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范文汇编【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1有一本书,常年摆在我的书案上,它像一块磁石,用无形的强大的力量深深地吸引着我。引得我一有空便揣摩其中的人物的心理,研究它写作的手法,好多理解它一点。这本书就是——《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我自认为它应该居于四大名著之首。它以宝黛爱情与贾府盛衰为主线,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梦从出现当幻灭的全过程。全书结构完整,贾府兴衰都在前文埋下过伏笔——甄家的小荣枯预示着贾府的大荣枯。它一共塑造了九百多位性格迥异的鲜明人物,栩栩如生。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金陵十二钗正、副等册中的判词,也暗暗指明了这些奇女子最后悲惨的结局。
除了这些构思巧妙的故事引人入胜外,书中的诗词也深深地令我着迷。每位姑娘的诗词都从侧面反映了她们的性情与为人处世的态度。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吟诵着黛玉的《葬花辞》,我不禁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首诗是黛玉访宝玉不遇,以为他故意不让丫头给她开门,想起自己寄人篱下的生活,心中悲恸时吟出的。黛玉的多愁善感也在此诗中抒发得淋漓尽致。“花谢花飞花满天”、“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我仿佛看到了暮春时节,柳条和榆钱散发着幽幽的芳香,桃花花瓣飘落满地。一个清瘦的背影扛着花锄,用锦袋收集起春天的残花,用一捧干干净净的黄土掩埋。淡淡的忧伤弥漫在这暮春时节,为全诗哀婉而深刻的语言奠定了基调。“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我读懂了黛玉对世态炎凉、人人自顾不暇的愤慨。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告诉我现实的残酷,黛玉作为一介弱女子,只能做无力的抗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似一尺素笺,寄托了她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尤其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一句,如明镜一般映出了一位洁身自好、清高孤傲的小姐。后文又从宝玉的`感受与理解,从侧面烘托出了这首诗的震撼力以及文学魅力。
可惜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却在最后忧愤而死。而她气绝时,正是宝玉娶宝钗的时辰,一边极喜,一边极悲,具有很强的对比效果:这欢腾热闹的景象更加衬出黛玉之死的凄凉,总让我忍不住流下眼泪。
《红楼梦》向我铺展了一幅封建社会中大家族的生活画卷,批判了当时“人吃人”的丑恶现状,以社会的污浊衬出黛玉等的高洁品质,引发人们深思。
尽管我总是抽空自己研究或是与同学讨论,但是对《红楼梦》理解仍然过于肤浅,只有读透《红楼梦》,才能正确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学会作者写作的方法、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只念木石前盟。空对山中晶莹雪,不忘世外寂寞林。“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或许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才是宝玉与黛玉爱情最好的归宿……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2《红楼梦》这本书我相信大部分人都看过,书中囊括了很多故事,整个大观园里从丫鬟到主子都极其有故事,这是一本通过写整个家族的兴衰来反映整个封建社会的封建腐朽的科举制度、包办婚姻、等级制度。
近段时间,我一气呵成的看完了整本书,其中的人物各式各样,从整天活在女人堆里的贾宝玉,“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悲天悯人的林妹妹林黛玉,到处世圆滑的薛宝钗,及其大观园里的刘姥姥,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虽然在书中有那么多的人物形象,但是给我印象极其深刻的有两位:史湘云和贾探春。
接下来我们先来说说史湘云这号人物。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五,金陵四大家中史家的千金小姐,是贾母的侄孙女。虽为豪门千金,但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鼐和史鼎抚养,而两个婶婶对她并不好。在叔叔家,她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且不时要三更半夜做针线活儿。她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没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心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后来她嫁给了卫若兰,而卫若兰早卒,她的这个结局让人感到悲伤。
