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课堂》读后感

2023-07-06 08:38:09
《叩问课堂》读后感

《叩问课堂》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叩问课堂》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叩问课堂》读后感1

读了周彬教授的叩问课堂,文章处处引人思考,直言不讳解读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现象,令人深思。本书倡导了广大教师莫把课堂当成作秀和审视了学生为什么不愿意读书,从而提出可实行的办法,让学生走出迷境。交给教师课堂中的进退的办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耐人寻味的案例小故事,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教育工作的一盏启明灯。

课堂是什么?这个最近简单的问题是《叩问课堂》直击的主题。到底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还是学生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刚刚参加工作时,在教学中总是要按照着事先备好的课按部就班的教学生,总认为把预设好了的内容教会学生,这就算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在课堂上,我成为了主角儿,自导自演。学生的思维被我束缚,积极性慢慢减退。当学生提出质疑或者疑问的时候,总不能第一时间给学生最好的解答。更不用说抓住生成性的问题,进行引导。既然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那应该怎样表演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不是训练学生的场所,那怎样在有效的40分钟内让学生都有所收获,能力都有所提高,如果只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引领,能将知识学习扎实?这种种的问题一直伴着我,在矛盾和反思中一直迫切想知道答案。本书直面抨击了,课堂重要的地位,对全盘否定了传统教育,带有西化味道教育观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倡导让每位老师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消除对课堂已经充溢的感陆,反对华丽,讲求朴素务实;不论传统现代,讲求实事求是。从而让我明白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总是不自觉的给学生贴标签,他是学习好的孩子,还有一些直接被归为差的学生的行列。《叩问课堂》一章中提出:“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当今社会,考试成绩仍然占领着指挥棒的位置,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种统一而单一的传统书面考试评价制度,抹杀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致使因材施教成为空话。教师在学生心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师这种以“听话”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的现象,这种情感上的偏好是教师无意识的表现出来的,但它的确存在。本书揭示了这种评价标准产生的危害,即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束缚了学生质疑的精神、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其实每一位学生都是想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美,而每一位孩子也都有自己的优势。教师就需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循循善诱的对学生进行教导。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爱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需要,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教师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处处用道德规范要求自己。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崇高人格,就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教师的劳苦功高是我们承认的,学生的勤奋苦读也是我们理解的,可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现实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也要体现差异性。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现代教育中教师所承担的教育任务已由传授知识型教育转变为能力素质培养型教育。教师素质对学生有着决定性影响,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叩问课堂》读后感2

扣问课堂是一本好书,它为我照亮教育中前进的道路,解开我心中困惑的结,让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方向。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剖析课堂之病症,让我陷入沉思,并获得心灵的顿悟。

书中阐述的一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并有了新的认知。

观点一:跳出课堂看课堂。课堂对于教师而言,犹如人的脸面。如果就课堂论课堂,抛开课堂背后的本质,就会背离教育,渐行渐远。这如同仅从美化脸面上做文章,涂脂抹粉,而不顾及人的内在品质。我们应该跳出课堂看课堂,离课堂远一点,才能把课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会消除对课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即从自身专业素养、外部条件等课堂外的宏观认识上去理性思考,这样也许会对课堂教学问题认识得更深刻、更持久。像这样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老师换个角度看自己的课堂,作为一个旁观者理智的分析自己的课堂,换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为我们的反思成长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

书中帮助我们分析了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

(1)教师教学思维不够清晰与接受的逻辑训练有关。这是教师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疏忽而导致的。书中告诉我们,哲学课程与教育学课程都以培养教师的教学逻辑思维能力为主,为我们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指明了方向。

(2)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与非重点知识的混淆,在于教师对学科知识与教学大纲的理解不够。很显然作为一个专业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在专业上过硬。

观点二: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才可能提高课堂效率。是的,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搞不好会“因爱致恨”,如果把“关心学生”转换成“关心学习”,在学生看来是功利的表现,对于考的差的学生他们或许不需要教师讨论成绩好坏,而是需要教师理解他本人的辛酸。同时作者还告诉我们,教师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给学生以尊重和关爱,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会爱上教师。决定师生关系的并不是教师是否应该爱学生,而是教师对学生付出的爱,能够换回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比率,要想提高这个比率需要的是教育智慧,而不是简单的增多感情投入。因为感情投入越大,感情的使用率越低,学生的反感就越厉害。为了让学生喜欢老师、喜欢学习,我们应该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的方法。

