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读后感8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呐喊》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呐喊》读后感1
发出“吃人社会”呐喊的狂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善用”精神胜利法的阿q;由天真活泼而变为木偶人的闰土……这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全部出自于鲁迅的一声呐喊,这声呐喊直击中国人的内心,穿透了中国人的灵魂,在中国文学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一声呐喊打响了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鲁迅先生借由一个似狂未狂的“狂人”之口揭露了这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进而归结到这个社会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这位狂人先是被一群围观者用奇怪的眼神望着,又被孩子们抛弃了,又联想到狼子村吃人心肝的事,最后认定哥哥与大夫也是想来吃他的。这位狂人整个的认知过程显示了他从觉醒到反抗的过程,这位狂人的这一形象恰恰代表了鲁迅等第一批五四运动的青年,他们是最先觉醒的中国人。最后鲁迅先生又借狂人之口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体现了鲁迅先生高尚的爱国情操。
除了如《狂人日记》这般冷峻的笔调外,《呐喊》中还有一些作品用诙谐风趣的笔风,如《孔乙己》。《阿q正传》,用喜剧的色彩表达悲剧的内容,使作品耐人寻味。
孔乙己这个站着喝酒而穿衫的唯一的人是《呐喊》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他是那样的迂腐,满口之乎者也;他是那样的可怜,人们只会嘲笑他;他是封建科举制下的牺牲品,他那不愿褪下的长衫和只能站者喝酒的尴尬处境,似乎预示了他悲惨的结局。鲁迅对他是且恨且爱。
另一个同样让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便是阿q了。他那一套“官打自己便是儿子打老子”的精神胜利法是那样的自欺欺人,却写出当时隐藏在中国人心中的一种自轻自贱,妄自菲薄。阿q这一资产阶级革命下的牺牲品,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
鲁迅的这一声呐喊塑造了多少不朽的形象,揭示了多少发人深省的问题。
《呐喊》读后感2
在这个月中,我读了鲁迅写的短篇小说集——《呐喊》。这本书用夸张而生动地写作手法揭露了当时迷信的封建制度和他感受到的人们的愚昧、麻木。
在这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文章有《狂人日记》和《药》这两篇文章。《狂人日记》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通过一个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礼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号召人们起来推翻人吃人的旧制度。《药》这篇文章讲了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
这两篇文章都是写了当时的黑暗、腐败的社会。而《狂人日记》中的“我”在当时的社会影响下感到谁都想要吃“我”一般,连邻居家的狗对“我”叫时,都感到它正虎视眈眈望着“我”,想要从“我”身上咬下一块肉来。当要吃人肉的大哥让人来给“我”看病时,“我”也认为他是一个刽子手。《药》这篇文章中我认为康大叔是个残忍的人,他轻而易举的夺走了别人的生命,制作成了人血馒头卖给了华老栓。而华老栓是一个愚昧、麻木的人,用自己的全部家当去买了所谓的'包治百病的人血馒头。
鲁迅先生希望用自己的一声声呐喊唤醒当时麻木的人们,就算“我以我血荐轩辕”也不能挡住他的决心。
自创名言: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呐喊》是鲁迅先生写的一部小说集文章,篇篇都是经典之作。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写满了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和对整个社会的呐喊。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
《呐喊》读后感3
偶然翻开床头那一本尘封已久的《呐喊》,我便被吸引住了。《呐喊》是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的作品。而鲁迅先生则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在我读过的所有书中,《呐喊》是唯一一本令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书。
《狂人日记》是其中的一篇文章,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更是鲁迅先生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出来的文章。作者用狂人的角度去观察他人,写出了人们在那仁义道德的面具下丑陋不堪、肮脏致极的真实面目。也许,在这之中,只有被别人看作是疯子的狂人,是幸福的吧。因为他的疯,才使他没有受到封建教育对心灵的残害和压迫,得到了一颗纯洁的心。
在《药》中,愚昧无知的华老栓为了给自己的儿子小栓救命,竟然相信了那所谓的人血馒头可以治病。更可笑的是那人血,是革命者的鲜血。呵,这多么讽刺。前线的'革命者为了自由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那些所谓的无辜者,却还不肯放下他们那套可笑致极的迷信。
无论是《孔乙己》中的主角;还是《故乡》中的闰土;又或者是《阿Q正传》中的阿Q。在作者的笔下,他们都能跃然于纸上。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郑振铎先生也说过: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鲁迅先生曾说,他的呐喊,目的在于慰籍那些“奔驰的勇士”,使他们勇往直前。在《呐喊》这本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点。可令我感动的,更是鲁迅先生那一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爱国爱民的情怀!
