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傅雷家书读后感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傅雷家书读后感1夜幕低垂时,天窗也变得晶莹剔透,牵引着一泓月光铺陈进入老屋,与孤灯为伴,用书填充着寂静的夜晚,让月华静静泻入书里的文字。
“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傅雷用最朴素的文字深深地触动了我,一读再读,不知不觉就被代入进去,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我就是傅聪”。
家书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寄托思念,表示慰问,还有教诲子女的一种方式,诗词中也提到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或是“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在傅雷“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到了傅雷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这爱如山间的潺潺清泉,缓缓的流进我们的心间,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我常常想,如果是我,形单影只漂泊在异国他乡,会不会对曾经叛逆的自己产生一丝怨恨?会不会对我枯燥而乏味的成长之路产生一丝不甘?
我知道,怨恨也许会有,不甘也可能会有,但是对父亲的感激与爱,也一直都在,从未离开。每当我筋疲力尽的时候,父亲总是告诉我坚持;在我比赛失利的时候,父亲从不责怪,耐心的安慰我并找到我的不足,在他的眼里我就是第一;在我吃苦受累的`时候,是父亲给予我安慰;当我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是父亲为我指明方向;当我身体不适时,是父亲给予我关怀和温暖。
当别人的父母让孩子时刻绷紧神经保持奋斗状态时,傅雷却教给孩子要学会放松。说过多次孩子仍未照做时,他也没有对孩子发怒也没有抱怨孩子,而是一次又一次耐心的告诉孩子放松的重要性,并介绍给孩子放松的方法,而傅聪也因为听取了父亲的教诲,在琴艺和生活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他知道孩子弹琴时有晃身体的毛病,便在家书中一次又一次的提醒孩子,看到孩子在演奏中有其他问题时也及时指出,并与孩子成为了知己,平等的交流,讨论其他演奏家演奏时的风格与问题,提醒儿子自检自省,引以为戒。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什么大音乐家,也不像傅雷那样能讲出来大道理,但他们做什么事都会为我着想,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尽己所能帮助我,一切的一切都为了我。
合上书本,而眼中氤氲的雾气,还在眼眶中打着转儿。
夜间的月光,多了几分温柔,而我的内心是良久的释悟,就像是落日的余情未了,就像傅雷对儿子永远的爱,就像傅聪对父亲越来越深的感激。
原来,我们都是傅聪,在爱中成长,终有一日会读懂那份深沉的爱的傅聪。
傅雷家书读后感2《傅雷家书》是一篇呕心沥血的教子篇,那一封封家书,就像那促膝的谈心,在默默无言中不知不觉地拉近了我与父母距离,我聆听着,感受着,铭记着。
谁人没有父母,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与教诲。《傅雷家书》让我发现了另一种父母之爱、父子情深。它不是父母对儿女的谆谆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最平凡的关心、理解与沟通。傅雷敢于在家书中剖析自己,敢于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把自身经历中的经验与教训像涓涓细流灌注在儿子成长的心田中。傅雷先生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做人要直面困难。
傅雷告诉儿子“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的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心酸的眼泪是培养心灵的琼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博大的同情心。”人生路上,困难、汗水与辛酸是在所难免的。面对这些挫折,我们只有“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抱着永不放弃的`心理,最终才能超越自我,走向成功。这样的人生感悟,既是傅雷对儿子的告诫,也是天下所有父母对子女们的忠告!
