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后感

2023-11-17 06:08:35
西游记读后感[精]

西游记读后感[精]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游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游记读后感1

在《西游记》这部书中人物众多,刻画细腻,性格鲜明,而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他聪明勇敢,嫉恶如仇,敢作敢当。

孙悟空是这本书的主角,也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孙悟空,这个角色更是家喻户晓,深受青少年喜欢。他敢作敢当;不畏艰险,忠心保护唐僧;神通广大有勇有谋。

但是,孙悟空在书中前半部分的形象,在我看来与妖没什么太大区别。比如说,孙悟空出世后蔑视天庭,不尊礼数,大闹天宫。他目中无人,自视有七十二般变化,做了齐天大圣,还妄想做天宫之主,书中自言:“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瑶天。凌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然而,理想很远大,现实太骨感,孙悟空的实力比自己的想象相差甚远,就连凌霄殿外的王灵官也不能取胜,最终逃不出如来的佛掌心,被压五行山下。

又比如第二十八回中,孙悟空回到花果山,使了个妖法就杀死了上千猎户。书中这样描写的:“大圣道:你们去南山下,把那打死的猎户衣服,剥得来家,洗净血迹,穿了避寒;把死人的尸首,都推在那万丈深潭里;把死倒的马拖将来,剥了皮,做靴穿,将肉腌着,慢慢食用”。从这里看,孙悟空丝毫不把人命放在眼里,和其他妖怪一样伤人性命。

另外,孙悟空在取经之路上,初期意志不坚,受不了委屈,因师傅见他杀人说他几句,一生气,身子一纵便走了,全然不顾当初答应观音菩萨保师傅西天取经的承诺,忘记了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在书中,孙悟空先后离开唐僧三次,给妖怪可乘之机,因小失大,表现出孙悟空不够成熟。

而到了后期,通过取经之路的磨练,孙悟空逐渐成熟起来了,便显出与先前的不同。他不再目中无人,听不进劝告。在真假美猴王那回后,孙悟空在除去六耳猕猴的同时也抛弃了自身的妖性,一心向善,全心保唐僧西行。孙悟空对自己的`实力和位置也渐渐有了正确的评估,对众神都尊重起来,不再盲目自大了。在六十三回孙悟空请二郎神治服九头怪时,言道:“向蒙莫大之恩,未展斯须之报,虽然脱难西行,未知公行何如,今因路遇祭赛国,搭救僧灾,在此擒妖索宝,偶遇兄长车驾,大胆请留一助。未审兄长自何而来,肯见爱否。”言语恳切,非常尊重。表现出孙悟空日渐成熟。

孙悟空还造福百姓,替民求雨。比如说,第四十七回,通天河挫败要吃童男女的灵感大王;第七十九回,比丘国降魔孙悟空救了众婴儿;第八十七回,凤仙郡冒天止雨,孙大圣劝善施霖,书中孙悟空多次上天庭了解实情,为一方百姓造福求雨。

同时,孙悟空在面对可见,通过许多磨练以后,孙悟空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有勇有谋。

最终,孙悟空保唐僧完成了取经大业,修成正果,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孙悟空正是在取经道路中得到了锻炼,磨炼了意志,增长了才能和智慧,辨清了善恶,改掉了妖性的凶残,最终修身成佛。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做事应不怕困难,勇于面对挑战;不能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只有虚心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强大;做事不能蛮干,应多用智慧,智慧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这样学的本领才有价值。

西游记读后感2

每当我打开《西游记》这本书时,总会有一种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在电视中见过,那时还很崇拜孙悟空,觉得他神通广大。但今时今日,我的领悟变了,但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

今天,我和小伙伴们一起观看了一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着本书,里面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唐僧师徒取经的经历。

这部著作的作者是吴承恩,我国的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是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人。他自幼博览群书,但科举失意,晚年执笔写《西游记》。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等。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使我莫不能忘。

