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孩子:挑战》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孩子:挑战》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孩子:挑战》有感1感谢同学推荐给我这本书,孩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挑战,也让我们修炼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有时候我们会害怕,怕对孩子管理太严格阻碍了孩子的手脚,又怕太放纵孩子养成坏的毛病。但我们更怕的是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不懂孩子,不懂得该怎样爱孩子。所以最需要受教育的其实是为人父母,只有这样才能更懂得孩子,去见证他成长的神圣和充盈。
书中每一章节里都有一些真实鲜活的人物事例。孩子与家长之间发生的故事,细节动作语言都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很贴切很生动。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事例进行详细的的分析讲解,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我们做法有指导作用。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但是孩子们之间又有很多共性的东西。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如何更好的给予孩子爱和自由,是我们家长的必修之课,也是不断追求学习的目标。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我们家长面对的永恒挑战。
文章中的很多事例有我们和孩子的影子,也是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妈妈要求小力先写完作业再吃饭,而奶奶却总怕孩子饿着,一会给小力送个苹果,一会给送块饼干,一会又端杯水放在桌上,小力是一边吃一边喝,就是没心写作业。看到这种情况,小力妈妈非常生气,怪奶奶只知道娇惯孩子。
很多年轻的父母因为自己工作的原因把孩子交给祖父母带着,但又不认同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于是在教育孩子方面经常和祖父母发生冲突,破坏了家庭的和谐。祖父母喜欢孙子,他们有特殊的地位,可以只宠爱而不用担负太多教养的责任,若是爸爸或者妈妈被祖父母的溺爱所困扰,智能说明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有多大。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
每天早晨起床,小易和妈妈总要经历一场战争,三番五次的喊都喊不起来,快要迟到时,小易才在妈妈的拉扯下穿上衣服,急匆匆的送去学校,迟到是经常的事情,小易回家便和妈妈闹:“都是妈妈的错误,我又迟到了。”第二天早上,同样的剧目还是上演。
其实妈妈只要给孩子一个闹钟,告诉孩子不再负责叫他起床和准时送他去学校,因为是他去上学,而不是妈妈上学。妈妈不在催促孩子,放手尊重孩子,如果他们拖延或者迟到也不介意,我们只管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该起床起床,该上班上班。孩子其实比我们想的要聪明,他们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读后感很多时候,我们要做的只是多想一些,然后那个合理的自然结果就出现了,我们只需要问自己:“如果我不插手,会发生什么?”迟到了,自然有老师惩罚,不吃饭,自然会饿肚子。
吃晚饭时,小明边吃边玩,妈妈总怕孩子饿着,追着喂饭,其实孩子不吃饭或许是真的不饿,或许是想得到父母的关注,不吃就不吃好了,一顿饭不吃不会饿坏孩子的。但是要记住,两顿饭之间是不允许吃东西的,这样下次在吃饭时,小明就知道要好好吃饭。
吃东西以维持生命,这是人类的本能。当孩子吃饭出了问题,一定是父母的方式出来问题,吃东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不用企图用说教来说服孩子吃饭,不用管孩子这些闲事。孩子可以选择吃或者不吃,他可能饿或者不饿,这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承担这些后果。
这只是比较典型的,其实还有好多好多事例,这本书真正体现的理念是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要:和善而坚定,不惩罚、不骄纵,平等尊重。
分享几句经典:
1.我们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
2.生活,只有当下的时刻。如果我们在当下做了正确的事情,我们就是在朝着进步的方向迈进;
3.每天改善一点点,加在一起,就会大大增加生活的乐趣
读《孩子:挑战》有感220xx年的十二月份,儿子班级的家长读书会启动了,第一期由我领读。我给大家推荐的书目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的著作《孩子:挑战》。可能是领读的职责所在,第一次这般读书,历时八个周,衔接了20xx和20xx。
以前读书,偏向于“读过”;这次读书,偏向于“读思”。边读边思边写,把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回顾起生活中很多的小片段。理论对照实践,对自己的一些育儿理念和方法进行复盘,是真的感悟颇深。
这本《孩子:挑战》的推荐语所说的没错:是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是最好的理念书籍,也是最好的方法论。你教育好一个孩子所需要的一切,最底层的东西都在这本书里。这份推荐语里的用词是多么谦虚啊。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看过挺多关于育儿类书籍,至此发现,那些书对某一个专题的研究论述,是在这本书的基础上细致深化研究、实践的结果。而这本书就是教育孩子所需的方法、理论的基本框架。后人的很多东西是在这本书之上开枝散叶的。
读完整本书,我最深刻的感觉就是:谦卑的做父母。孩子是上天给我们的考验,考验我们是不是一个合格的人。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都是学习。学习方法、规则、思维、心态;学习把孩子当作合作者来尊重,当作人来敬畏;学习自己还有诸多不足,需要不断努力。扔掉“父母”的名号,扯下“父母”的威严。看见孩子生命里蓬勃的生命力,看见孩子成长中无限可能,看见孩子无论如何都是独立存在的事实。如此这般,我们才不辜负自己的生命旅程,也让孩子的生命处处可期。
育儿类书籍更像工具,读完之后在生活中练习运用,才能让读书真的有意义。心动不如行动,养成一种习惯,条件反射般地在孩子说话时,出现某一个状况时,走出之前的惯性思维和做法,尝试用新的方法吧,相信我们会给自己带来惊喜的!
