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2023-11-17 06:18:13
《傅雷家书》读后感13篇【通用】

《傅雷家书》读后感13篇【通用】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朱红色作底,配上金色汉字,耀眼的书封是我最初将它收入囊中的理由。当我最后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涌起的是如同朱红色的热烈,还有恰似金色的真实,以及来不及散去的温暖——《傅雷家书》在假期陪伴着我,给我带来收获。

名为家书,收录的不外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与儿子、儿媳一家人的通信。那是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父母在上海,儿子在欧洲,大洋所阻,山海相隔。在那个打电话不方便且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书信是亲友之间分享生活、互相慰藉的唯一方法,在这个特殊而又平凡的家庭也不例外。

最初翻开红色的书封,在序言之后是傅雷一家的日常生活照,从此,我走进了这个家庭,走近了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父亲傅雷倔强要强,严厉却又慈爱;母亲朱梅馥温婉大度、内敛含蓄;傅聪傅敏两个也有不同的性格……

初读这本书,觉得父亲有些唠叨,每封信都写得很长,且事无巨细,以感冒吃什么药,到哪儿看戏,和谁聊天,再到翻译巴尔扎克时遇到的困惑,都一股脑地倾吐在直面上。如今想来,当年的傅雷一定倍感孤独,不然也不会攒下那么多心里话想对千里之外的儿子时候。正如傅雷在某一次给儿子的信中写到——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材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们——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我渐渐离他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仿佛也身在其中。我看见写字台前的傅雷伏案写作,亲笔为儿子写下篇篇长信,我看见练琴室里的傅聪双手弹奏着钢琴,十指在黑白键之间起舞,我看见勤劳贤惠的傅妈妈,操劳家务,亲力亲为,我也看到那信中极少被提及的阿敏,独自想念着千里之外的哥哥。当傅聪在信中描述自己参加钢琴比赛时,我仿佛就是一名台下的观众,看台上来自不同国家的面孔演奏着肖邦。我也曾好奇过信中所述的著名钢琴曲,不断到网上搜索父子所谈论的各位艺术大师,不断融入这家庭之中,似乎也同他们生活。

到傅家“做客”这些天,我收获良多,受益匪浅。我敬听着傅雷傅聪两位师长的教导,与他们一起谈艺术,品生活。

最初深入这本书时,我真是忍不住惊叹傅雷先生对艺术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以及所涉及的面是多么的广泛。我在阅读之前以为这会一本充斥着从未停止的啰嗦和嘘寒问暖,高举着父爱如山的亲情大牌并让青少年读者从中获益,感恩亲情类亲子读物,读时才发现我错了。也正因如此,这本书才具有这样高的价值,同时也在时间的洋流中从不泯灭。傅雷也在信中对儿子说过:你从小到现在的家庭背景,不但在中国独一无二,便是在世界上也很少。确实如此,傅雷在儿子的`艺术学习、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深刻的建议,这也许是在一个普通家庭中很少能收获到的,在我看来,这也是家书中极具价值,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傅雷告诉儿子,艺术道路上,要长与诗书为伴,中国古典美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傅雷深知文学与艺术彼此精通,所以努力将很多经典连同自己的见解推荐给儿子,与此同时作为读者的我们也意外收获了一份来自傅雷的书单。傅雷也说不能总是为艺术而艺术,真正的灵感总是源于自然,在不经意间闪光的、生命也因此变得鲜活。

此外,傅雷也时刻提醒身为艺术家的傅聪不能囿于工作,生活同样多彩。按照家书中的说法便是:“我也不太重物质生活,不太自我中心,我也热爱艺术,喜欢遐想,但艺术若是最美的花朵,生活就是会开花的树木。”

傅雷和夫人从自身经历、生活经历出发,教导儿子如何做人处事,如何面对生活。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傅雷对孩子在效率方面的建议。他说不要老抱怨时间不够,挤挤总是会有的,要不工作,要不就痛快休息,切勿拖拖拉拉在日常猥琐之事上浪费光阴。从一出生起,每个人就进入了与时间赛跑的行列,时间如白驹,我们只能尽我所能将其把握手中,特别是作为学生的我们,急需时间却总是丢失时间,在日常之中也常常拖延。傅雷先生的话提醒着我,切勿再在日常猥琐之事上浪费光阴,切勿无计划地生活,无目的地刷手机,高效高质量才会拥有更多时间去创造更多可能。说起效率,傅雷也常常提出要劳逸结合,在无尽的疲惫中工作和学习没有成效也毫无意义。他一次又一次在去信中为儿子写道要多出去走走,自然景物不仅是灵感的源泉,更是调节身心最好的良药。

