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苦旅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化苦旅读后感1《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身荣位高之际,辞职探寻文化遗迹的历史文化散文集,其起点也难、其过程也艰、其后果也烦,用作者的话来说,《文化苦旅》就是外出的浪子,给自己带来的麻烦难以计数。但是,先生的“苦果”,为我们酿出了甜酒,一场自然、历史、文化、文人、思想的盛宴和洗礼。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四场旅行,太大太深太苦,所以我只能捡二三事说说。
如梦起点,是我读来最轻松的一部分,勾起了我对家乡乡土人情的回忆和思考。我也来自一个小山村,也常和小伙伴打打闹闹结队去上学,我们那个小学也是一座寺庙改建而成的,原来叫观音寺,不知什么原因就成了我们读书的地方。直到我小学毕业了,校门外的一块空地上还立着一个小寺庙,虽然因为是“违建”而空荡荡的,但那也是我们课余的一个去处,也是我们的一片回忆。现在想来,无论是书中的牌坊、寺庙还是信客,还是我们上学的观音寺,还是奶奶们烧香的小庙,都是一种寄托或信仰,引导和支撑着人们在追求和努力着。当然,余秋雨所观察到的也许是意识形态、文明或者文化间的冲突,但是我感受到的,也许也是作者所追求的,是这些冲突背后的共同愿望,那就是文化形态所寄托的向上、向善初心,这也是不同文化共存和和谐发展的基石和准则。
在中国之旅中,余秋雨先生带我领略了13处古迹,从都江堰出发,道士塔、莫高窟……一路走到天一阁,全程充满了对祖国历史遗迹的敬意,对历史曲折的叩问,对中华文化的探寻。相形之下,我受阅历所限,更受胆气所限,至今只到过祖国几个有限的省份,所以初读时有点跟不上作者时空转换的节奏,有点难以体会作者的“苦衷”。因为往常旅行,我只喜寄情山水之间,极少流连于人文古迹,加之历史知识贫乏,所以很难透过那一个个碑、塔、亭,看到一段历史和一群丰满的人像。但是读后反思,就是我这种浅尝辄止的轻浮之态,以及如我一般的千万漠视茫然之人,正在毁坏或者看着毁坏又一段段的历史和文化,才会频频出现历史古迹的毁旧建新、掠夺式开发和历史剧泛滥。我们都是这个国家、社会和民族的一份子,但内心却是自立和封闭的,没有把自己放在大范围之内去看待举手投足所带来的波澜,所以感叹文化散失、信仰沦丧也就成为了必然,因为个体的不负责任最终将带来集体的疯狂,这既是现在的`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但却在不自觉地演绎着的。
一切历史、一切文化,最终都要由人去创造、发现和发展,余秋雨先生最后用一些身边的人的写实,刻画了一个完整的人生之旅,书写了文化人之苦。他们用毕生心血推动着文化的进步,却陷于嫉妒、谄媚的攻击中,但他们并没有“折笔、弃笔、毁笔、葬笔”,最终撑到了“文化孽力”不争自毁,成为文化长河中的经典和伟大肖像。这一文化自证和文人平反的过程,也许就像余秋雨先生母亲的一生,“一辩论就进入他们的逻辑系统,必定上当”。所以,永远只有微笑,只有倾听,只有腼腆,最多,只有沉默,才能穿过黑暗,战胜历史的碾压和生活的炼狱,最终笑到最后。
随着余秋雨先生走过苦涩的文化之旅,我更深更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中国文化的艰深,中国文人的根骨,其涅磐过程之艰辛、之苦闷、之久远,难以想象。好在余先生等一代代文化标杆,替我们提炼了苦药,我们常人只需要尝甜忆苦就行了。但是,是不是我们就只能坐享其成、恍若路人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其实,文化不仅仅是文物古迹、书法中医、经史子集,端午吃粽子、春节贴春联也是文化,文化无处不在也润物无声,需要我们细心呵护和执着坚守。当我们每一个人少在旅行时的碑塔上刻一笔,多读几本经典著作,多传承一项传统习俗时,我们就已经在轻轻松松的允吸历史文化的甜蜜了。所以,文化不“苦”,旅行也不“苦”,拯救、传承、弘扬中华历史文化并不难,只在一页页纸间,在一寸寸山河间,在你我举手投足间。
文化、文明、文华,就在生活中,就在躬行处。
文化苦旅读后感2恍惚记得很久之前,有个朋友告诉我西泠印社的旁边有个古董店。
那个时候我还把“西泠”读作“西冷”,自然对一家小小的古董店没什么兴趣。但是时间一点一点延长,那时的我大概也不会想到,在几年后一个“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的日子里,我还是去找了这家不明存在的古董店。
这几年里我对于古董店总是有莫名的执念。大概是对那些历史沉淀的东西有莫名的好感。博物馆里的只能称物,它们被安静整齐地摆放在一个地方,每天面对几盏灯,面对几拨人。古董店里的呢,应该算古董,不论真假,它们的陈列,都是故事。
