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汇总(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楼梦读后感1也许,看过《红楼梦》的大多数人都不理解黛玉,她也无需别人理解,因为不懂得她的人是不会了解她内心深处的向往的。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
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
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读后感2没有读过《红楼梦》的时候,对“红学”的说法是有些怀疑的。那时候我没有办法想象,一本书可以成为一门学问。直到自己也品读过、学习过,才知道其中的深意。
《红楼梦》当中咏柳絮的词便是如此。古人写状物的古诗词,并不是单纯为了描述应该物件,而是为了托物言志,达到寓情于景、寄情于物的效果,因而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便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立意,寄托不尽相同的感想和寓意。大观园中的几次诗会都体现了这一点。
薛宝钗笔下的柳絮是坚强、积极、主动的,尽管柳絮没有根,但它“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不仅如此,柳絮不甘于被命运摆布,它要积极借助于外界的力量,做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词语之间的豪情壮志让人拍案叫绝,一改女子诗词中的哀艳。这种与众不同的寓意,也是宝钗性格的体现。
林黛玉笔下的柳絮是悲凉的,如同那些漂泊无依的女子,和她一样没有自己的家园。柳絮没有自主性,因而它“漂泊亦如人命薄”,那有如棉桃一般的白色又勾起了黛玉的愁绪:“韶华竟白头”,年纪轻轻的她,却是身体虚弱,自知命不久矣,所以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吧。柳絮嫁与东风,她的生命在风中消散。
作者能够将满腔热血与多愁善感拿捏得如此准确精到,且一人同时作出多首不同题材的'诗词,这一方面就已经令人惊叹。而“柳絮”这个意象在全书中也有着明确的寓意,它指向着荣国府、宁国府当中美丽女子无依无靠的命运,覆巢之下无完卵的悲剧。这一意象与全书的主旨立意相契合。
如柳絮一般的人生,终究是无奈的悲凉。
红楼梦读后感3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私以为红楼梦是古典作品中格局最大也最小的一本,曹公着眼于一个家族来描绘他的故事,却又在这个家族中彰显了太多太多他的理念与智慧。
红楼梦是值得一而再,再而三的翻读的书,我犹记得第一次读到红楼梦中的诗词时的.惊艳。曹公到底是何等人物啊,他塑造了“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林黛玉,也塑造了“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的潇湘妃子;他打磨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薛宝钗,也打磨了“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的蘅芜君……甚至还有蕉下客探春、枕霞旧友史湘云一众出彩的人物。他笔下的女儿花们个个与众不同,朵朵夺人眼目。是啊,人人都说,文章可见人品,曹公让我们知道,他笔下的人物,每个都是有血有肉同样也是细腻复杂的,我们说林黛玉多愁善感,但她同样也是以自己才情为傲的潇湘妃子;我们说薛宝钗是圆滑世故的,但她同样也有她的野心勃勃。红楼梦中的人物,都不是片面的,就如生活中的人物一般需要长久相处才可琢磨出来。我想,我们就是这样沉迷于红楼梦的吧。
红楼一梦,究竟是谁的梦呢?是曹雪芹的梦吗,他把他曾经的短暂拥有过的极其奢华的生活复刻在这本他的心血之作中。是贾宝玉的梦吗,这位神瑛侍者入世感受人间的悲欢离合,到底太虚幻境一游为梦,还是人世一遭为梦呢?是我们的梦吗,我们通过红楼得以窥见与现在截然不同的数百年前这个大家族的兴衰荣辱甚至当时社会的文化。
林黛玉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是啊,天尽头,何处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4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精彩绝伦,我更觉得《红楼梦》最为经典,《红楼梦》是一部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生活、风俗等等诸多方面的大百科全书,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史书。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的方面很多很多。
