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1你知道萧红童年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吗?如果你读过《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相信你一定会知道。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也正是这本书的作者。她出生于黑龙江省,1933年发布第一部作品《弃儿》,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
《呼兰河传》写的是一个名为呼兰河的地方,在那里,我看到了嘲笑、冷酷、无情、迷信、虚假的人。
最大的悲剧就要数小团圆媳妇,年仅12岁的她被卖到了胡家当童养媳,单单因为她不害羞,婆婆就要来给她下马威,用嘴骂,用手掐,用鞭子抽接着团圆媳妇就被婆婆给虐待病了,更糟糕的是,婆婆为了治好病,听了那些愚昧的人话,竟然让团圆媳妇当众洗澡,洗澡水更是烫的让人无法想象,围观的人到处都是,可是就没人一个人上前阻拦,最后小团圆媳妇被无辜的折磨死了。凶手是那些迷信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善意害死了团圆媳妇,每个人都是要她命的刽子手。不过现在的社会基本不会有这种行为了,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来获得幸福。
到了第七章,主角是一个穷苦的男人,叫冯歪嘴子。他有一个媳妇,两个儿子。因为生二儿子,他的媳妇死了。作者没有告诉我们他的'结局如何。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可能结局十分悲惨,可能结局十分美好,也有可能结局平淡无奇。总之只要想象,他的故事就有一百个,一千个,无限个可能。
《呼兰河传》这本书没有华丽的点缀,没有美丽的装饰,它靠着与众不同的平凡,深入读者的心坎。
呼兰河传读后感2《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一共主要分为七个章节,每一章节又是由多个小片段组成,从一个孩童的视角描写20世纪20年代呼兰的人或事,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真实又悲哀的封建社会的状况。
小说整体给我的感觉是美与丑的碰撞,优美抒情的文字中流露出悲伤与无力之感。小说开篇首先对呼兰河小城的环境和风土人情做了一个细致的介绍,即使只是描写了一个非常简单常见的人民生活场景,我们也可以从中读出作者的讽刺之意。例如这一段描写
利用平铺直叙的描写手法表现了中国人的劣根性,而这劣根性延续百年,直至今日,仍有类似事件发生。尽管如此,作者并非一味的讽刺批评,也描写了人们可爱淳朴、善良勤劳的一面,塑造了一个个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
例如小团圆媳妇,这是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在男女极度不平等的社会中,女性的命运本就十分悲惨,而小团圆媳妇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同为女性的她的婆婆、妯娌和街坊邻居而死,荒唐、讽刺却又让人不得不承认的真实。
此外,众所周知,萧红同鲁迅的私交甚好,不知是不是受其影响,我在萧红的笔下也看到了许多鲁迅的影子。如鲁迅笔下有知名的“百草园”,而这里有“我”最喜欢的“后花园”;死了儿子的王寡妇与祥林嫂的遭遇相似,两个人物的.设定皆是为了突出当时社会中人们的麻木等等。然而,我认为相比鲁迅,萧红的《呼兰河传》则更有一种女性的细腻,它常常在很小的一个点上打动人心,引人深思。
在我看来,尽管这部小说以孩童的视角来叙写,其展现的东西是纯粹的,描写语言是轻快的,甚至某些部分是引人发笑的,但这仍然不能改变《呼兰河传》是一部悲剧的事实。
呼兰河传读后感3冬日的暖阳懒懒地照在窗台上,泡上一杯浓浓的奶茶,一缕热气弥撒着浓郁的奶香扶摇直上,渐行渐远。一阵冷风吹过,放在桌上的《呼兰河传》书页不停翻动,一幅充满着泥土气息的画卷徐徐展开。我仿佛可以看到:“我”已年迈的爷爷,“我”的二伯,“我”和邻居们相处的点点滴滴。
虽然我的童年生活方式和作者大相径庭,但作者细腻的文笔,直击碰撞我柔软的内心,仿佛身临其境一般,不由地让我倍感温暖。
我家的老房子建于1998年。是那种砖块水泥混制结构,简单的造型,前面用铝合金封了起来,外墙是石灰涮白,还有充满江南水乡风味的黑瓦片。每当夜幕降临,明亮的'灶间瞬时热闹起来。妈妈总爱围上那蓝底白花的围裙,翻滚着手中的木铲,那扑鼻的香气总会引得我伸出黑乎乎的“魔爪”,姐姐会来阻止,于是你追我赶围着灶台绕圈子,一不小心,翻了凳子,倒了瓶子,欢快的笑声是黄昏中最畅亮的“交响曲”。
生火,烧饭。是我童年的最爱。当红红的炉火被点燃,在一阵阵毛竹竹节爆裂声中,一股股四处逃窜的火苗冲出来,曾让我额前那一络头发被烧焦弯曲,以至于好长一段时间,姐姐都戏称我为“沙和尚”。
现在,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了记忆。老房子要拆迁了,生活了那么多年的老房子从此要退出生活的舞台。望着那被拆去门窗的房子,那东倒西歪的桌椅,这失去主人维护的老房子显得格外萧条,破败。或许,这一切将随着铲车的轰鸣声,彻底埋藏。