可能这就是古董吸引我的原因,也是那家神秘古董店吸引我的原因。
当我终于乘上去往西泠印社的公交车,在西湖边某条道路上穿行的时候,我突然万分庆幸这次心血来潮。
作为一个杭州人,我对西湖却并没有特别熟识的感觉。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湖,它有著名十景,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杭州的骄傲。小时候来过几次,观赏游玩,大概只记得当时的豆腐干挺好吃。
所以,当我独自来到湖边,难得清冷的公车载着我东奔西走的时候,也给了我更多的时间看看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西湖。
杭州这座城应该最爱梧桐。
特别要是法国梧桐,高大魁梧,所以愿意将梧桐成片的栽在西湖边。其间还夹杂了些柳树的影子,初春的柳枝刚发新芽,弱柳扶风大概就是这种姿态。这就显得梧桐更伟岸了些,扭曲的树干,偌大的荫蔽。尽管市树是香樟,但杭州爱梧桐不无道理,因为这也是生命,自然的生命,梧桐比香樟更随意,更铺张。
西泠印社确实没有公车上冷清,反而很热闹。大多数人应该就是因为“天下第一名社”这个称号慕名而来。进门就是一棵巨大的香樟。根须蜿蜒地狰狞,树干爬满了青苔,铺天盖地的绿荫毫不掩饰枝叶的放肆。游人只能惊叹了。
西泠印社的大名用冷绿色刻在一石碑上,旁边是一簇春天的红花,开得正好。身后就是一座丘陵。上山的`石阶没有刻意修平整,反倒是像乱石堆成的台阶。昨夜下的雨湿冷着,更显得小路湿滑难走。我只得小心翼翼地走,小心翼翼看着路,小心翼翼地发现了山路上各种植物,被雨珠打得苍翠苍翠,傲然立着。我还期望着山上是不是有一个很隐秘的地方藏着传说中的古董店。可惜只有几个亭子,几个石凳,一个满是锦鲤的水塘,和一座意味深远的塔。
我坐在西湖的长椅上,喝着水,看着面前的湖与树。
西泠印社同西湖一样。目光所到之处,除了游人,要么是树,要么是水。它们比我们更清楚自然的意义。连神话传说里亦仙亦妖的白蛇,都是生于水,隐于山水环绕的雷峰塔。
放下水瓶,翻开手上的《文化苦旅》。余秋雨先生说:“这一来,杭州就呈现出了一个贯通千年的人文宣言。”孤山这个地方 ……此处隐藏16473个字……?
而我觉得,文化只有苦行,才有它从古至今永不衰竭的魅力。
这本书本身的资料并不甘甜,正因里头夹杂着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味道。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
“只有书籍能把个高贵的生命早已遗逝的信号传递给你,只有书籍能把一切完美和智慧比较着丑陋与愚蠢呈现给你。”
我带着崇敬的情绪翻开了它,跟随余秋雨的脚步,去重新认识这些古老深厚的礼貌,没有肤浅的欢笑,有的只是与作者一齐感慨,一齐深思。
《风雨天一阁》写了一座经历数百年风雨沧桑的普通的楼阁,被一代代人世代保护着,却终被强盗偷窃所骚扰,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其悲怆的文化奇迹”。天一阁承载的礼貌与历史太多太多。天一阁的命运正是当时中华文化的命运,中华的许多许多文化宝藏在静静地经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风雨洗礼之后,竟未为人所敬,不为人所珍,最终落入虎口。而当其几近灭亡时,人们才恍然醒悟,慌忙中搜寻回几粒残碎不堪文化碎片,叹息不已,可惜已晚了。
《苏东坡突围》使我明白才华横溢、豪放高达的一代文豪苏东坡被一群奸诈卑鄙、强词夺理的小人诬陷时的无奈与痛苦,被排挤,被批判,被嘲笑,被流放,可他却并未丧失继续发奋生活、前进的勇气。我小时候曾为苏轼美妙清澈的水调歌头所倾心,为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所震撼,此刻则为他的涅盘重生所深深感动和钦佩。他的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身。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他的艺术和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的成熟了。在历史和文化中永远地站住了脚,永不流放。
《一个王朝的背影》,让作者在历史的文化长廊中苦苦跋涉,踌躇在山水之间,和那些狂放潦倒、多情多愁的文人才子倾诉衷肠。以一个经历几番兴衰的承德避暑山庄为缩影和主线,反映出清王朝的兴盛与灭亡轨迹,为我们映现出一段烟雨蒙史,让我们体味历史,深深感触。
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从古代走到这日,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因此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正因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杯具性的结局。
