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老师》读书心得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致老师》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致老师》读书心得 篇1读了《致青年教师》,从此爱不释手。读文如读人,我从书中明白了很多教学上的困惑,也 从吴非老师的行为中学到了很多。从吴非老师身上我学会了:用心和爱。
吴非老师的用心体现在教育教学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如何与学生谈话,如何提问,如何说学生听得懂的话……,不要小看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环节,在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老师的知识素养、人格涵养、专业技能、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等等。吴非老师时时刻刻要求自己做到上课带讲稿,他说:“宁可让学生认为我水平差,也不原意他们认为我不认真。”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是多么需要我们青年教师学习呀!
“用心”还体现在工作上的`认真。反思我的教学,如果学生说“没问题”了,那我就会很愉悦地放下心来,以为自己的教学实施很顺利。可是我读吴非老师的《“没有问题”也是大问题》一文,让我学会了从另一个方面看问题,当一种教学形式被固化后,学生的思维方法便很难得到有效发展,孩子就失去了创造意识和辩析能力。基础教育阶段,到底要培养孩子的的什么能力?仅仅是学会解题和应付考试就足够了吗?显然不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才是正确的教学方法。从《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一文中,我看到了一个老师工作上的细致、用心,他给了每一个学生不同一般的鼓励,满足了孩子享受成功和进步的渴望和喜悦。
一个老师事事认真,用心,为的是尽量不给自己的教学蒙上暇疵,处处留心细节为的是不给每一个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正因为“用心”,老师的“爱”才得以体现。
“爱”体现着尊重。“我可以读你的作文吗”、“你已经是你了”、“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 ……吴非老师的每一句话都体现着对学生的尊重。不可否认,每一个老师心里都装着自己的学生,但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你对他的好呢?读了书中的若干文章后,我体会到,用什么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呢?只有尊重。只有尊重学生,你的爱才能得以体现。
“爱”蕴含着包容、信任。《做一个让孩子信任的人》、《教师的心中要有阳光》《我们将留给学生的记忆》等篇章,让我不忍释手。
“爱”是责任。作为教师,我们不应只教会孩子相应的知识,还要循序渐进地教给他学习的方法,生活的常识;培养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在这种目标提升的过程中,本着为孩子终身学习着想,需要老师付出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
合上书卷,我不禁沉浸在书的后封处作者所描绘的教育图景里: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读给妈妈听……
让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用我们的行动和理想。让我们教着、学着、思考着、努力着,和吴非老师一样。
《致老师》读书心得 篇2七月的上海天空透蓝,高悬的太阳通红似火,晒的大地仿佛都要融化了,云彩都似乎受不住酷热,悄悄地躲得无影无踪,哪怕河堤上的树木也撑开浓厚茂密的枝叶,努力遮住耀眼的太阳。这样的天气显然不适合外出,我把空调打开,让温度降下来,心情好像也不在那么烦躁。就是现在了,总是再等待一个时机:天很美、心很静、书很好!随手拿起朱永新的《致教师》,躺在沙发上细读起来。炎炎夏日,看书是另一种方式的解暑。
朱教师的文字朴实无华,读起来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就像在和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聊天谈心,很多话细细咀嚼之下给人一种哲学和诗意的享受。教师在人眼中无疑是伟大的,不在在于授业、传道和解惑,更在于奉献和牺牲。但朱教师在前言中就重新定义了他眼中的“教师”二字:教师不是园丁、不是蜡烛、不是春蚕、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在神圣与平凡中穿行,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这样的定位,让教师这个职业更加充实和丰富起来。教师不怕奉献和牺牲,也不是只需要奉献和牺牲,这也不是教师工作的全部,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一群有血有肉的凡人,一群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辛勤工作者。
就如何做好教师,做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朱教师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他把教师职业大致分成四种境界。
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教师;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按照陶行知先生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个大字用心做,相信要达到这种境界并不难。
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教师;要让自己心安只有将心比心,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更要时刻关注关心自己的学生,用自己的良心去践行教育。或许有良心的教师无法用表格和评选程序测量出来的,也不可能段时间内看出有何效果,但多年以后,有多少学生还记得教师节给你打电话、发短信、送鲜花、寄贺卡,路上偶遇能叫出教师的名字,都是教师良心最真实的写照。
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教师;一个教师能达到这种境界实属不易,无论你在或者不在学校的时候,学生、同事和领导都会想念你;无论什么时候,在和别人提起你,都会有自豪的感觉。这样的教师一定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极致的人,不管是作为学生还是同事能遇到这样的教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不得不说他们确实令人敬佩!
