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2023-11-15 08:18:22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精)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精)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读书,读书,再读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但自己要不断地阅读书籍,充实自己,更要教育学生要多阅读书籍,从书中学到知识。这就是我读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总的感受。

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建议,无论是针对教师本身提高素养的需要,还是对待教师如何教育学生,都离不开读书这一观点。也就是说,他认为在教育的问题上,要做好任何事情都与读书分不开。例如:在对教师自身发展的建议中,他提到教师要做到智力发展和得到精神储备,就要多读书才能达到。他说: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对于这个说法我深有感触,前几年,当我突然从低年级接手五年级教学时,我曾有过这样的危机,就是忽然感到自己在各方面的教育方法跟不上学生日益变化的想法了。那段时间,我回到家就是补看书,看别人的好的教育方法。当然就只有有选择地找着看了,因为学生出现的问题等不了我慢慢地读完那些书,再形成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们,我只能对号入座似的把方法先搬过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再相机行事了。所以现在只要时间充裕一些我就看一下书,作为储备。

在对教育方法的建议时,书中提到,学困生怎样把学习搞好,最好的办法也是要他们多读书。他是这么说的: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要

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在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谈到教会学生学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时,他是这么说的: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我坚信这个说法。无数学生活生生的事例,让我们是看到的,所以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注意做好对学生阅读每一本好书的引导和指导工作。

从以上可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有多么的重要。看了书中的那些建议,我很是触动。读完书后,我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好地将这一观点融入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中,我想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读书的指导与读书的要求,让学生能多读书,享受读书的快乐。同时,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尽可能空出时间多读书,以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和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专业上提出的要求说的那样:请你记住,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精致的工具。因此今后我也希望自己做到与书为友,因为我不愿成为他所说的一个现代的人,如果没有经常与书籍的精神交往,如果没有一种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尊严的自豪的愿望,那么他的生活就是不可思议的那样的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第一章中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他把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

所以他告诫我们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个别对待,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他能力范围之内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读了这一条,我们每个教师所想的最多的应该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的教学原则,“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教”是教育、教诲;合起来说,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这条建议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而我们教师得到的启发是:

第一,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要深入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

第二,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分层进行教育。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备课时要周密地考虑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要尽可能地设想到不同类学生可能出现的发言;设计作业时,则应该尽量给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思维度的作业,使每个学生在作业中有所收获和提高。例如,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智力、思维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由于行为习惯、学习很差,导致学习后进,成绩不理想,我就要先花比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从培养习惯着手,每天、每课关注这类学生,勤督促、勤纠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尽管许多孩子自控力较差,进步不明显,但是只要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也是教育所取得的成功。而还有个别学生是因为家庭教育中过于放任导致的任性、散漫、学习不独立,我们教师就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多交流沟通,让孩子逐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在集体中生活和学习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这样才能让学生融入集体,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只有谨记“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们才能个每个学生有所收获,得到提高和发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读过这本书后,确实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读书感悟。

当读到“要思考,不要死记!“这一条时,我的感触很深。现在的教学就是这样,对于学生所学的知识,如果学生记不会或者记会但忘记了,教师就会很生气,让他们写10遍,读20遍。直到他们会了,教师才会罢休,才会满意。其实,这样下去,孩子的兴趣、积极性就被抹煞了,随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了我们一个好的方法:要思考,不要死记!对于一些难以记住的知识,我们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它们的同时来解释这些知识的实质,使知识活起来。让他们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一个爱思考的人,而不是死记硬背。

其实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

“学生的兴趣是潜在的,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与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为何刚入学的孩子对学习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却越来越少?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 ……此处隐藏10139个字……过程中去掌握。这一点说明在学生记忆的时候,我们要培养学生在认真观察、认真思索的过程中发想规律和方法。就目前来说,大多数老师要求学生理解的去背诵课文或概念。但很少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践。因为很多学校没有时间,或者根本就没有学生观察或操作的材料或场地。

在小学里,大多数学生都是瞬时记忆,因为这个发展阶段形象思维非常活跃。为了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小应引导学生去观察、探索,使学生真正的体验过程,获取新知。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有意识记将被不随意识记所取代。建议中指出:死记硬背一贯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期和青年期则尤其不可容忍。在这些年龄期,死记硬背会造成一种幼稚病——它会使成年人停留在幼稚阶段,使他们智力迟钝,阻碍才能和爱好的形成。为了促使孩子记忆力的不断发展,要建立不随意识记和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这件事首先取决于教师。老师在平时布置任务的时候就应该加以引导、分析、观察使学生的有意识记逐步过渡到无意识记,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在平时进行大量的阅读,只有增长了自己的知识,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问题、去分析问题,记忆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合理的发展。