但愿,记忆里只留老房子的欢笑声。
拔动琴弦,记忆中的童年不停翻滚。恰似《呼兰河传》让我共鸣。
呼兰河传读后感4“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花园里面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这自由自在的语言让人感觉她生长在一个温馨的家庭,可她的遭遇却十分不幸。她是个女孩,在上世纪时,重男轻女还很严重,父亲的`殴打,母亲的冷言冷语,祖母甚至拿针扎她的手,沉重的生活压地她喘不过气,而祖父却给她晦暗的生活照进了一丝光亮,祖父让萧红的生活感受到了光明,温暖。这是她后来创作灵感的源泉。
前四章萧红写了自家园子里的故事,后三章写了三个人物,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她把人物形象描写的栩栩如生。小团圆媳妇是个童养媳,她受尽了苦难,在婆婆家被婆婆用烙铁烙、用针扎,有时还不停地打她,有时被折磨晕了就被水泼醒继续折磨,这一切正因为婆婆要给她一个下马威,最后她因为人们的迷信被活活烫死,那时,她才十三岁。但是周围的人只是看热闹,直到她被烫死后就把她当做茶余饭后的笑谈。在路边有一个大水塘,时常有孩子掉进去淹死,却无人施救,而且有人死后他们在茶余饭后时讨论葬礼时吃什么下酒菜,他们冷漠、麻木不仁、在别人的不幸中寻找快感、他们毫无同情和温暖、他们生活困苦,看到人死后的扎彩,又感叹起了人死后有多么风光。
现在虽然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的事件少了很多,但冷漠依旧;屡见不鲜:老人摔倒了没有人扶,路边有人乞讨却没有人在意,那些遭受了校园暴力的人却被人辱骂……
朋友啊,请对这个世界多一点的关爱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5《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著名文学家矛盾先生的评价。作者萧红在文中批评了人们封建传统的这种思想。虽然没有在文中直白的说出来,但作者却侧面讽刺了故乡人的愚 ……此处隐藏4341个字……了一遍,感觉跟我们此刻的生活环境,简直是天壤之别,令我难以想象。慢慢的,我被她的故事吸引着,感动着,愤慨着,我又回过头来仔细的品读起来。
呼兰河让我感到温暖而冷淡:比如这个街中大坑,车夫和马陷了进去,有一种穿长袍短褂的,在那里喝彩,帮忙车夫的人,全是平民百姓。生活是需要温暖的,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互帮互助的.,这样,才会让生活更完美;而我与老祖父这篇文章,讲述着祖孙深情,仅有祖父喜欢“我”,祖母不喜欢“我”还用刺扎“我”的手。“我”在祖父的关爱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为“我”的童年留下了完美的回忆。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小团圆媳妇。十二岁的她花一般的年纪,原本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却成了胡家的童养媳,在照“规矩”被婆婆“调教”之后,日渐病倒。他们无视她为什么会病倒?是什么致使她成为了一个“黄瘦的病人”?此时最愚蠢的是病倒了不选择去看医生,而选择了“跳大神”。
当众强行脱光了小团圆媳妇的衣服,推到大缸里用热水,是滚烫的热水,往她的头上浇,到最终,头发都烫掉了,还说她是妖怪。含苞待放的花朵就这样凋零了。我们想想看,别说是生病的人,就算是健康的人受这种折磨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呢?更让我气愤的是,她死后,她的家人并没有所以而难过,还觉得花了那么多的钱,亏本了。想想我们同她一样的年纪,享受着父母百般宠爱,无忧无虑如小公主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
《呼兰河传》读完了,这个暑假中,听着萧红讲述着呼兰河的故事,尽管忧郁,但依然美丽动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13就在今晚,母亲在给自己放洗脚水,家里的小狗误以为要给自己洗澡,躲到了床下再也不肯出来。我说:“我小时候也怕你给我洗澡,因为下手太重了。”母亲就说起来:“以前有一个同事无法生育,要了一个女孩来,她在宿舍区给那孩子洗澡的时候孩子就叫得很厉害,越叫越洗,越洗越叫。”又说:“我们一开始诧异,她怎么这么狠呢?后来才知道是要来的孩子,也就不纳闷了。”
当下心头一惊,眼前出现边洗澡边挣扎的小团圆媳妇来。同人性的光明面一道在人的血液里流转而来的阴暗面,在一个人、一个家族、一座小城的史册里,成了挥之不去的底色。
呼兰河传,归根结底是人的传。在这部书里,因为有快乐的童年、美丽的`后园、慈爱的祖父做比照,更显得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冯歪嘴子的不幸。萧红怕读者读不出,屡次强调,快乐有限而痛苦无限。