虽然史湘云的最后的结局不好,但是我很喜欢她的个性,不拘小节,爽朗大方。其实她的身世处境也很像是我们生活中的`逆境,只不过是她乐观接受了并且面对了,用笑容迎接了她的生活,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习她这种精神,不懈怠,不畏惧。
再来说说贾探春这号人物。我对她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她的故事及性格还有就是我很喜欢她的名字。名字是她给我留下的第一个深刻的印象。
贾探春贾探春,金陵十二钗之四,贾政与赵姨娘所生,贾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有“玫瑰花”之诨名。她个性刚烈,庶出的身份是她最大的心结。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丫鬟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改革来挽救,改革成功,但无济大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最终印证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悲惨结局。
同样我喜欢的也是贾探春的性格,刚烈,有自己的尊严。她敢作敢为,最后远嫁他乡。
其实红楼梦里出现的人物有几百号。作者很细致及很精细的写了一部社会历史,不一样的人看这样同一本书会有极其不一样的感受,我相信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的,通过看这样的一本书是可以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反思和思考的。一本好书是需要反复咀嚼的,接下来的日子我将会看第二遍,让自己可以更透彻的看这本书。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3“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你本为仙草化身落凡,有着灵动的美态。
“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你本是女娲补天遗落下的灵石,化身为人找寻真爱。他们,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故事。
黛玉,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她那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但我却能理解她的苦衷。她从小父母双亡,又寄人篱下,她的世界有多么的孤独,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和冷漠去对待他人,这也是她养成生性猜疑的情感的因素。她在绝望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默默的为她哭泣。
宝玉,一个外表看上去柔弱带点天真的男孩子,其实也有刚强男子的一面,也许到最后谁也想不到他会去出家,是因为他看破了红尘吧,他是一个渴望得到自由的人,当姐妹们成家后都抱怨着生活中的事,他的内心渐渐的成熟了,更何况在这种“指腹为婚”的时代,对他来说更是一种水深火热。同时他又是一个痴情的 ……此处隐藏10040个字……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但是那里没有她能够依靠的亲人,没有她能够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杯具的起因,还不如把职责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能够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生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应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感情杯具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14黛玉前生仙体,神水浇灌,一尘不染,纤纤弱质,来到污浊的凡间,深涉红尘,无所适应,遂染无医之病。初见化为宝玉的恩人,便泪如雨下,高兴之极乎,感恩之深乎?无论如何,绛珠终于又遇到神瑛,三生石上旧精魄,万劫人世有情缘。
