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2023-11-15 22:48:25
《三国演义》读后感14篇[优]

《三国演义》读后感14篇[优]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NO.1曹操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南征北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不杀,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NO.2关羽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忠义永存, 英雄无愧!这时,我不禁想起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关羽也就像当年项羽一样的忠义,他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传为千古佳话,但他放曹操不是因义而迷失了自己目标的方向,他还是向目标前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就像冰心说的: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歌,一章章动人心魄的诗,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叹,一位位威武高大的将,一个个出生入死的兵。这就是三国。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次一听到这首歌曲,我脑海中仿佛就呈现出一幕士兵呐喊着、奔杀在大江南北的一幕独特场面。这些,都来自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写了刘备、孙权、曹操之间的三国战争,并塑造出了形象生动的人物,如:莽撞的张飞,智慧的诸葛亮,忠义化身的关羽,胸怀大志的刘备……

在无数的英雄之间,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曹操。在小说中,曹操被塑造成了奸臣,似乎他就是反面人物,可以让天下人耻笑的卑鄙小人。而我并不这么认为,曹操应是一个真君子!

有一句话说得好: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把曹操比作治世之能臣。曹操确实是一个治理国家的天才。他能领兵打仗,又能治国安民,不是真英雄还能是什么?他的文学水平也达到了一个高度,他是一个著名的诗人,写过《短歌行》、《龟虽寿》……其中,《短歌行》饱含着曹操对人民的怜惜,以及自己对一时无法收复祖国山河的焦虑。

曹操这个我眼中的英雄,被人们说成是奸臣,我觉得,看一个人,不能人云亦云,这样,不仅不尊重客观实际,也不公平公正。

2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以如椽大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其波澜起伏的情节、气势磅礴的画面在古典文学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三国演义》顾名思义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争霸的历史事件,它生动地演绎了三国时期尖锐的社会矛盾与诸侯争雄的历史画卷,数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与推崇。细观三国,你会发现无论从人物、情节或是场景上来说,这都是部举世无双的佳作。就拿人物来说:刘备作为一代枭雄纵横于乱世之中;曹操作为一代奸雄叱咤风云,称霸天下;周瑜作为青年才俊,尽显智谋与骄傲;诸葛亮更是有着“隆中便晓天下三分,旷世奇才死而后已”的经纬之才与赤胆忠心……而其中最令我钦佩的是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

赵云人称“常山赵子龙”,在二十八回会古城主臣聚义中他初次走进我的视野,也让我看到了他投奔刘备时的赤胆忠心,于是我开始留意他在三国中的一举一动。说起赵云就不得不提他长坂坡救阿斗的英雄事迹,于十万万大军中七进七出,浴血奋战斩杀曹操数员大将与无数曹兵,此等耿耿忠心使得刘备“掷儿慰臣”。他身经百战,所向披靡,无论遇到多大的危险,都不曾退缩,直到白发苍苍仍为蜀国四处征战,堪称忠义之楷模。

三国中猛将虽多,但智勇双全者可谓寥若星辰,赵云即是其中之一。犹记马谡大意失街亭之时,赵云奉命断后,他沉着冷静地带领军队击退二十万曹军并缴获大量军资,使得孔明与诸将喜不自胜,曰:“真将军也!”赵云以智谋取胜的战绩不计其数:计取贵阳、汉水胜众、力斩五将……一生征战,立下赫赫战功。他去世时蜀帝刘禅哭倒在龙床上不能自已。正如刘禅所说:“云昔从先帝,功绩既著。朕以幼冲,涉途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赵云之忠心,让我为之敬佩,而他去世后,其子赵广也驰骋沙场精忠报国,可谓满门忠烈,家风怡人。

也许,有人会说论才干赵云不及孔明、周瑜;论武功不及吕布、关羽;论威严不及曹操、孙策;论仁德不及刘备、陶谦,无可敬之处。但在我看来,赵云智胜两分,武胜两分,威胜两分,仁胜两分,义胜两分。尽管每一项都不是那么的出类拔萃,但若论综合能力,赵云可谓全才,无人可比。

此等英雄,怎能不尊,怎敢不敬!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此处隐藏11944个字……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

「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3

大江东去,浪淘尽。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正在前进,他并没有流逝,而是尘封在这乱世间。

重回三国那段历史。

狂沙漫天,湮没古道荒关。

青梅煮酒,纵论天下敌手。

赤壁鏖战,东风破甲百万。

喜欢蜀国,或许是演义里以蜀国为主要描写,或许是刘关张那感人的兄弟之情,亦或许喜欢诸葛亮羽扇纶巾笑谈间。

那一年,兵起四海黄巾乱,桃园乡,留下刘关张。“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豪言壮语动天地。

随着白马,汜水关下,一杯温酒威天下。虎牢关上,三英飞沙走石,鬼神(吕布)也难挡。徐州城上,陶公慧眼识刘备,来把徐州让。关云长,军前神威杀颜良,斩文丑,威震四方。过五关,斩六将,血染成河。

那一年,兄弟聚。泪水浸满衣衫。还记得刘备三顾茅庐,诚意感动天,更感动了诸葛亮。未出茅庐而知天下,唯有孔明。曾经孔明躬耕陇亩,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都对他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一代智慧化身看透了尘世,凡人的冷漠,嘲笑只是过往的烟云。