从书中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质上,学生无心于课堂的责任还在于教师。我们的课堂就好比一个剧场,不管上演的是多么精彩的剧情,旁观者注定是要离场的。学生如果当不上导演,甚至连群众演员也当不上,也就注定了他们离场的必然。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尽量让每一个孩子参与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只要能让孩子有所收获,参与课堂,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就是属于孩子自己的,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如今考试成绩不仅仅是学生的命根,她还是教师的命根、学校的命根、家长的命根。问题在于,一旦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他人的命根时,学生也就成了追求考试成绩的工具与手段。所以,把考试成绩作为他人,而非学生的命根,这才是应试教育的病根。正是考试分数主体多元化、考试分数功利化与教育教学眼前化等现象,异化了当前的教育教学。我们教师无力改变大环境,可我们有责任把自己的课上好,并潜移默化地调整学生的态度和思想。当教师是一份良心活,我们既为人师,就要用心搞真教育,走真正的育人之路。

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位置,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作为教师,我们在上好自己课的同时,还要时刻懂得如何关心差生、尊重差生和热爱差生。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必将使差生在学习过程有良好的心境、愉悦的情绪来激发积极认识和意志活动。教师要像爱护自己子女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和他们交朋友、鼓励他们大胆发问,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从内心深处注意发现他们的难处和可爱之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找回自尊、树立信心。

这本书,耐人寻味,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给我带来深刻的震撼和洗礼。

《叩问课堂》读后感3

最近一直在读周彬老师的《叩问课堂》,读后感慨很深。作者从远离课堂的一个旁观者的独特角度解读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弊端,读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叩问课堂》之叩问教师。作者告诉我们:课堂对于教师而言,犹如人的脸面般光艳照人,如果仅从美化脸面上做文章,涂脂抹粉,而不顾及内在的品质,抛弃课堂背后的东西,就课堂论课堂,会渐行渐远。我们应该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就能把课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会消除对课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可见,我们不要把目光局限于课堂,一定要把目光放开放远,从自身专业素养、外部条件等课堂外的宏观认识上去理性思考,这样也许你会对课堂教学问题认识得更深刻、更持久。对照自己的课堂不难发现:课堂上的问题只是冰山之一角,真正的根子其实还远远地躲在课外呢!

《叩问课堂》之叩问学生。周教授从“学生为什么无心于课堂”谈起,原因是有些课堂并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舞台,或者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课堂。让学生喜欢上课堂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学生能够真切地参与课堂,学生参与者课堂的程度越深,学生对课堂的喜欢程度就越大;二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堂教学是属于“自己的”课堂,学生对课堂的主人翁意识越浓,学生对课堂的热爱程度就越大。从周教授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实质上,学生无心于课堂之责任还在于教师。我们的课堂就好比一个剧场,不管多么精彩的演剧,旁观者注定是要离场的。学生当不上导演,如果也无法成为主人公,甚至连群众演员也当不上,也就注定了他们离场的必然。尤其对于公开课的“作秀”作者更是分析得入木三分。

《叩问课堂》之讨伐分数。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对于考试分数,又何止是学生的命根;它还是教师的命根、学校的命根与家长的命根。正是考试分数主体多元化,考试分数功利化与教育教学眼前化等现象异化了当前的教育教学。我想:我们教师也许无力改变大环境,可我们完全有责任把我们自身做好,并潜移默化地调整学生的态度和思想,教师是一份良心活,我们既为人师,就要用心搞真教育,走真正的育人之路。第二辑当中“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的观点最让我感触。什么学生是差生?在当今“分数高于一切”的指挥棒下,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差生。那么,学生表现的好坏,也会在教师的眼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观念。

对学生的评价也有所不同。学习不是人生的全部,“差生”不等于样样都差,成绩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有些学生虽成绩不好,但大脑却非常灵活,交际能力强,善于处理人际间的关系。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差生同样也可以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后进生;数学家巴比基和文学家玛阿特因为成绩差常被罚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但后来,却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大诗人拜伦在小学读书时,成绩也是全班倒数第一;爱迪生在读小学时被誉为“爱捣蛋的孩子”……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学生也是如此,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作为教师,我们在上好自己课的同时,还要时刻懂得如何关心差生、尊重差生和热爱差生。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必将使差生在学习过程有良好的心境、愉悦的情绪来激发积极认识和意志活动。教师要像爱护自己子女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和他们交朋友、鼓励他们大胆发问,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从内心深处注意发现他们的难处和可爱之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找回自尊、树立信心。教师应该有一种观念:在任何一个集体中,所有的人都不可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总会有优、中、差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树立每个学生能成才的观念,当尽一切努力教育学生。

总之,这本书,耐人寻味,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一把打开优质课堂教学之门的金钥匙。这本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必然给每一位教师带来深刻的震撼和洗礼。

《《叩问课堂》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