做人要懂得善良。
傅雷告诉儿子“人应该为了善,为了荣誉,为了公理而善,而不是为了惧怕永恒的惩罚,也不是为了求取永恒的福祉。”善,应该是发自我们内心,奉献给社会的。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关爱别人,使别人因为自己的“善”而变得无比幸福,这才叫真善。
读《傅雷家书》,我感动于傅雷先生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子女的关爱。大到事业、人生与艺术,小到吃饭、穿衣与花钱,事无巨细,关怀备至。从家信的言谈语气中,我们看出傅雷是一位要求极其严格的人,甚至有些刻薄。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这样的爱子教子的精神怎么能不令人感动至深,钦佩至极。
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对子女满怀关爱,使儿女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其实我们的父亲也像傅雷一样的平凡而伟大: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他们的鬓角已经斑白;为子女的成长费尽心血,这就是伟大的父爱,这就是真正的父亲。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令我刻骨铭心:“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多么深刻的一句话啊!当我们面对成功时,要谦虚待人;面对失败时,要积极进取、相信自己;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乐曲,只有这些高潮与低潮,我们才会有多姿多彩的生活。我们只有坦然面对它们,选择合适的方法应对,这样才能真正感受生活的乐趣,才能真正幸福。
读过这本书后,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导,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给了我巨大的感染启发。我觉得傅雷不仅在为他自己的儿子指路,他也成为了我心目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与父母沟通的道路。
傅雷家书读后感3傅雷,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一生成就斐然。在这本书里,我深刻地体会到他作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与期望,以及他内心深处的爱国之情。
《傅雷家书》在国际上的声誉也很高,它的独特在于:这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情感真挚、质朴,令人动容。每一个字都凝聚了父亲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和最深沉的爱。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板着脸的父亲而是一位慈父与挚友。父子二人促膝谈心,谈笑风生,仿佛就像一对无所不谈的朋友,感情热烈而真挚。只有在勾起对儿子的思念时,几丝无力感才令人想起,这已是一位两鬓斑白的父亲。
另一方面,《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的教子书。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事无巨细。父亲一直都在处处关心着自己的孩子。在艺术上,傅雷现身说法,给予孩子艺术上的指导和诚恳的建议 ……此处隐藏10401个字……论的。因为建立在生活方面的成熟,多为琐事烦恼,一点小事就会心烦意乱。而路走得多了,人也会见得多,性格也会变得从 容淡定,做到“泰山崩于前而心不跳”。这就是二者的差距。
其实与其说傅雷成就了傅聪,倒不如说父爱,创造了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和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之父。有人说父爱像一座大山,雄伟有力。可傅雷的爱,却如潺潺清泉,缓缓流入人心,滋润那片心灵的土地,这正如鲁迅先生 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那饱含着殷殷父爱的谆谆教导,那穿透灵魂的人生和艺术体验,如源头活水注入儿子的内心,拓宽了傅聪有限的人生阅历,加深了对艺术的体味和把握。没有爱,就没有坚强的男 人傅聪;没有爱,就没有艺术家傅聪。
中学课本,节选了傅雷与傅聪的艺术对话,傅雷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你的脉搏与莫扎特一样,你真正理解了莫扎特”。“脉搏一样”。多么恰当形象的比喻。脉搏一样,这是对音乐何等的理解。没有几十年的文学经 历,是无论如何说不出这种话的。这是对孩子最高的赞誉。按照常理父亲的角色应该是“糟糕透了”。可傅雷另辟捷径一人分饰两角。在角色转换方面如鱼得水。孩子也争气,这父子两可真是羡煞旁人。