既然入凡尘,即行凡间事。当年神瑛因动情红尘,万事自然从他富贵闲人的生活开始,黛玉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根深种。为了让宝玉早启慧根,懂得世无常欢,花无常艳,黛玉不惜以泪洗面,让宝玉在锦衣玉食中,看到悲苦无常。而常人视她,只当黛玉心胸狭窄,目下无尘。可怜绛珠一片心意,正是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世间无情,千万物事穿手过,流水落花天地间。清灵黛玉,无人知心,四季逆旅,寂寞独行,春葬落花,秋卧菊榻,兰心慧语,化做墨香。可怜清流易被浊欺,白雪常遭泥污,生长在一个不容她的世界里,黛玉因此更无片刻欢颜。尽管外祖母宠爱,宝玉钟情,黛玉并未因此真正快乐过,她深知眼前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自己只是一匆匆过客,不会久留。
周遭他人冷眼,黛玉独自经受,从未怨言,世间的骄情假意,被她的无尘明镜,照得纤微必显,毫无遗漏。在这个戏台一般的世界里,她不会妥协,不会作假,只会一意孤行,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如殷商末年的伯夷叔齐,周伐纣王,两人便以微小之躯劝阻西周万人之兵,周灭纣王后,两人便作采薇之歌,绝食首阳山。黛玉高洁,一身孤臣孽子的风范,直逼古人,就算是自认为红尘得意的薛宝钗,也情不自禁愿和她结为金兰之谊,时常亲近。自认非凡的槛外人妙玉,也亲自以古器仙茗客敬黛玉,并时常在圆中,驻步倾听黛玉的雅乐诗词。
被人间奉为金科玉律的圣贤典籍,到了黛玉眼中,无非是名利险滩的一片野木蓬篙。而被常人贬斥的污秽戏文,到了黛玉口中,便化为馥气馨质的蕊白梅芯。春华秋叶,晨风夜雨,无人相诉之时,黛玉便轻挥藕指,弹奏云山缥缈的天籁之音,微启噙香唇齿,歌咏澹澹寒水的修篁之情。居潇湘桂阁,以碧竹为墙,坐月洞琴台,以笔砚为友。
落入人间的绛珠仙韵,只有怡红公子能真正赏识,两人原本神仙眷属,心心相印。但尘蒙愚情的宝玉,看不透众人笑骗欺言中的金玉良缘,病中的黛玉,终被风刀霜剑,逼到一息恹恹。孤身病榻中的黛玉已经无泪可还,知音的琴弦已断,焚稿的诗魂已冷葬明月西风中。就在自己情缘湮灭之时,在与自己的笔墨知己道别之后,一身傲骨的林黛玉,孤零零而来,干干净净而去。
在日夜啼哭外表之下的.黛玉,其实是红楼梦真正的精神支柱。无论是晴雯的刚烈不阿、司棋的视死如归、鸳鸯的智勇忠贞、还是紫鹃的悲情怒目,都是黛玉的身外化身,是黛玉故事的延伸。黛玉的尊严,就是红楼梦的尊严。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15宝玉说女子嫁了男人就是鱼眼睛,比男人更可杀。可是在第六回,我却见到了一个与人方便的周瑞嫂子,若没有她,想来刘姥姥也没那么容易借到钱。
她帮助刘姥姥的原因有二,一是当日狗儿帮过他们,二是要显示一下自己的本事。其实刘姥姥与她多年才只得见一面,若为了显示本事,也要找那种每年都能见一两次面的人,那才有成就感。故,帮助刘姥姥,主要是因为昔日领过狗儿的情。于是,她分三步帮助了刘姥姥。
第一步,安排刘姥姥去见凤姐。刘姥姥此次前来,本是指望周瑞嫂子给她通个风,能见见王夫人,靠着女婿家祖上与金陵王家连过宗的关系借点钱过冬,她并不知道彼时王夫人已经不管事了。倘若周瑞嫂子不为刘姥姥考虑周全,一味带她去看王夫人,想来,王夫人“事多心烦,有客来了,略可推得去的就推过去了”,必难达到目的。是以,周瑞嫂子建议刘姥姥拜会凤姐,是第一步。
第二步,补充说明刘姥姥的来历。凤姐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出身,又年轻,未免会嫌弃庄稼人。昔日王家知道连过宗的只有王夫人兄妹。若只照直说明刘姥姥的来历,凤姐听了难免反感。所以周瑞嫂子在此补充,说这刘姥姥“当日太太是常会的”。其实刘姥姥和王夫人在此前也就见过一面罢了。周瑞嫂子在此处进行了夸张,只是为了说明,对于王夫人而言,刘姥姥是“不可不见”的,使凤姐认为自己也是应该见的。
第三步,对王夫人的'话加以修饰。刘姥姥来了,是周瑞嫂子回王夫人的,也是周瑞嫂子把王夫人的话带回给凤姐的。周瑞嫂子一共带回了两段话,第一段说“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并且对刘姥姥补充“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就怕刘姥姥不好意思开口。第二段说“太太说,他们家原不是一家子,不过因出一姓,当年又与太老爷在一处作官,偶然连了宗的。这几年来也不大走动。当时他们来一遭,却也没空了他们。今儿既来了瞧瞧我们,是他的好意思,也不可简慢了他。便是有什么说的,叫奶奶裁度着就是了。”细读之,这两段话深层含义是不一样的,第一段的意思是,若有什么要帮忙的,就直接跟凤姐说;第二段的意思是,以前也没亏待了他们,又不是什么正经亲戚,今天既然来了,你就看着办吧。在这两段话中间有一个小插曲,就是贾蓉来找凤姐。倘若没有这个插曲呢?那么顺着周瑞嫂子的第一段话往下进行,所得的恐怕就不止二十两银子了。就算事后追究起来,周瑞嫂子也可以说是当着刘姥姥的面有些话不好说出口。其实她是仗着这个理由而可以不照实回禀王夫人的话。连凤姐都知道这话跟王夫人的原话有所出入,所以在私下才会又问一遍,而面对凤姐的聪明,第二次回话时,周瑞嫂子也只能实话实说了。
以前读《红楼梦》,受贾宝玉的影响,总当这些婆子们没好东西,可如今细想起来,这周瑞嫂子比多少没结婚的丫头都强呢。可见宝玉的观点也不一定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