在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想此观点与建议并不相违背,从侧面也鼓励我们去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正是通过‘熟读’才真正的去体会古诗的真正含义;正是通过‘熟读’才在头脑中留下一种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就是建议中所说的不随意记忆。正是这种不随意记忆与熟读的融合才真正的发展了学生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正文:尊重学生,教给阅读——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先生送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一直搁着没看,待到听完曹鸿飞老师的讲座,才将此书拿出来翻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苏霍姆林斯基,他堪称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个性的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深深感动了我,震撼了我,也指引了我。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成功源于他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他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是的,他正是这样做的。在他的帕夫雷什中学,有一个女孩为了给病中的祖母带去欢乐和宽慰,在学校的暖房里采摘了那朵为全校师生极为钟爱的蓝色菊花,她决定让祖母看后就还给学校。当苏霍姆林斯基看到后大为吃惊,但了解情况后,他感动地说:“孩子,你再采三朵吧!一朵送给你自己,为了你这颗善良的心;两朵送给你父母,为了他们培育出一个善良的人。”这个本该受到批评的孩子竟然得到了赞赏,这就源于他对善心的呵护,对自尊的维护。一个生命,无论是强大的、弱小的、高贵的、平凡的、聪明的、愚笨的,作为人的尊严,永远是无价的。我们说,德育的最高境界是塑造美好的道德人格,道德人格的树立却基于人的尊严,人的尊严却是在尊重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心得体会《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总之,没有尊重,就没有德育;不懂尊重的老师,是决计培养不出道德高尚的`学生的。给学生更多的信任,更多的期待,更多的宽容,更多的赏识,那么我们将收获的是教育的奇迹。这位教育大师,用他对孩子的信任和关爱重塑了一个个幼小的心灵。在他眼里,每一颗心灵都是可以趋于真、善、美的。而且他总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

比如对待“后进生”,绝不言弃,耐心、深入地研究,制定恰当的方法,期待孩子们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班上有一个叫费佳的学生,对于数学有严重障碍。针对这个孩子,他撷取生活中的故事作为题目让费佳思考,还给他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100本书和册子,可供三到七年级。后来这孩子成了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在回忆中说自己从来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只是教给他们阅读和思考。因为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我去年调到现在的学校,接任的是全校公认的垃圾班,学习成绩姑且不提,单就行为习惯就很是叫人头疼,纪律就是一大问题。我刚接手,打架事件应接不暇,任课老师的告状接连不断,作业不做屡见不鲜······怎么办?每天忙得交头烂额,过得提心吊胆。在翻看《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虽然我不是师范专业的学生,但是我仍然很向往教师这个职业,想要通过努力拿到教师资格证,然后做一名合格、优秀的老师。读完苏霍梅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后,我受益颇多。它教了很多要做一名优秀教师应有的思维观念以及方式方法等等。

读了这本书,我更加明确,教师并非就是简单地在讲台上讲完书本上规定的课程就完事儿了,教师必须要懂得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教师就像是学生迷茫中的灯塔,一旦没有做好,就会毁了一个孩子的一生,所以可谓是责任重大,不可小觑。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时,我羡慕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有很长的假期,平时除了上课之外都很自由。但是在看了这本后发现,要做一个好老师,除了上课的三四个小时之外,还有备课和改作业需要

5、6小时,另外每天还得至少有两小时被课外工作所占用。所以它并非像我想象中的那样轻松,它也是需要一定的毅力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从这本书,我还学到,孩子们的学习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在小学,小学打好了基础,后面的初高中才不会那么辛苦。苏霍梅林斯基就说:“小学教师们,你们的工作做得怎么样,这直接影响着中年级(初中)和高年级(高中)教师的时间预算表”。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所以在小学时,

虽然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但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小学教师主要操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在儿童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分量跟实际技能和技巧之间,确定一个正确的相互关系。

有一句话叫做“活到老,学到老”,更何况是作为一名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不断补给自己的知识,尽可能的让自己的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师在自己成长的同时也要教会自己的学生如何去阅读,如何去思考问题。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让他们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如此,他们在学习上就会进步的更快。

整个《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主要是针对如何培养儿童的思维、阅读、兴趣等等方面。所以其主要也是针对小学教师而提出的。在我看来,小学以及学前教育阶段确实是孩子成长的最好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能够打下很好的基础,那么以后的学习就不成问题了。相信自己在看了这本书后,如果以后我真的如愿的做了一名老师,我会更加深层次的思考这100条建议,相信那时自己又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中讲到的一些教育方法并不是适合任何阶段的教学。在教小学时,小学生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还不是很多,所以在这个阶段用其中的一些方法确实是比较可行的。但是,如果在各个阶段都使用这样的方法的话,我想它的效用应该不会很大。这就需要老师们要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时期使用不同的方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