如此多的历史的真相和文化的美丽多愁在书中铺展开来,一种从未有过的穿越的恍惚在心底荡漾开去。虽然我们对文化的了解可能只是一点点的表面,但我分明听到了那样深沉的脚步声,咚咚咚,在叩响中国文化的大门。
文化苦旅读后感15读书,让我既没有富庶的生活,仍拥有富庶的生命,让我清贫至今也朴素至今;甚至日后嫁人,此生智慧和善念就是我的嫁妆。我未入过繁华之境,未听过喧嚣声音,未见过太多生灵,未有过滚烫心情,但书本给了我所有智慧和感情。
走,不为终点
进入20xx年,元月选读的并非《文化苦旅》。那天晚上,是记忆中第二次丫头给我推荐这本书了:“妈妈,你知道余秋雨吗?”“知道,但他的书读得不多。”“你读读《文化苦旅》吧?”孩子兴冲冲从书柜给我拿来,不忍扫人家的兴,便窝在沙发上随手翻开。
“文化的旅程是苦、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诉苦旅。”扉页这样一句话让我对内容产生几分期待。许是过了40不惑,品尝生活诸多,知道“苦”字后面总是隐藏耐人寻味的厚重。随心所欲,慢慢翻阅,顺从文字牵引,去寻觅企图遇见的绝美行旅。其实,我之前对游记是不太感冒的,但翻过几页,却发现这本书里的每一笔却比过去读得那些借景抒情的文字沉甸许多,灵性的山水遇到作者,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奔泻而出。沉溺其中,竟有些无法自拔。
《文化苦旅》分为四个部分: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山水物象,大漠荒原,处处留下作者的足迹,也留下作者的思考,字字真言,处处真心。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现了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通过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忆,展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化走向。
《道士塔》《莫高窟》有对民族屈辱历史的感叹,有对愚昧的中国道士及卖国者的批判,有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被毁的悲哀。与此同时,余秋雨又对莫高窟的灿烂艺术有着深切热情,“它们为观看者而存在,期待着仰望的人群。”正因如此,才有一种警醒:“我们是飞天的后人。”情感的抑扬、低落、升华,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此起彼伏,显示出中国学者特有的文化心态和生存心态。
写西湖的文章并不少,但真正从西湖的碧水柔波看出它在中国人文景观上独具的内蕴的又有几位。《西湖梦》便将山水的停滞,人性与非人性等人格、道德、社会的多重思路一一铺展。在余秋雨笔下,山水景观,人文世态,历史变迁,自我生命体验浑然一体,行止于古今之间,盘旋于历史文化长河,而又返归于存在之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是人对自然的浅层次情感反应,只有以这种激动为情感唤起,并能进而深刻地体悟自然独具的人文内涵,生命意味者才真正感知了自然的生命力。
神话般的都江堰,三峡咆哮的长江水,文化瑰宝莫高窟与天一阁,清新婉约的江南小镇……一幕幕被文字雕刻得那么清晰、真实、有质感。余秋雨用细腻又不失大气的笔触描绘着一幅幅苍劲浑厚的山水画,书写一支支轻柔婉约的小夜曲,带着我们去感受华夏五千年历史的兴衰与悲凉。细细咀嚼后,就会发现这本书里的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意象,想借山水古迹探寻中国文人艰辛跋涉的脚印:寻求“一种再亲昵不过的人文文化”,“一种把自然与人情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
这本书,很苦。写书的人,更苦。
其实,《文化苦旅》中嵌生个“苦”字,表明了作者行程之苦,修行之艰。正像他自己所言:“‘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山重水复,无言大地上,总有无端的感动,无端的喟叹。的确,读余秋雨的文字会有一种苦涩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造就人的,莫过于书了。一本本书,在人们面前一页页翻着,就像一道阶梯,人们由它走向更高的思想境界。
走,不为终点,只为已划下的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