨厌滋养自己的淤泥一样不可理喻。

真理总是带着污浊的',美也是。当那些高洁的人都在迷恋月光的时候,我却想低头捡起脚下的六便士。即使我会被抬头追求月光的人鄙夷浅薄,会被忙于收集便士的人嘲笑虚伪。

我没有嘲笑他们,因为任何事情都不应该用道德的眼光去评判,所以我说,对任何人的生活态度,我虽不一定赞同,但理解。

我是个俗人,一直坚定地认为任何理想都应该根植于现实,先有经济基础才有更气派的上层建筑。

换句话说,我容忍理想与追求含有现实的杂质,因为我不是斯特里克兰那样的天才,也不是他的第一任夫人那样的精明人才。

俗人罢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

原来听说这本书在讲月亮和六便士,在讲梦想和现实。读了之后想的更多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我也有曾逃离社会,逃离责任的时候,但我终究安定下来,有了家庭有了老婆孩子。就像许多人一样,他们想逃离社会,逃离负担,去追求真正的自我,有很多人付诸行动,但最终,绝大多数人仍然会回归社会。

也许是人类的本性无法脱离社会,也许是如今的社会难以找到像大溪地那样的地方,也许是他们的追求和梦想不够强大。主人公的所作所为让我们厌恶,因为他打破了社会属性,让人不满和不安,但他的追求又在打动我们,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在向往作为自然人最纯粹的追求。他的前半段经历是作者亲眼所见,而后半段经历是旁人回忆。

前后的表现有蛮大的'差别,也许是时间的磨砺改变了他,也许是旁人的回忆回忆美化了死者,我更倾向于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环境,大溪地更接近自然,远离社会,缓解了他的焦虑不安,他最终再次结婚,说不上感情深厚,但至少回归了社会属性,他并非完全的回归自然回归野蛮,他只是不适应之前的环境,不喜欢过去过多的社会属性的束缚,他仍是会需要社会的人,只是要找到合适的环境,才能让他平衡他的追求和梦想。也许我们每个人也都在寻觅,最适合自己的,能平衡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平衡点。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