《西游记》主要刻画了孙悟空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形象。虽然孙悟空以前总是滥杀无辜,曾大闹天庭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指山下。但他一心悔改,最终成为了斗战胜佛。还有猪八戒,虽然天天嘴里挂着“散伙”这两个字,但他从没走过,正是他这种憨厚才让他取得了成功。沙僧呢,虽然在西游记里对他的刻画极少,但他从不对他人抱怨。最后是唐僧,他一心向佛,不受蛊惑,最终能成佛。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将唐僧西游的故事,结合唐人传奇、佛道经典、民间故事淮安地方掌故等创作而成。《西游记》主要讲了:花果山出了个通灵石猴,他集天地灵气于一身,又学得一身本领,会七十二般变化,能上天入地、战神斗鬼,他就是美猴王孙悟空。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不受管教约束,自封为齐天大圣,并大闹天宫,后来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孙悟空受观音点化,唐僧和他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去西天取经的事。途中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但都被悟空、八戒、沙僧化险为夷,最终取得了真经。最精彩得要算偷吃人参果那一章了,孙悟空他们来到了一个道人的道观里,两个小童拿来了两个人参果让唐僧吃,要知道这种人参果吃了可以长生不老,可唐僧看到这两个像活生生的小娃娃一样的水果,不敢吃。在一旁的爱吃的猪八戒却嘴馋的要命,便让孙悟空去偷摘了三个。那两个小童知道后,把他们大骂了一顿。孙悟空一怒之下将人参果树连根拔起,结果给他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看完后我想我以后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什么事时,也一定要学会忍耐,不能冲动,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一路上,他和猪八戒、沙和尚降妖除魔、保护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少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敬佩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了,因为他神通广大、武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和他敢于和强大的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西游记读后感3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西游记》这部古典名著,深刻地领悟到——人要有勇气,遇到困难不畏缩,不逃避,要有抗争精神。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讲述孙悟空等人护送唐僧去往西天取经的故事。途中,师徒几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斩妖魔,除鬼怪。唐僧一次次被擒,前往大雷音寺的路上布满荆棘,但他从未想过要放弃;孙悟空一次次被误解,但他最终都没有离开他的师父,在面对天庭的十万天兵天将也不曾害怕与退缩;猪八戒虽然好色,但是很忠诚从未背叛过自己的师父;沙悟净是我认为的最辛苦的人,他挑着担子走了十万八千里 ……此处隐藏6464个字……一只小虫从身上爬过,他都不忍心伤害。唐僧取经的意志极为坚定,他不以色乱,人蝎子精百般诱惑,但唐僧还是不以理会,表现出他一心向佛,意志坚定,只以取经为己任。当弟子们以取经路上有妖魔鬼怪、性命难保进行劝阻是,唐僧意志坚定,立夏誓言,决心取回真经。但唐僧经常错怪悟空,常常善恶不辩,当悟空大肆六个拦路抢劫的强盗时,唐僧就百般埋怨,谴责孙悟空,时常不分青红皂白地念紧箍咒。白骨精变成老人、女孩时,唐僧轻信老头的话,不相信悟空。孙悟空将他们打倒,唐僧听信猪八戒的话,不明辨是非,仍念紧箍咒。唐僧胆小如鼠,在蛇盘山,白马被小白龙吞下,他就痛哭流涕,不知所措。当宝林寺主持不让他们住宿时,他只会抹着眼泪出来。他听完乌鸡国国王被推入井中,就吓的毛骨悚然。唐僧有时糊涂,不相信悟空,而去相信妖精的话,有时还听信猪八戒,唉。

读了这么久,你们知道真经是什么吗?是这本书每个故事带给你的知识,这就是真经。

西游记读后感9

《西游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经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先生著作。这部作品被称为“神魔小说”,细读文章,里面所读到的并不单单是唐僧一行人西行取经所遇到的妖魔鬼怪、五味杂陈的世界,更多的还是那蕴含在字里行间所反映当时的政治军事的思想。而在这部小说中我最喜欢之一的章节便是观音院老住持谋宝。

文章一开始先是写出了一段诗文:“却说他师徒两个,策马前来,但见那:层层殿阁,迭迭廊坊。三山门外,巍巍万道彩云遮;五福堂前,艳艳千条红雾绕……安禅僧定性,啼树鸟音闲。寂寞无尘真寂寞,清虚有道果清虚。”运用环境描写、虚实结合,看似是在写景,但其实是在暗暗预示着下文情节,引入主题。

师徒二人来到观音院借宿休息,院内有一位老住持已经有二百七十岁高龄,想必已经看透了人间之红尘,万物之规律,实则并不是。当孙悟空与老住持闲聊时则聊起了袈裟宝物,众和尚们笑了笑,不以为然,袈裟不过是一个和尚平常的物品,怎么能算得上是宝物呢?但是当袈裟拿出来时,所有人膛目结舌,此乃天仙制作,耀眼夺目。那老和尚见了也动了奸心,一心想要把袈裟据为己有。而在原文中唐僧与孙悟空的对话中:“三藏把行者扯住,悄悄地道:‘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行者道:‘看看袈裟有何差错。”就可以看出来,唐僧心思细腻,做事敏感细心,而孙悟空则是豪爽,做事鲁莽冲动。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老和尚动了歪心思,想要夺走袈裟,要趁着悟空与唐僧睡觉的时候放火烧死他们。还好孙悟空变成了一只蜜蜂,提前知道了老和尚的阴谋诡计,并且“将计就计”,上天去借了避火罩,将唐僧、白马与行李罩起来后故意吹起使得火势越来越大,这里体现了孙悟空嫉恶如仇、有仇必报的性格特点。黑熊怪还趁此机会偷了袈裟。最后老和尚没了观音院,也没有夺得袈裟,两百多岁的寿命直至于此,人财两空。西游记中传扬的'理念是不要过度信佛教,所以文章中才会出现很多讽刺佛教的片段。

