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记忆读后感

2024-12-16 08:54:29
国家记忆读后感

国家记忆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国家记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家记忆读后感1

《国家记忆》是一部引起我心灵震撼的书。使我震撼的除去书的内容外,还有书中资料的收集过程。书中所用的五百多张图,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数万张战争影像资料中,查出并复制出的23000多中缅印战场的档案照片里精选出来的。如此大量的.查找、复制工作的完成,除去有章东磐和他的几个朋友以及四个热心的、做义工的美国朋友努力外,还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资料丰富以及工作人员的周到服务分不开的。

该书的编者章东磐在书中描述其对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印象时说:

“尽管我心里做足了准备,第一眼看见美国国家档案馆,仍然吓了一跳。……我放眼望过去,连人工建筑的影子都没有,根本就是一片黑压压的、遮天蔽日的森林。这座只有六层的档案馆,建在六十公顷森林中间,大海里的一条船。六十公顷,六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国九千市亩土地,是马里兰大学捐赠给联邦政府建国家档案馆的。在那里工作的几天,每到眼睛累了,走到窗边,看到的除了树还是树,除了蓝天还是蓝天。”

以上是环境,关于服务:

“按照国家档案馆的规定,你只要根据它的索引填写索取表格,工作人员会为你整个文件夹,整个纸箱,整个小推车,甚至几个小推车取来原始档案供你查阅、摘抄、拍照、扫描。因为不允许带进馆外的纸张和笔,馆内备好了专用的纸张和铅笔,任意取用。洁白的细棉纱手套也是无偿提供,并且要求你在触摸照片时必须戴,每天要换。”“那种装档案的不锈钢推车装满文件夹,推起来其实是体力活。每天晚上工作人员要把文件全部收回去,第二天我们到了,几分钟又全部推到我们面前,好像我们是领导一样。没有一个人来告诫你,每次少要点,省得工作人员麻烦。而是每天下午特定时间在安静的屋子里高声提醒:还有谁要提交索取卡吗?时不时工作人员会走到你身边,轻声问一句:有什么要帮忙吗?”

这是美国的国家档案馆吗?这是在为远道而来、毫无背景的、地球那一端普通作家们服务吗?他们所受的待遇在他们的故乡是不能想象的。

但书中所描述的这一切我相信都是真的。我虽没去过美国的国家档案馆,但我去过同在华盛顿的美国国立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还去过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在那里,进出是不需要什么手续或门票。在那里,无论是什么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小学生们在一个个展馆里上课。也是在那里,我理解了美国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人才和科学研究成果,这次我又从这本书里再次印证了我的结论。

国家记忆读后感2

主编章东磐先生说:实际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抗战死士,是死过两次的。第一次死掉的是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另一次则是在全人类历史上空前而且必定绝后地从所有人心里铲除他们用生命本应换得的永生。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泪水禁不住涌出眼眶,书本上的文字也变得一片模糊。如果没有邓康延,章东磐,晏欢等各位民间人士不远万里,飞越大洋彼岸,用三个月时间去翻阅寻找封存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几万张战时照片,这本书就不会这样呈现在我们眼前,祖辈的战场也不会这样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抗战的岁月也不会这样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以前也看过不少关于抗战的纪录片,震撼于黑白影像的历史的真实,但今天翻开这本由500张战地照片组成的书时,那种握在手上的真实与虚幻交织着的矛盾与厚重充斥心头,这上面的人物,从指挥若定的将军到满脸稚气的娃娃兵,曾在过去的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这样的在镜头前走过,如今,将军早已逝去,娃娃兵算算也应该是八十多岁的耄耋老翁了,他们是否还在某处好好地生活着呢?对于曾经为保家卫国拼命流血的他们,还有多少人记得他们的故事,愿意倾听他们的故事?这上面有些著名的`照片,经常被各种媒体引用,象那张身着单衣,脚穿草鞋,奄奄一息的伤兵,很多纪录片将它引为川军北上阵亡士兵的影像,其实他是一名受伤的远征军士兵;又如那位上了美国时代杂志的年轻的远征军士兵,眼神坚毅,神情凛然,多少年过去了,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却永远记住了他的脸孔。

去年曾在某段时间内感动于邓康延先生和晏欢先生制作的纪录片《发现少校——赵振英》。今天有幸从《国家记忆》这本书附带的DVD看到第一手资料,如果没有这些民间学者的努力与坚持,恐怕赵老自己,他的后辈,还有千千万个你我,都不会有机会看到美国记者给当年的警卫营少校营长的一个镜头特写,那不但是老人作为一个军人的无上荣耀,也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见证。今天,我们对于这些荣耀与见证看得太轻,保存得太少,只有在别国它族纪念二战胜利多少周年的时候,我们才能浓烈地体会到,抗战的胜利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那些牺牲的先烈和健在的老兵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只可惜,我们也只能从他们的隆重中去体会,去怀念,去感叹。

国家记忆读后感3

这是一本影像记录,聚焦于抗战期间的中缅印战场。

从图片中看历史,是非常有趣的,因为图像貌似客观,其实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翻出抗战前的老照片,拍摄者大体带有很强的猎奇心理,照片上的中国人表情木讷,一脸惊愕与不安,基本是摆拍,被摄者很不自然地望向读者,眼神中充满了无限的迷茫。

不否认,那时中国人刚刚与世界发生接触,此前几千年中,他们习惯了自己封闭的小圈子,一旦站在聚光灯下,难免手足无措。然而,拍摄的镜头太冰冷,太居高临下,也人为地拉大了彼此的距离。对于当时的摄影师来说,他们仿佛是在拍摄标本,而不是在拍摄一个活生生的人。

这本影像集则不同,它的镜头非常多元,深入了中国士兵、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把握了其中瞬间的美,照片上的人物表情如此生动,从中能读出渴望、坚毅、善良与矜持,能读出一个丰富而深刻的中国。

为什么这本影像集如此不同?

因为,伟大的.抗战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在过去的上百年中,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是落后、封闭、守旧与颟顸的,民众精神高度麻木,他们没有抗争的勇气,没有捍卫尊严的决心。然而,当现代民族国家的意识伴随着战争深入到普通民众的内心时,这个古老的民族终于发出了怒吼,他们虽然屡战屡败,却没有屈服,始终在抗争,父母们奉献了他们最优秀的儿子,妻子们奉献了她们勇敢的丈夫,一代中国人的决心感动了世界,他们成为人类正义之战中,一道绚丽的风景。

美国人第一次将中国人的正面形象画在了海报中,深情地写上“是他们第一个站出来,与法西斯作战”。当世界沉默的时候,前辈们在付出血的代价,他们让世界开始用尊敬的方式,来理解中国。

这本影集的生动,源于摄影师们发自内心的尊重,这份尊重跨越了文化、地域与种族的隔阂,从源头上看,人其实是这样相同,我们同样会痛苦,会爱,会失望,会流泪,所以,我们有义务站在一起,共同去捍卫文明。

近70年的时光匆匆而过,重新浏览这些老照片,看着照片上朝气勃勃的人们,其中绝大多数已被时光带走,他们无愧于他们的时代,因为他们融入了人类发展的洪流中,他们值得我们永远景仰。

《国家记忆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