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的读后感

2023-11-13 21:38:11
《儿童发展》的读后感

《儿童发展》的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儿童发展》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儿童发展》的读后感1

寒假期间我拜读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案例式解读》一书,书内每个案例都根据《指南》中的目标要求进行生动详细、深入浅出的剖析发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每个案例后都会有“误区点拨”和“教育名家链接”,有效的指引我们从案例中了解各种教育教学方式的优缺点,也让我们从名家的话语中吸取正确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著名的意大利儿童文学家——亚米契斯说“要坚强,要勇敢,不要让绝望和庸俗的忧愁压倒你,要保持伟大的`灵魂在经受苦难时的豁达和平静。”这段话语是在书中第三章“人际交往”里目标1愿意与人交往的许华老师案例后的名家链接,该章节以小说《爱的教育》解析了许老师在案例中的教育建议,让我深受启发。许老师案例中的陈陈小朋友在我们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也曾出现过,平日里我们会以教师辅助指导为主幼儿自主发展为辅,然而许老师在面对“特殊”的陈陈时,她能仔细观察、详细记录、耐心引导、精心查阅相关资料,还及时与家长沟通,许老师将陈陈的各种言行举止按时间的分类进行跟踪记录。

针对许老师的案例,在“误区点拨”中提出了观察记录的方式和意义,这也让我不禁回想起平日里所撰写的观察记录,纯碎是以幼儿在情境中所发生的事件进行一一的记录,或许正是所谓的“流水账”,因我们过于注重记录结果,而忽略了观察的实质即观察的作用及意义,我们在一定的范围内,引导幼儿往我们所创设的环境中进行活动,在观看幼儿的行为、语言过程中进行“无彩”记录,即便使用了华丽的词藻,却也体现不出观察的实效,因为没有真正的察觉出幼儿行为背后的各种能力和特点,导致我们不会客观的评价出自己的观察内容。

所以要想记录真实的内容,我们应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关注幼儿自然状态下所产生的自发行为,从而再进行视频或手写记录,切实的记录下幼儿的真实能力和发展情况,这样的观察记录才是孩子们的真实事件,而不是我们所“导演”出的作品。

《儿童发展》的读后感2

近段时间因一直在思考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及课程建构,从而再次阅读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指南》于2012 年10 月9 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它是幼儿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枕边书,对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指南》中提出,实施《指南》应从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这几个方面来把握。言简意骇的几句话,深深引发了我的思考,并将心得体会小结如下:

学习《指南》,从《指南》中找出课程建构的答案或思路,科学且适宜的课程内容要从幼儿经验、兴趣出发,关注个体发展差异。《指南》中对教师教什么、幼儿学什么、教育目标及教育建议都按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来划分,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学习《指南》,使我更清楚星辰中学附属幼儿园要办规范、优质、有特色的幼儿园,其中有特色就需要建构科学、适宜、长远可持续的课程。记得我在一次教师会上说过,我们的孩子是“未来人”, 我浅薄的理解为:有坚韧的毅力、有良好的品格、有自立的能力、能准确表达及调整情绪、有灵敏的思维、有艺术鉴赏能力等等。幼儿教育不是塑造孩子,而是挖掘孩子的天赋,引导孩子的.探究能力。这些思考结合《指南》的要求,幼儿园的课程似乎就有了一定的方向,课程结构大致为基础课程+美育课程+自然教育课程,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课程内容应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将教育综合化、趣味化,使我们的孩子在幼儿阶段生活更丰富、更健康快乐!

接下来,我将继续细研《指南》,使幼儿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为幼儿园9月的顺利开园建构最适宜的课程!