《红楼梦》这本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故事。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感情杯具为主要资料,经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这本书有着它丰富深刻的思想资料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者曹雪芹之所以要写这样一本书,他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本优秀的著作,是因为他亲身经历过人生的沉浮,亲眼看到过家族的兴衰。有了这种不平常的经历,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深切的感受。由此,他用十年的时间将自我的亲身经历写下来,写出了这部批判封建礼教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由于它人物刻画鲜明,描述生动,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和艺术的感染性,一问世就惊天动地,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一点点的细节来看,作者善于经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述,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的.淋漓尽致,他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从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读完《红楼梦》,会让我们十分憎恨万恶的封建社 ……此处隐藏4609个字……呢,只为钱财或为别的,鸳鸯的兄长,迎春的父亲,就连巧姐差点被卖,也是舅舅,贾芸等在撺掇邢夫人,邢夫人也不知底细。
虽然薛蟠胡闹,但起码还是男子,不至于让薛姨妈,宝钗等让人觉得无可依靠,后又有薛蝌料理。就如凤姐如此能干,还只是打理家里边,家外边都是贾琏去走动。湘云如此豪爽的人,也只是只能由叔叔做主自己的嫁娶。湘云把宝玉叫到跟前说:如果老太太忘了,你要记得时常找人来接我。
从这里开始喜欢她,喜欢她的勇敢,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说出这样的话,(有点示弱撒娇的感觉,但又不是)直接就说我需要你时常来接我。而黛玉和宝玉,每每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来,一个怕多心惹恼,一个怕情理不容。宝玉病了,宝玉的丫鬟让黛玉去劝劝,黛玉不去,觉得现在不是以前小时候了,该避避了。而黛玉的心思,上无母亲可做主,下的丫鬟也说不上话,就是凤姐薛姨妈开玩笑也不是当真,也不会去揽。
同样无父母,湘云豪爽,在贾母面前大笑大说,会说出:“如果老太太忘了,你要记得时常来接我”就是老太太忘了,她也谅解,也不猜疑,然后让宝玉记得。不知是不是因为唯独黛玉的'是爱情,才这样吃醋,敏感,使性子,容不得别人,除了黛玉,也没有写哪一个女子的爱情。尤三姐爱而不得都刚硬自杀了,黛玉两次病重都是因为听说了宝玉娶亲,还都是自己故意寻死,第一次发现是误会的时候,马上就好了。
如果黛玉和宝玉成亲,黛玉是不是就会爱惜自己多一点也不可知?但那就不会是绛珠草还泪,不会是悲剧,不会是薄命司。宝钗会想不到她与宝玉的亲事会要了黛玉的命吗?还是她终究只听哥哥母亲安排,可她平时也是个替母亲哥哥拿主意的人呀。贾母为何会说我也没心肠了。
红楼梦读后感13读《三国演义》的人都有一个反应:凡读到魏军战败,心里必然欢喜;凡读到蜀军伤亡,心里自是优焚。读《红楼梦》的人也会有类似的心态,然而却不太相同。不是觉得林黛玉尖酸,就是觉得薛宝钗虚伪。
要分析薛宝钗这角色实在是不容易,因为世人早有太多主观感情投在林黛玉的身上,而薛宝钗偏偏在生活上与林黛玉是唱反调的,所以会导致大多数人对薛宝钗反感。
黛玉追求爱情,我们知道。但是薛宝钗追求的是什么?爱情?不是,至少一个封建社会的标准妇女是不会追求爱情的。金钱?更加不会,“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而且也不见得有例证。那么是否为功名?更是遥不可及。那么到底,薛宝钗所追求的是什么?
从种种证据来说,我们可以客观地得出一个总结:薛宝钗是很用心,很有计划,而且很敬业地制造一个“好名声”。
对。我们可以说:薛宝钗的目标就是提高自己身价,为自己的“名誉”推销。至于推销的过程是好是坏,这个已经不是主观的问题。
生来她是妇女,她就活出了妇女之典范。若她生来是个须眉,那么她的前途将会是无可限量!