我有一个出于叛逆心的歪理:要了解一位作者想说什么,过渡句和余音可能比加了着重号的部分更能透露本心。在为呼兰河小城作的传里,除了浓墨重彩的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更有许多沉默的、一闪而过的人。他们多讷于言,有着在善与恶间挣扎而并不自知的内心,也跟随着他人起哄、围观、生病、死亡。
小团圆媳妇在生命接近末端的时候还可以从玻璃弹子和小盘子里取得快乐,冯歪嘴子也有了两个孩子。他们都曾是有希望的。然而更多人就像那小城一样,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也就默默地死去。
我做着一份媒体工作,知道如今黄土地上的人,和百十年前黑土地上的人,别无二致。太多人懵懂而生,懵懂而死。而人性的残忍、丑恶,始终都在。
就仿佛北方的冬天,白杨树叶子落尽,像土地里伸出的手指指着天空。天空的尽头,无尽的狂风,一刀一刀,刮不完。
呼兰河传读后感14我总是想到一个梳着辫子穿着棉袄的小女孩,潇潇地站在田畔高地上,形态里面透着一丝轻灵,神态里面透着一丝落寞。
我总是想到萧红的童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待在小镇子里。可是她只能面对这样单调的生活,面对着呼兰河这小城人们对愚昧与良善,寻找着世界上的音响与色彩。
她爱这个小城,所以她以含泪的微笑回忆着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和社会的共鸣。一直到她的墓碑静静地独立在香港的浅水湾,陪伴着一拨又一拨来来往往的红男绿女,讴歌着她内心浅浅的悲哀和孤独。
祖父应该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牵挂。她年年岁岁的与祖父的生活在她心里生根发芽,变得枝繁叶茂。然后呼兰河从住着她的祖父,到埋着她的祖父,祖父一过八十,就成了她回忆里的人。
我说这些文章是悲哀的,在萧红的心里,她的童年被禁锢在这个充满迷信和封建的小城里,她见不到一丝光明。她只好在后花园和破旧尘封的后房里消遣。她爱她的祖父,她在祖父的身上才看得到童心与自由。
但是小城里的人,大多又是良善的。他们的良善对萧红日后的性格起了重大的.影响,他们的朴实忠厚也在文中得以肯定。
当萧红用孩子一般的笔触写这座小城的时候,她的内心却是悲悯孤寂的。当她再次立在小城田畔高地上的时候,天明了,路也阔了。可是她越来越看不清楚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不再善良。世界上不再有她的祖父,她的有二伯,老厨子和曾经的东邻西舍。她悲伤地看着这个世界。曾经厌恶的单调与愚昧,也渐渐随着一次次雨水的冲刷洗涤干净。可是小城不在了,她曾经生活的地方和深爱的地方不在了。相比较起童年时的孤寂,成年后的孤寂程度更加深沉。
她终于看透彻了这个世界以后,静静的离开了。
只留下一曲哀歌。
呼兰河传读后感15今天,我读完了女作家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民国是一个非常棒的时代:大步前进,人才济济。但是读了《呼兰河传》我才发现,民国时期的人们原来如此愚昧,不思进取。
首先,书中用了很大笔墨来写了民国时期的人们。我总结了几个关键词:不思进取,爱占小便宜,爱管闲事。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不思进取的。每天傍晚,小城呼兰河都会有卖豆腐的人在街上叫卖。因为豆腐在当时有点贵,所以穷人吃不起。但是吃不起就更想吃,馋了很久。但是等卖豆腐的人走了后又忘记了,不想着怎么努力挣钱买豆腐。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愚昧的。在娘娘庙前有很多卖“带”的人。妇女们都争着买“带”。因为据说“带”可以“带”出一个儿子。这些妇女不想着调养身体,而是去买“带”,非常无知,迷信。而且每当有人病了,人们就请“跳大神”的。但其实“大神”也是一个普通人。为了吃鸡,大口破骂请神人家的病人,把请跳神人家的.鸡拿回家吃。这些人是多么无知啊。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爱占便宜的。冬天路很滑,一个卖馒头的老人打翻了几个馒头,人也摔在地上。有路人在他还没站起来之前就把馒头吃了。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爱管闲事的。一个普通下等人冯歪嘴子,他每天在磨坊里打梆子、磨面。在他的妻子王大姑娘生下第二个孩子去世后,很多人开始传言小孩会夭折,他会上吊,自刎~~~~~~~
《呼兰河传》写出了民国时代人们的无知、麻木,但这就是那个时代真正的模样。
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有一个人给了幼年的萧红很大的欢乐,这个人就是祖父。祖父给了“我”很多欢乐:在后园里我和祖父捣乱;我把小白菜种子踢飞、铲地留下一片狗尾草、浇菜时往天空泼水、和祖父学诗把玫瑰花插在祖父帽子上~~~~~~这些事情成了“我”童年最重要的暖色与爱。
《呼兰河传》揭示了当年真正的呼兰河,一个让作者爱的深沉、爱的热烈的呼兰河;一个让作者恨的无奈的呼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