《呐喊》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青蛙的呐喊》这篇文章,感受颇深。
这篇课文讲述了英国的选秀大赛,汉保罗.珀特斯参加了歌唱比赛的故事。他的名字、服饰统统土得掉渣,他站在舞台上也不知所措,审判员和观众们都特别看不起他。当音乐响起,他用美妙的歌声给观众朋友唱起了一首歌,全场的观众起立来为他送上掌声、欢呼声和口哨声。一曲唱完他又变回了“青蛙″,当全场鼓掌的时候,他还是傻傻的歪着头。但是“青蛙”的命运并不是从此一帆风顺,后来他上了一堂歌神博瓦罗蒂的课程,他开始了欠债生涯。命运对他进行了恶搞,他的盲肠破裂住进了医院,他出院后他的肾上腺又被发现长了肿瘤,于是再挨一刀,快康复时他又摔断了锁骨,之后八年时间里他只能痛苦地躺在床上,康复之后,他还是希望能到英国选秀节目中做人生中最后一次拼搏。命运在恶搞了他8年后,给了“青蛙″最后一根稻草,他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他不愿沉沦,他要努力地站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那个晚上饱受压抑的灵魂,如同到底的.弹簧开始奋力反弹。他成功了,整个英国为之目瞪口呆!为之惊叹!为之鼓掌!整个世界为之目瞪口呆!为之惊叹!为之鼓掌!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尽管命运给予每个人的起点不同,天赋不同,但是人生往往要经历风雨,如果你在逆境中能够坚持住,早晚有一天你就会向他一样破土而出,对抗命运成为佼佼者。“青蛙”呐喊,“青蛙”也可以变成“美天鹅”!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希望我们像汉保罗.珀特斯一样学习,学习他与命运抗争、永不放弃的精神。读完这篇文章,我明白了我们需要不断地与命运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拼博才会成功的道理。
《呐喊》读后感5
一朵朵花瓣,一缕缕香气,组成了一座花园,它就是《朝花夕拾》。翻开书本,似乎真有一丝香气扑鼻而来。读完这本书 ,我不禁对鲁迅先生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他是这样的大胆,敢于批判,勇于反对,看似赞美的句子实际上是在辛辣地嘲讽,见解独特,开创了我国白话小说的先河,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家。
读了这本书,我对书中的人物感受最深的是阿长。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粗俗的劳动妇女,但她很热心肠,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没有心机,像所有人一样希望自己一生平安。我很喜欢阿长,她会讲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她很和蔼,很大方。还有衍太太,我也是对她印象深刻。鲁迅先生对衍太太的描写表面上是赞美,实质上却是嘲讽和不满。衍太太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妇人,这种人是最令人们厌恶的。
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百草园中的欢乐游戏和美丽景色令我向往羡慕,在三味书屋里的枯燥学习和没有自由又使我对他们产生了同情。那时候的孩子们只能死读书,我们这一代相比起他们,是幸福多了的。
这本书中最引起我的共鸣的文章是《五猖会》。鲁迅先生在小时候那么向往五猖会,父亲却要求他背书,使他一点也不快乐。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相同的经历,鲁迅先生真切地道出了我们的心声,我认为家长们真应该看看这篇文章,看看我们孩子的心声,反省反省自己。
鲁迅先生从自己亲历的生活感受中赞美了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封建旧俗进行了深刻的揭露、讽刺和批判,对爱国知识分子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给予深深同情并充满愤慨,对胸怀博大的异国老师,则充满敬佩之情。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太多屈辱的历史,而如今,在祖国繁荣富强的今天,身为未来栋梁的我们,怎能不努力呢?
让我们一同拾起鲁迅先生记忆中的花瓣,了解旧中国的弊端,并为了中国更加强大而奋斗!