《儿童发展》的读后感3

从《指南》的名字中可以看出,指南是对3—4岁、4—5岁、5—6岁这三个年龄段末期孩子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的合理期望。并不是绝对的标准,只是发展的方向和常模发展水平,不排除个体的发展差异性。它充分的体现出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重视儿童学习、生活的独特价值,充分地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而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自己和家长总会不自觉地对孩子的期待过高,一旦个别孩子表现的“不尽人意”时,我们总是忧心忡忡,甚至采取“利诱”的`方法诱导孩子达到我们成人期待的标准,导致孩子的主动性减弱。通过对《指南》的学习,使我意识到:爱孩子就要耐心地陪伴他们成长,扮好引导者的角色,不能以权威者的角色进行拔苗助长,做一些看似正确,其实错误的事情。同时,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性,树立“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的教育观、儿童观,对不同能力的孩子要具有相应的合理的期望和教育方式,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孩子和对孩子进行横向比较。此外,还要多和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也了解正确的教育观念,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了解,提出合理的期望。从而家园合力,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和谐地成长。

“童年不是赛跑,而是一场旅行”。我们成人应该正确理解孩子学习和发展规律及特点,珍视孩子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努力使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美好童年。而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成长,在这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中,让我们与孩子共同茁壮成长!

《儿童发展》的读后感4

观察儿童能够让我们知晓儿童的发展状况,帮助我们评判儿童的发展水平,指导我们设计儿童的发展目标,并提醒我们关注超常儿童的发展需要。《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解释了为什么要观察儿童,并且详尽明了地讲解了如何进行观察。

一、做好观察儿童的准备

观察儿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但是必须做好一定的准备。如果只想简单地观察儿童今天能否学会画圈,那么只需要我们做简单地书面记录,一支笔和一张纸就可以进行观察。但是如果要想了解每一位儿童对区域活动的教玩具使用情况,就得需要在几个区域放置几部摄像机,因为无法同时观察那么多儿童。除了硬件设施的准备,作为一名观察者,无论是家长还是幼教工作者,我们必须有一颗热爱儿童,想了解儿童的心,这样才能使得观察持久。同时,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者,把自己的.观察和评价建立在儿童发展知识的基础上,千万不可以主观臆断。

二、合理选择方法观察幼儿

书中介绍了多种观察儿童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是有其优缺点。我觉得应该因人而异,要根据观察的目的和儿童活动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观察方法。例如我们需要知道幼儿在一个月内识字状况,就得采取跟踪观察的方法,而只需要做一次量表测查即可。此外,我们不仅可以从儿童的行为上观察儿童,也可以从儿童的行为结果来观察 ……此处隐藏5204个字……。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强调要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萌发幼儿对文字的兴趣。反对通过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过早识字。

三、社会领域:

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和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强调幼儿的社会性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成人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

四、科学领域:

强调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注重探究过程,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反对提前学习小学教育内容,反对强化训练某些知识和技能。

五、艺术领域:

着重强调要在日常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艺术想象,表现和创造。不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不追求技能训练。

或许我对《指南》的解读还不够深入,还比较片面,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会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断反思、实践,将《指南》的精神和经验落实到未来的工作中,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贯彻《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调剂自己教育思路,为每位孩子创出一片美好的未来。

《儿童发展》的读后感13

本实验采用实验室录像观察对中国儿童的行为抑制性的发展进行了追踪研究,实验从最开始的124名被试到实验最后阶段,只有89名被试符合实验条件,儿童2-7岁行为抑制性的发展读后感 24号。作者对这89名儿童2-7岁行为抑制性发展的稳定性以及行为抑制性和非抑制性的发展趋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儿童从2岁到7岁的行为抑制性的整体发展稳定性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本研究中儿童的行为抑制性-非抑制性倾向有向中间型趋中得趋势。

所谓的行为抑制是指在面临陌生的情境最初的一小段时间,儿童表现出的敏感、退缩、胆怯的行为。而非抑制行为则是在这一段时间内表现出的不怕生,善于交往,主动接近陌生情景的行为。