善于安排,合理计划同样很多次提到,书中是这样写的:“一朝有了安排,就不至于因为无目的无任务而感到空虚与烦躁了。这些琐琐碎碎的项目其实就是生活艺术的内容,否则空谈。“人生也是艺术”究竟指什么呢?到底有什么好处呢?一切就如书中所写的这样吧。

杜甫诗曰:“家书抵万金”,那是烽烟四起的年代中让人弥足珍贵的慰藉与心安。而对我来说《傅雷家书》也如金子般珍贵,实在当今社会中一本给人教导、发人深思的好书,一笔宝贵财富。我想,这部家书作为两代人沟通的记录,跨越了十年的光阴,一定会给我们常读常新的感受。

不知下一次翻来这朱红书封会是何时,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时代总会逝去。长大后一切会是怎样,我又将如何自处,如何应对?或许,在数年之后,我们又能在这数十年前的父子对话中找到答案。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提到家书,我首先想起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在给儿子信中所开的那一长列书单;想起了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想起了要求孩子们象曾国藩说的那样“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那里算那里”的梁启超;想起了告诉孩子“时刻要为别人想想”的合群基本原则的胡适;想起了力图用家书为女儿的一生“打个前站”的王朔;想起了重庆的渣滓洞江姐临终前给云儿写的那封信。这一封封家书,在家庭的传承中,是媒介,起到了对子女家人及时教化的作用;是证据,留下了长者一生积累的成果;是传承,让文化成为一家、一国延绵的基因。

家书,是家人交流的重要平台。在电报出现之前,文字的家书,几乎是远距千里的亲人间交流信息、沟通亲情的唯一载体。那时的一封信,要在路上走过几十天、几个月、几年。有的甚至于是泥牛入海,永远收不到。去年,在号称“沙漠里的一滴水”的〈又见敦煌〉剧场里,我印记最深的除了张仪潮收回国土的艰辛和王道士盗卖经巻背后的无奈外,就是那个在隋唐斗室里,夜不能寐,期扮着远托的锦书,早日到达行走在丝绸之路某个地方的丈夫手中的少妇米微的暗泣孤泪。现在,随着网络的`发达,家书的送达,已经不是过去鸿雁传书几个月,甚至于几年的时长,而是在电子 ……此处隐藏19204个字……望。你对政府的感激,只有用行动来表现才算是真正的感激!”再如:“哪个人教育一个年轻的艺术学生,除了艺术以外,再加上这么多的道德的?我完全信任你,我多少年来播的种子,必有一日在你身上开花结果——我指的是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我们知道你自我批评精神很强,但个人天地毕竟有限,人家对你的好评只能起鼓舞作用;不同的意见才能使你进步,扩大视野:希望用冷静和虚心的态度加以思考。不管哪个批评家都代表一部分群众,考虑批评家的话也就是考虑群众的意见。你听到别人的演奏之后的感想,想必也很多,也希望告诉我们。爸爸说,除了你钻研专业之外,一定要抽出时间多多阅读其他方面的书,充实你的思想内容,培养各方面的知识……爸爸还希望你看祖国的书报,需要什么书可来信,我们可寄给你。”我想,这些语言文字很能让年少在外求学的傅聪明白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正因为有这么一个伟大的父亲,才将傅聪造就成为一位“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读过《傅雷家书》后,我在想:不知道等到我的女儿认字了以后,我还会有机会、还会静下心、还能够有提起笔给她写信的机会吗?时代变了,交流方式也悄悄地变了,那些需要静下心来、需要加以斟酌、需要抒情言志,需要将如泉涌般的思潮付诸于纸张的家书还会存在吗?我的孩子还会愿意翘首等待、耐心阅读那些写着父母“唠叨”的家书吗?我想,一封emil的速度已经不再会让我们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同感,但是那饱含着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道;读书治学、立身成长之道;理家聚财、和亲睦邻之道;做官任仁、经邦治国之道等诸多方面的家书所传达的中华民族美德还是需要我们竭尽所能去代代相传。好的家教、好的家风、好的家道是成就中华儿女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软实力”!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3

这本书是傅雷的家人将傅雷夫妇与傅雷的儿子的来往书信辑录而成的。收录了从1954年到1966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尤其是长子傅聪)的家信100多封。

楼适夷说过“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在傅聪成长过程中,虽然与父母分隔两地,却一直联系着,彼此牵挂着。他们以书信的方式进行交流与沟通。傅雷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关注着他们的成长,也在一封封来信中教会了他们许多。

在傅雷与他的两个孩子们的家信当中,他首先强调的就是做人的问题。在1959年3月12日的信里只有短短的四行字,其中三行分别写到“一、对外只谈艺术,言多必失,防人利用。”“二、行动慎重,有事多和老辈商量,三思而行。”“三、生活节约,用钱要计算。”这三点虽然字数不多,却包含了许多做人道理,“谨慎、三思、节约”。想必这三点也是父母经过挫折以后总结出来的或是别人得出来的结论,这也许是他们自己认为非常正确,也深受启发的句子。他们这样教导孩子是为了让孩子以后少走弯路。虽然语言严肃,但也体现出父母对孩子浓浓的爱。