《呐喊》读后感6
《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帮助当时的中国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麻木。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孔乙己》,《藤野先生》和《药》。
《孔乙己》是一篇抨击封建礼教的文章。主人翁孔乙己被封建礼教所束缚,穷困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当起梁上君子最终,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与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他弃医从文,从此投身文学的知识宝库中。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
《故乡》中的人们麻木,迷信的形象更是在《药》中被表现的完美无缺。《药》,我认为是这本小说集中最能令读者悲愤,同情的文章。什么人血馒头。听来就感到可笑,可是在今日看来可笑的'事在当时却成了可以治不治之症的良药,华老栓他有医不求信馒头,千方百计去找人血,拼命积攒铜钱,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儿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他不用也根本没有想这些问题,什么革命造反就更没有关心的必要了。革命者被残害的时候,众人看热闹。
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让全中国为之一振。
《呐喊》读后感7
在寒假里,我看了一本经典书籍——《朝花夕拾》,这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也是中学生必读书目。我读完这本书,它讲述了鲁迅先生幼年时的生活和青年时的经历,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
书中的故事可以分为酸甜苦辣咸五味。酸,心酸。在《爸爸的病》中,仅父亲那短短几句嘘唏不已的话,作者为父亲所做的事中便已让人心中泛起酸楚。最后父亲将要逝世时,作者大喊“爸爸”,更是催人泪下。甜,不说长妈妈与“我”过年时的温馨,也不说看五猖戏时那热闹的场面,单说百草园中四溢的童趣,儿童的天真烂漫展现在我们眼前。苦,在鲁迅先生的年代,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鲁迅,也苦出了《朝花夕拾·呐喊》这本伟大经典。辣,是鲁迅先生的本色,他讽刺的笔,总有将笔尖指向人群的时候,表面的.赞扬,实则是对黑暗社会的抨击的批判。咸,那书中的一篇篇故事便是盐分,咸出来的是无尽的韵味,咸出来的是读者深思的心灵。
鲁迅先生从自己亲历的生活感受中赞美了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封建旧俗进行了深刻的揭露、讽刺和批判,对爱国知识分子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给予深深同情并充满愤怒,对胸怀博大的异国老师,则充满敬佩之情。这一篇篇的故事,是五味杂陈的故事,只有尝遍人生中各种的酸甜苦辣咸,我们才能锤炼出一颗临危不乱、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心。
优爸点评:优爸读完小作者的文章后也深有感触,小作者仅仅只是小学六年级的小朋友就能把《朝花夕拾》这本书读得如此通透,实属不易。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内容具体,主线明朗,将人生归为五味的人生,只有体会过“酸甜苦辣咸”才能真正读懂人生的真谛,非常有深度。文章以感受开头,以感受结尾。这样使得文章前后照应,首尾相连,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极具感染力。结尾恰到好处的点明中心思想,实属点睛之笔,概括之语,深刻而有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读后感。
《呐喊》读后感8
读完了鲁迅的小说《兔和猫》,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造物主既然造出了生物,却又为何将它们造得太滥,毁得太滥?动物的生命如此一文不值?”听到了吗,这是鲁迅在呐喊,在唤起人们对生命的重视,
常言道:“雁过留声”。既然雁飞过也会留下声音,那为何一个小生命的离去没能留下一点痕迹呢?也许是长班们打扫得太干净,太彻底了吧?这儿干净得像连什么事都没发生过。阔佬们的马车依旧在路上行得飞快,谁又会为刚才的一条小生命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呢?难道人们真的到了漠视他人生命的地步吗?请仔细听听先生这沉重的叹息:“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
小兔、小狗、鸽子——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它们那可爱的模样不时在眼前闪现,一堆毛、一滩血——一幕幕血淋淋的镜头交替出现在我的面前,久久不能抹去。
在先生看来,鸽子、小狗、苍蝇,以及他笔下的小兔子、鸭子、黑猴,乃至宇宙万物都是生命,不仅和人的生命一样,有着它们独立的价值,且他们的生存与死亡,欢乐与痛苦都和人们息息相关。先生因此把他对生命的关爱由人扩展到一切生物。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先生对弱小的'生命、年幼的生命身上倾注的无尽的爱。
安徒生爷爷说,每一条生命走到尽头后,天上就会多一颗星星。是啊,每一条生命都有自己最终的归宿,每一条生命都将会是一颗闪亮的明星。造物主赋予大自然的一切生物,都有他本身存在的价值。你看,花儿的展颜,舒展了人们忧郁的心;动物的陪伴,慰藉了多少颗孤寂的心……爱惜每一个生命,包括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和所有的小动物。恃强凌弱不是君子所为,不要以为生命存在着天生的贫贱,造物主对于每一份生命给予的都是同样的关怀,而每一个生命之间都应惺惺相惜,这才是一条真正鲜活闪亮的生命!
珍爱生命吧,让和谐的歌声在我们头上响起,让我们和大自然的一切生物和谐相处,像鲁迅那样珍爱小动物们,让我们对每一条生命问候:你们,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