实验研究对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认为2-7岁儿童的行为抑制性-非抑制性倾向有向中间型发展的趋势,可能存在两点原因,其一,研究的时间跨度大,儿童的气质稳定性会受周围的生存环境的影响,有些心理品质的稳定性程度可能减小。而行为抑制性作为一种气质特征,它一方面受先天生物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二,在追踪研究过程中,被试因为搬家、失约、退出而造成一定数量的'流失,在流逝的这一部分被试中有极端行为抑制的儿童,这难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通过对实验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行为抑制性作为一种气质特征是可以改变的,它既受先天生物因素(遗传)的影响,同时也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先天因素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但是后天环境却可以因为人们的意志而改变。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品社会,抑制性行为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果断、主动、自信等非抑制性儿童则越来越受人们的认可和赞赏。所以不管家长、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该在儿童的气质发展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指导,让儿童的气质形成能向好的、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方向发展。为儿童的将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儿童发展》的读后感14

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对于当前教育改革具有指导意义,符合时代要求。这主要表现在:

1、强调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而不是来源于物体,智力的发展是动作的内化和动作之间的协调。只有参与活动,儿童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基于这一点,教育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给儿童充分的实验和活动的机会。

2、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作用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同化和顺应二者都是个体积极地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形式,儿童就是在积极地接纳客体和改造已有认识结构以便更好地接纳客体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因此,教育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重要作用。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连续阶段,每一阶段有其整体特征。这是组织教育教学的心理学依据。他又认为每一阶段出现的年龄会因环境、教育和成熟的不同而不同,承认个体差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育教学必须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4、强调儿童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因此,教育教学应以直观形象性为基础,逐步向抽象逻辑性发展,使学生的知识能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5、强调儿童认识的发展和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认为行为是一个整体,认识活动属于行为的结构方面,而情感活动属于行为的动力状态。这为儿童全面发展的要求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6、临床法的创造和应用,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一大突破,也为教师研究学生提供了新的方法。临床法采用丰富多彩的小实验、合理灵活的谈话、自然性质的观察和新颖严密的分析工具,有利于获得客观的信息去探索儿童思维的本质,引进数理逻辑理论,使研究更加严密。这一方法不仅适用于教育理论的研究,而且适合于教师对学生个体的研究,使教师能在教学岗位上深入了解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为因材施教提供心理学基础。

《儿童发展》的读后感15

对学前儿童而言,学会正确地比较是其数学学习所应追求的重要价值之一。“量的比较”核心经验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需鼓励和帮助幼儿在生活情境及创设的数学环境中充分地感知、理解并表征。

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比较物体的量。儿童对物体量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感官感知的,即通过视觉、触摸觉、运动觉等体验物体的大小、长度、重量等属性。因此,在活动设计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在看看、摸摸、摆摆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区分物体量的差异。在设计此类活动时,首先,教师要确定量的比较的属性,然后思考用怎样的材料和手段更有利于幼儿比较。其次,教师要尽量采用合适方式帮助幼儿感知与比较量的不同属性,如长短、宽窄之类的差异较适合通过视觉感知的形式来进行比较,而轻重、厚薄之类的差异则较适合用触摸来感知。教师要避免简单化地采用视觉的感受方式来进行所以量的比较。再来,量的比较主要借助于材料的操作,教师应当注意幼儿操作中的.游戏化情境的创设和启发式问题的提出,防止将操作演变成枯燥的练习。

联系生活情境比较、体验量的差异。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活动都与量的比较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在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情境,将数学概念的学习放在一个基于儿童生活的背景中,以帮助他们更好的感知、发现和思考。幼儿受年龄特点和思维抽象性发展所限,在量的比较中往往容易受外在形式、视觉判断等方面的干扰而无法正确地意识到物体的量。因此,“感知与体验量的守恒”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多种形式将量的比较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情境,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发现物体量的不同,达到认识与比较量的目的。还可以在幼儿初步认识量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周围环境或布置好的环境中进行量的比较。在日常活动中也可以通过各种游戏,加深幼儿对物体大小、长短、粗细、高矮等的认识。

《《儿童发展》的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