赤壁大战,草船借箭,借东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场战斗,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奠定了又一个乱世。

曾几何时,看到关羽水淹七军的英勇。曾几何时,看见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一代武圣。威震华夏。陈元靓曾经评价关羽:“剑气凌云,实曰虎臣。勇如一国,敌万人。蜀展其翼,吴折其鳞。惜乎中勇,前后绝伦。

看到这里,内心颇有感触。人在最辉煌的时候要想起那些曾经奋斗的日子。

关羽倒下后,蜀汉开始走向没落。

曾记否,那一年。白帝城刘备托孤,一位即将死去的白发苍苍的老人紧紧握住了诸葛亮的手。目光里有着数不尽的内容。他这一生,都是为了匡扶蜀汉。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句话,何等的信任,何等的发自内心!可是诸葛亮比没有取而代之刘备的子嗣。他哭泣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而后诸葛亮六出祁山,与老对手司马懿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较量。第六次出祁山,由于东吴此时也从东南进军魏国的合肥等地,司马懿经过和诸葛亮的数次交锋深知他的厉害而且魏主也下旨命司马懿坚守不战。于是两军便在渭南相持很久,由于蜀军远道而来不可久战。于是诸葛亮想用计策把司马懿引入上方谷,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易燃物质把司马懿人马活烧在上方谷。待魏延把司马懿等人引入上方谷,上方谷便被蜀军准备的易燃物质燃得火光冲天,眼看司马懿等人将葬身火海,谁料此时不期大雨却从天而降,将大火扑灭。司马懿等人也就侥幸的逃脱了。在上方谷上的诸葛亮看到此情此景不由的深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那一场雨改变了历史,上方谷上的诸葛亮是何等的孤单!这就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吧。

国破山河天下浮沉现,孤独凭栏潇潇雨歇。

须臾百载苍黄能几转,默将昔时君书再展。

金戈铁马拼葬蜀山巅,高城遗梦终已阑珊。

守护这城至最后一晚,绝不悔成败俱枉然。

历史的车轮缓缓转动,感动于三国那长坂月,废墟上温柔绽放。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4

从六年级开学初到放“十一”长假,历时一个月,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回味着那荡气回肠的文字,那栩栩如生的人物,那波澜壮阔的场景,深深感叹之余,我不由得深思:罗贯中是怎样写出这么一本令人心驰神往的不朽巨著呢?

众皆所知,《三国演义》主要叙述了东汉末年,宦官当权,民不聊生,黄巾起义爆发,各路英雄趁势发展自己的势力。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独领中原;赤壁之战,刘备、孙权联军大败曹操,至此,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基本形成。后来,强大的魏国日渐衰落,大将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篡位称帝,统一天下,建立晋朝。这一历史事件,在罗贯中的加工、改编下,铸成《三国演义》这一巨著。那么,这本书的成就在那里呢?以下是我的见解。

一、战争描写出特色。我们知道,三国演义的故事,就是用战争串起来的。如果这成千上万次战争写得千篇一律,自然不会写出彩,更不会被后人永久传诵了。作者写战争,没仅写武力的拼杀,而把战争的策略、计谋及战争前的波动、战争后的影响都作了介绍。这样一来,读者每读一回战争场面,都不由自主地被战斗所用的计谋、场面的壮阔所感染,自然会传诵千古。大家请看下面一段话:

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起,一派通红,漫天彻地。曹操回观岸上营寨,几处烟火。黄盖跳在小船上,背后数人驾舟,突烟冒火,来寻曹操。操见势急,方欲跳上岸,忽张辽驾一小脚船,扶操下得船时,那只大船,已自着了。

想必大家一定知道,这就是火烧赤壁的描写。作者没有着重写蜀、吴联军如何与魏军拼杀的,而是写当时的场面。透过场面我们就能猜到战争的谋略:火攻。看,短短几十字,赤壁大战的.场面、计谋、结果,就生动且不啰嗦地跃然纸上。可见,作者罗贯中的写作功底多么令人叫绝!

二、人物刻画显细腻。三个国家之间的故事,所出场人物全刻画得惟妙惟肖,是不可能的。所以,作者选取几个主要人物进行着重刻画,描写可谓之绝。例如“义绝”关羽,一生最讲义气;“智绝”诸葛亮,神机妙算;“奸绝”曹操,狡猾奸诈……一个个“绝人”联起来,就构成了一本“绝书”。请看下面这段话: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然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这是小说第九十五回诸葛亮巧布“空城计”的片断。算下断描写了诸葛亮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他的机智,可第一、二、四句话却描写了军队、百姓的表现。这是什么原因?从侧面衬托哇!作者从正面与侧面两面同时入手,把诸葛亮写得栩栩如生。此外,小说中出现的一些诗词,也对人物描写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用。

做到这两点,不就构成一本完美的小说了吗?我认为是的。罗贯中凭借自己丰实的写作功底,为后人奉献了这么一本巨著,我觉得,不读真是太可惜了!我呼吁:读读《三国演义》吧!那震撼人心的文字,一定会像磁铁般吸引你,陶冶你!

《三国演义》与我同行,我爱读《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14篇[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