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教师。这种教师可遇不可求,是于人于己都会创造故事和传奇的教师。或许他们自己从来没想过让别人和历史记住,只是默默耕耘,从来不问前程,但就是这样,让他们成为了历史铭记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历史上有,今天也有,未来也有可能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旮旯处出现。英雄不问出处,好的教师也从来不只在好的学校出现,即使因为种种原因他不被我们知晓,但天知、地知、历史知道。真正存在过的这种教师肯定比我们知道的还要多。
教师这个职业,既平凡又神圣。朱教师在这本书中悄然把教师还原成真实的生命,真实的人,以幸福成全生命的人。记得他说过:“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寻,对教师而言也不例外。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而我们,不正是在教师这个职业道路上幸福奔跑的人吗?
也许前进道路上仍有很多困难和磨练,但我相信,坚持不懈的努力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教师。
《致老师》读书心得 篇3暑假读了吴非老师写的《致青年教师》一书,感觉受益匪浅!书中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实的语言引领我们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边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却不由怵然。很多地方,我都与吴非老师对青年教师的期待相距尚远。读吴非老师的文字,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
……此处隐藏9464个字……致老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怀、关注、关怀每一个同学,是每位老师应当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做到。应当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同学都应当享受到老师公正公正的教育。老师应当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们对待同学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习成果好的同学而卑视学习成果差的同学,好同学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同学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同学的不对。由于,成果好的同学能给老师带来胜利的喜悦,教育的盼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果差的同学总是让老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欢乐和劝慰,他们总是让老师操劳,让老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正公正对待每一个同学,说来简单做到难。
只有公正公平地面对全体同学,公正公平地看待每一个同学,我们才会赢得同学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劝说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当怎么做到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同学呢?
1、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老师,要信任每一个同学都有特长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同学,今日同学学习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同学几年后进展的差异是特别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当给他们公正公正的待遇。
2、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同学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老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同学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同学,同时对同学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赐予宽容。
3、要给同学供应多样的进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凹凸、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同学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当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供应适合同学进展的机会,保证同学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要多鼓舞少批判,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老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同学呢?同学常常性地得到老师的表扬,就会布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假如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确定,就会丢失信念,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老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果好的同学,更要制造机会表扬平常表现不好成果不好的同学,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老师就要敏锐地去发觉并加以表扬与确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同学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老师》读书心得 篇13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老师》一书,收获许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共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乐观行动的抱负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索什么是抱负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提倡广阔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同学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习苦痛、生活失败的状况,让老师摆脱严峻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由于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加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信任,抱负的同学喜爱生活、乐观进取、自信自强、擅长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认为,抱负的老师布满激情和诗意、布满爱心、受同学敬重、追求卓越、勤于学习、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毅。而抱负的教育,就是去关心人成为他自己。
《致老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老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老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仔细、有抱负的教育者的人生才智。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详细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老师”的定义动身,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老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老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进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知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老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爱好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共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老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老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老师育人终日疲乏。同学告状回回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每天学习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肯定程度上的确反映了老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抱负相对的枯燥甚至是绝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老师由于感到抱负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老师的幸福感毕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很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讨论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讨论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制造、服务、讨论及共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当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也许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妙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终呈现一个人一生制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安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老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平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同学的平安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需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讨论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讨论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分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讨论,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同学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很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特别神圣、神奇、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讨论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反而,一线老师由于最贴近教育实际、最贴近同学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阅历,更应当成为教育科学讨论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老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动身,发觉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索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