宝钗会扑蝶,而黛玉只会葬花,一个是会把握活的,一个只懂悼念死的。性格的两种极端都展现在二人身上了。作者既写出了一个实际的、功利的宝钗,同时也写出了一种与黛玉世界相反的'价值观。
确实薛宝钗是社会上的典范贤妻,是合于实际的。即使活在今天的世界,薛宝钗的人生方向也是成功,有成就的。但在作者的眼中,薛宝钗的人生是一个悲剧。
结局分析:宝钗的结局,大概也是要与宝玉成婚。这个是必须的,因为这是黛玉悲剧的重要一部分。但当二人的婚姻脱离了黛玉的悲剧之后会延续呢?如今的结局,宝玉出家,宝钗守活寡,但却生了一个孩子,这也是再普通不过的结局。
《红楼梦》写了古代封建社会下人民的生活情况,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片混乱好动荡不安的景象。
红楼梦读后感14暑假将来到来之际,老师为了丰富我们的假期生活以及增加我们的阅历,为我们推荐了很多有意义的书籍。我选了我感兴趣的《红楼梦》,让爸爸去书店给我买了来。看到书时我有些发愁了:这么厚的书何时才能看得完呀?后来我慢慢静下心来,尝试去翻阅它。我渐渐被其中的人物所吸引,也逐渐的投入感情在其中,随着他们一起悲,一起喜。
不经感慨这真是一本好书,代入感真的很强,人物性的塑造鲜明。说到这,我相信让许多人映像深刻的莫过于刘姥姥逛大观园,以及还有那泼辣的王熙凤了。不经如此呀!还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聪明灵秀的贾宝玉,端庄大方的薛宝钗,心直口快的史湘云······个个都是值得揣摩。
“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可不正是天上掉下来的神仙妹妹。每每想到关于黛玉的情节,不由得就会泪流满面呀。这个“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多三分胜三分”的'女孩,令我产生了无限的恋爱。无论是离愁别恨,还是草木枯荣,都会让她黯然泪下。这个多愁善感的女孩,或许她真是那株美丽的绛珠仙草,来到世间是为了“还泪”吧。
他好像是通灵宝玉的化身,清灵、纯洁,他不爱读书,因为他看淡功名利禄,不想参杂到污浊的官场,也不愿为封建礼数所束缚。他就是贾宝玉了,宝玉与大观园中众姐妹的关系甚好,因为他懂得这些女孩的内心,能看清她们水一样清澈的心灵。
看完这本书我已经无法将《红楼梦》看成是一部普通的小说了,它更像是一段历史的象征。它写出了那个年代那个家族由盛转衰的过程,也写出了人物间的悲欢离合。都说《红楼梦》所展现的是将没好东西碾碎给人看的悲剧,关于这出悲剧或许我们只能说这是历史的必然。是呀,它的衰亡确实是必然性的,不过对于还不太懂得世间存亡法则的我来说,我多希望它不是个悲剧,我多希望贾宝玉可以和林妹妹在一起。但是细细想来从古至今只有悲剧才能叫人久久难忘呀。
红楼梦读后感15早逝既是林黛玉的不幸,又是林黛玉之幸也!不是我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杯具,且听我细细述来。
如果黛玉还活着,以她瘦弱的身子骨,你能想像她看着宝玉与宝钗过着幸福的生活,在她面前炫耀时悲痛的模样吗?再者,她能理解贾府被抄的打击吗?我想,非也。
在宝玉拜堂成亲的那一刻,高鄂将高傲孤僻的黛玉写得那么微不足道,她没有笑着离开,而是指天哭地地走了,如果是那样的话,她还是我们所认识的黛玉吗?不是。我觉得曹雪芹本意非此。
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给不了黛玉幸福。他连自我都保护不了,我们还指望他来保护黛玉吗?整天跟在一群女孩的.后面,对她们温柔体贴。你怎样明白他哪一天看上了哪一个女孩,便抛弃了我们黛玉,嫌弃我们黛玉。就如紫娟说的那样:“你的花言巧语我们已经听腻了,就只会抠死人。”他与宝钗结婚后,在宝钗怀有身孕之时,弃她而去,做了和尚,让宝钗独守空房。他对宝钗如此,那么,他对黛玉也能够如此。再者,如果有一天,贾府重整旗鼓,你能想象黛玉洗碗下厨做汤的情景吗?到了数年之后,宝玉突然发现黛玉老了,脸上的皱纹多了许多,再看看,身边的袭人就宛如当年的赵姨娘,他怎得又不想起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呢?
现实世界本来就不应是非黑即白,也许历来许多人悲叹黛玉之身世,可谁又能确定黛玉不是世间的幸运儿呢,毕竟爱过、痛过、哭过、笑过便是人生,既然尝遍人生之酸甜苦辣,亦没有白走世间一趟。她的生命在故事最华丽之处结束,如昙花一现,留下世人的无限唏嘘,也是一幸事呀。
所以,早逝既是林黛玉的不幸,又是林黛玉的万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