而当唐僧醒来时,发现孙悟空并没有帮助火势变小,反而助火时,便骂他。这里可以看出唐僧的心地善良,但是颇有些过度善良、黑白颠倒,唐僧这样的性格也可以从三打白骨精中明显看到。其实这个片段也是讽刺了当时的政治社会,把唐僧比作当时那些昏庸的皇帝。那些皇帝看不到当时官场上的“妖怪”也就是奸臣,反而放纵他们,任由他们猖狂,对那些秉持正义的人却处处打击。

在发现黑熊怪夺走袈裟跑回山上的时候,孙悟空决心要把袈裟拿回来,在临走之前还千千万万遍嘱托和尚们要好好对待唐僧,不然要他们好看。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孙悟空从一开始对唐僧的不尊重、不在意变成了现在的尊重、保护。纵观西行取经的道路上,孙悟空逐渐由一个“兽”变成一个“人”再由“人”变成“神”,虽然他武艺高强,但是却还是性格鲁莽,而西行取经的种种困难历炼了他,才使得最后成为了“斗战胜佛”。

西行之路漫长而又艰辛,唐僧师徒究竟如何,且听下回分析。

西游记读后感10

说到文学经典,国人脑海里首先映出的都是“四大名著”,的确,这些都是值得一读的不朽的名作。同为“四大名著”,与《红楼梦》的闺阁闲情,《三国演义》的风云叱咤,《水浒传》的江湖豪情不同,《西游记》因为它的生动有趣而被人们熟知。 在我小时候,电视里还常常放86版的《西游记》,我也跟着看了好几集,之后又零散地读过几章译成白话的,现在终于有机会看了原版,虽然对文言文尚不熟悉,但《西游记》用的是半文言文,而且口语化的文字让我读起来并不吃力。既然读了原版,相对于之前浅显的认识,就一定会有一些更深的感悟。

众所周知,《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也就是故事中的人物、情节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加入想象创作而成。但是其中的人物,却又都具有鲜亮明确的性格特点,这个聪明机智,那个阴险狡诈,让人过目难忘。印象最深的大概也就是孙悟空了。他的顽固,他的机警,他的忠心······他是完全自由自在的,可以很好也可以很坏。一开始,我并不喜欢这只任性妄为的猴子,但又确实敬佩他只身漂洋过海学艺的勇气和毅力。后来被如来压到五行山下也是料想中的事情,只是五百年,何等漫长,他又该忍耐怎样的寂寞。但也是这五百年,教他沉下心性,洗去浮华。一句“我保你上西天去也”,他便有了担当,认定了一条要走到尽头长路。无边法力不再用于打打闹闹,更多的向善的一面也体现了出来,刚毅,勇敢,敏捷······这些都在最脍炙人口的一章“尸魔三戏唐三藏”里有了集中的体现。

纵观整个章节,从头至尾, 只有孙悟空神志清晰,不忘斩妖除魔的使命,三次打死化成人形的白骨精,这里是嫉恶如仇,聪明勇敢,毫无畏惧。但是最终被师父误会遣回花果山,“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止步,良久方去”又描写他感性的一面,他的忠诚,他从不曾在妖魔鬼祟前露出的柔软,一刚一柔的反差让人为之动容。这样的悟空,怎能让人不爱呢?

再看猪八戒,正与悟空性格相反,一直胡言乱语,以至于师父动摇决心。他搬弄是非,好吃懒做,有事畏畏缩缩,可以说是一个充满缺点的人物,但却又不招人讨厌。他总是被唤作“呆子”,他淳朴善良,即使常常帮倒忙,但出发点总是好的。一路上却也不能少了他,脏活累活总是他来干,也能够给原本艰辛的旅程带来欢笑。一个人不可能全是优点,也不可能全是缺点,正是性格的不完美造就了多姿多彩的人生。说说师父吧。“唬得战战兢兢,口不能言”“惊下马来”这些语句给我们的'是懦弱胆小的形象。但唐僧又不全然是这样的,他有出家人的慈悲大度,但却过于善良,成不了大事,所以需要徒弟们帮助才能度过难关,取得真经,当然这与他本身义无反顾、一心向佛也有很大关系。所以说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吧。

最后,就剩沙僧没谈了。也难怪我把他留在最后,沙僧一直都是一个沉默寡言,不争不抢的角色,作者也没有花过多笔墨来描写。但从悟空离开只嘱咐他好好护师父周全来看,他是最让师兄放心的人,正是他的可靠才使取经之路变得更加顺利。 故事结局是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真经。一路上四人相互扶持,虽然有过怀疑争吵,分分合合中,不变的是赤胆忠心。虽然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无论是生动的人物还是曲折的情节,在作者的奇思妙想中寄托的是更多的美好向往。

《西游记读后感[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