也许再过十几年,我们这一代人也会为人父为人母。我们之中有几人能打到傅雷的境界,我们无从知晓,但能够与子与女产生共鸣,脉搏一致体会到为人父母的快乐,这也就足够了。这也就是我从《傅雷家书》中学到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14世间万物皆有爱,男女之间的山盟海誓充满了爱;师生之间的谆谆教导充满了爱。读了《傅雷家书》,更是知道父子之间一封简单的信,也充满了爱。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普通的家书,大多数都是聊家长里短,加上一些普通的问候以及嘱咐。《傅雷家书》不同于别的家书,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思念之情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高尚情操,教育儿子先做人,后成“家”。正因为如此,《傅雷家书》才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是最好的艺术学徒的修养读物。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严肃深沉而博大精深;母爱如水,温柔细腻而伟大无私。傅雷夫妇对他们的儿子不正是如此吗?傅雷对儿子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因材施教的教育,都是出自他对儿子的'爱。收起温情脉脉,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这也完全是出自于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其实,在这个严厉的父亲背后,也有一颗柔软的心。在一九五四年,傅聪参加钢琴比赛并留学波兰,全家人在火车站送他的时候,他那无情的外表才被掀开。他在信中这样讲到:“昨天一夜我们都没睡好,时时刻刻惊醒。今天睡午觉,刚刚蒙胧阖眼,又是心惊肉跳的醒了。昨夜月台上的滋味,多少年来没尝到了,胸口抽搐,胃里难过,只有从前失恋的时候有过这经验。”可见,他的心里是多么想念不舍他的儿子啊!爱子心切,并在信中自责,后悔:“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一对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的种种行为都是出自对孩子的爱。
这个暑假,我独自一人去上海更加明白了这种掩藏的父爱。临行前,母亲执意要送我去机场,父亲却不同意,大声说“她都这么大了,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一开始,我对父亲生气,认为他不关心我,在公交车上默默流泪。到了机场,我接到的第一个电话就是爸爸打来的。他断断续续地问:“怎么样?到了吗?路上顺利吧?拿身份证去领登机牌过安检知道了吗?上了飞机在打个电话回来,到了那边也打个电话。”我这才明白,他不是不担心我的安危,而是让我真正独立起来。这一刻,信中的情景仿佛就在我身上发生了,我也更能体会到傅雷对儿子的爱。在上海的这些天,爸爸每天都给我打电话,就像傅雷给儿子写信一样,尽管每次通话时间不长,通话内容不多,但我都能体会到隐藏在其中的父爱。
恋人的爱,轰轰烈烈;师友的爱,平凡坚固;父子的爱,朴实深沉。不要因为父亲严厉的管教而认为他不爱你,他做任何事都是爱你的,哪怕只是给你写一封简单的信。
傅雷家书读后感15一九五六年,傅聪回国度假,为上海音乐会做准备,父子在琴旁切磋。
明眸皓齿,最迷人的是一双清澈透亮的大眼睛。二十多岁的傅聪爽朗地笑着,右手潇洒挥离琴键半悬在空中,干净的白色衬衫衬出他修长的脖颈。仰头,望向父亲。
这么多年一晃而过,傅先生还是一如往常。严肃,甚至不苟言笑。但无论儿子成长到什么岁数,有过多少游历与见解,在他眼里,他还只是个孩子,只是一个只身求学异乡,使他迫切渴望与其书信往来的聪儿。
从未动笔写过一封家书,更甚,也未曾读过一篇。《傅雷家书》于我是启蒙读本,字里行间流淌着家庭的细腻与坚强。这部由各个连贯的图块拼合而成的漫漫长卷,令人震撼地描绘了四年来一对父母不曾间断的兴奋与焦灼共生的情感。从第一篇,到最后一篇,炽烈燃烧的牵挂之情从未熄灭,它无畏时局的动荡与翘首相盼的煎熬,远渡重洋,时刻为他乡学子的'一颗赤心蓄柴积薪。细细读来,更像亲手铺展开一幅画卷,无论是工笔细描还是泼墨写意,都入木三分。
印象最深的还是傅聪比赛前后半年中父子的往来书信,两人几乎站在对立面上,对彼此的音乐见解持以反驳态度。字面不显,却能在笔下窥见一斑。在傅聪对于李赫特盛赞不绝的一笺长信中,不难读出一个正值人生巅峰辉煌时期的青年幸逢知己的狂热与惺惺相惜。他的情感就像他的音乐、琴法一样,像水,江河之水,只滔滔不绝地流出来,完全是自然的,而且是没有终结的。他写信,感叹人心神秘莫测的力量。
或许在读者看来,那神经敏锐的血统未尝不是一次少加思索的情感冲动,但最重击心灵的还是傅雷在信中深厚而娓娓到来的答复:
“中国哲学的理想,佛教的理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
你会发现傅雷一方面和我们的父母一样,唠叨、牵挂、敏感、苛求、大事小事都不肯放心,另一方面,他又和绝大部分父母不同,他有着超凡的悟力、渊博的学识、澄明的人生哲学,他不只是询问、敦促、鼓励,而是用这一整套丰富的修养来爱和培养自己的孩子。从家国情怀到为人处世细枝末节,竭尽父母职责,表现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道德和良知。
或许教育也是一件难事。傅雷常常懊悔自己对儿子“过于严厉而低估其本身水平”的“失败的教育”,但在这346通家信中,我读到了作为父亲对儿子充分的启发教育: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是的,傅雷的教育,“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如他本人一样,如他的妻子一样,如他的两个儿子一样。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家庭濡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