看到这一段,就突然联想到了我自己。许多时候有些问题没有与父母进行讨论,甚至没有与他们进行交流,就自己盲目的做了决定。结果到最后才发现,自己的决定不正确,或者说有更简单的处理方法。如果当时能和他们进行讨论和想法的交换,也许就能省下很多时间,也能少遇到一些麻烦。所以,渐渐的,不管大事或小事,我都与他们交流和探讨,也学会了许多。而在节约用钱的问题上我认为傅雷先生教育的很好。不管你多有钱,也不管这些钱来源渠道是什么,都需要去珍惜,每花一笔钱都需要去记录。我就是一个例子。盲目的花钱让我发现自己的皮夹永远是空的。如果每一次自己的多少钱花在了什么地方都进行记录,就能有效避免盲目花钱或者浪费钱的种种行为,也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每一笔支出和收入的来源。

傅雷和他的孩子的书信中不仅仅强调了做人的问题,还强调了傅聪的生活和成长的问题。在7月15日的书信中母亲写道:“我有句话,已久在心里嘀咕:我觉得你的爱情不专,一个接着一个,在你现在的年龄,不算少了。我是一个女子,对这方面很了解女人的心理,要是碰到你这样善变,见了真有些寒心。”这句话是母亲以女性视角告诉傅聪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希望他爱情要专一,感情太多,对他终生是个累。想必这个观点很多人也有所共鸣。对于爱情来说,专一是很重要的。如果对于爱情都能不能专一,那你还能对什么事情专一呢?

母亲不仅仅在爱情方面给了傅聪很多教导,在其他方面也给了他很多建议。在7月4日的来信中,母亲写道“像你这样的钢琴家,每月至多两三次(演出),那么才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其他东西,须知不进则退,于你是不利的。你应该有个打算,好好的'安排,也可以和经纪人商量,总以演出不妨碍学习和休息为主。”这一段文字写的是母亲认为傅聪练演出太辛苦,没有时间休息而担心不已,怕演出耽误了他的生活,使他没有时间休息。

想到在我日常生活中,也许学习花费了我很长的时间,让我没有时间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父母总是很谅解我,他们总是鼓励我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经常带我出去玩,感受外面的世界。但在他们的看法中,我虽然可以出去玩,但是学习成绩不能落下。

傅雷夫妇和傅聪之间生活和成长的问题的对话,不仅仅讲到了爱情和休息,还讲到了理财,不要做经纪人的摇钱树等等,都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照顾。

在艺术方面傅雷常常给傅聪灌输艺术方面的知识,也告诉他一些弹琴的技巧,还与他一起讨论知名的钢琴家和一些前辈。都体现出了父亲对孩子艺术的培养和重视。

当年我在学琴的时候,我的父母也常学习老师教我时说的话,并把老师教的东西一遍一遍的给我讲,告诉我怎么弹琴,他们不仅仅每天督促我弹琴,还不厌其烦的告诉我要慢慢弹,不要着急,如果着急反而会出错,影响效果。在他们的督促和老师的精心教导下,我的钢琴技巧在一天天的成长,逐渐能谈出高难度的曲子。每次一个音符都不错的弹完一首高难度的曲子,我就会觉得很开心,因为那是我、父母和老师一起努力的结果。直到现在我都很享受这种感受。

家书的内容也不仅仅是这几个方面,来信中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了傅雷对于收到来信的喜悦。他写到“这么长久没有接到你信,怕你太用功,疲劳过度,不知身体好了吗?”“能够起床了,就想到给你写信。”“你来的信我们总要反复看三四遍。”……字里行间流露出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想念。在回信中,父母一度称弥拉为“亲爱的弥拉”,甚至“最亲爱的弥拉”,也表现了他们的友善、爱孩子、亲近孩子。和孩子书信往来没有摆架子。

我的外婆经常会给我打来电话,我也时常会给她打电话。她每次接到我的电话,总是非常的开心。虽然他没有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喜悦,但是我感受得到,每次我跟她说话的时候总是能感觉到她在电话那头笑。

亲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即使分隔千里,这种亲情并没有受到距离的限制,甚至更加强烈。爱,一直存在。傅雷和他的夫人时时刻刻想着孩子,把人生中遇到过的挫折困难都告诉孩子,让他们少走弯路。这也能体现出父母对孩子们的关心。

《后来的我们》中林见清的父亲说:“我只希望你们能过上自己想要的日子,过得踏实过得快活,健健康康的。”这想必也是所有父母的心愿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13篇【通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