读书有精读、略读、浏览之分,根据对内容的.需求自由选择读书的方法。精读中读书笔记的作用非同小可,带来的知识体系的建立是让读书人最有感触的。我喜欢上了这样的精读。这次读书我写了三万字的读书笔记,摘抄其中两小节分享如下:
第6章对孩子表现尊重
“尊重孩子,就是说我们将孩子看作和我们自己一样,是个享有同等决定权的人。”读这一章,我认为对孩子表现尊重体现在三个方面。
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不把孩子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不要逼迫孩子实现父母的心愿和需求。
例周六爬山“苹果事件”
周六一起爬山,补给能量的时候,舅妈给了哥哥一个苹果。不到三岁的小弟弟看了非要吃哥哥的,哥哥不同意,弟弟开始哭闹。我当时给哥哥的心理界定是他大了,会懂得分享,应该给弟弟吃。我提议、劝说,哥哥不听从。
看似我是说服哥哥善良,其实是在逼迫他必须分享。这时还有一个蜜蜂一直在围着哥哥的苹果转,哥哥有些害怕。我没有看透这背后孩子行为的动机,也就没有尊重他的行为。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弟弟哭,哥哥也哭,俩孩子都不想爬山 ……此处隐藏13963个字……孩子”,也不让他们在家里感到压抑和窒息。
他的书很接地气,全是举实例来说明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办。比如对家务活和零花钱的看法:孩子应该分担家务活儿,他们也应该有钱——这通常是他们的零用钱。这些零用钱属于他们,他们有完全的支配权,而家务活和零用钱之间不应该有任何关联。孩子做家务,是因为他们需要对家庭做出贡献,他们得到零用钱,是因为他们共享家庭利益。
利用自然结果也就是自然后果惩罚:利用自然结果也就是自然后果惩罚:如:孩子在饭点拒绝吃饭,就在大家吃完饭后正常收拾掉,下一顿饭时开饭。可以保持友好和善的氛围,以此暗示:“如果你想吃,这里就有饭,如果你不吃,说明你不饿。”如果孩子拿着食物玩,就把食物静静地收走。如果饭后孩子饿了要饭吃,可以友好地回答:“你肚子饿,真是抱歉,咱们晚饭6点开始,要等那么久才有东西吃,真是糟糕。”无论孩子用什么方式表现出可怜,妈妈都让她饿着。起床上学: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个闹钟,向他们说明不再负责叫醒他们起床和准时送他们到校,因为不是妈妈去上学。妈妈不再催促孩子,放手尊重孩子,如果他们拖延和忘记带课本也没关系。孩子可以走去学校(或者等孩子准备就绪,妈妈再平静地送他们去学校)。
很多时候,父母有很好的机会让孩子体验自己不良行为的后果,但因为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怜爱,想要去保护他们,结果夺走了让孩子体验的机会,甚至还用自己的方式责骂或惩罚孩子。如果我们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我们就给孩子提供一个真实和诚实的学习机会。自然结果没有父母的干涉,压力完全来自于现实情况。孩子能够很快地看到这些后果的合理性,通常会非常配合,毫无怨言地欣然接受。
在《孩子:挑战》这本书中,作者讲述了34个养育孩子的新原则,但其中最最关键的两个字是引导,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引导,用引导的方式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心态掌握社会生存的技能自然地走上幸福美满的人生道路。
要引导,就不能命令,不能把孩子当做下级当做附属品,而要尊重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孩子能自己决定很多事,比如穿哪件衣服、看哪本故事书、吃哪种食物,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能决定的事情的重要程度不断增加。而我们要注意自己对孩子说话的语气,关注孩子所处的情景,用合理的态度对待他。当我们惩罚一个不停恶作剧的孩子时,是否关注到他对关注的过分渴望和安全感的缺失。
引导意味着不放任也不控制。我们不要求孩子每件事都必须听大人的,但在他触碰到边界时要及时将他领回。当尊重孩子的天性成为一种流行的育儿观念,放任与控制之间的尺度需要我们把握。孩子可以在游乐园中自由选择玩耍哪种设施,但要制止他恶意推搡别的小朋友,不能侵犯别人,并警告他下一次重复错误时将被带出游乐园。
引导有非常多的.方式方法,比如合理简洁地要求、恰当的鼓励、让孩子看到行动的自然结果、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召开家庭会议给予每个人参与的权利等等。引导的功夫花在很多看不见的地方,犹如水滴石穿,一滴水的力量往往被忽视但他们从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
引导不仅限于语言,有时候行动比语言的作用更有效。当我们要求孩子每天早晚刷牙,一遍遍说经常会被当做耳旁风,远不如你自己刷牙时邀请孩子跟你一起来。另一个我们时常面对的状况是玩手机,当我们自己是个手机控时,你就没有立场和底气禁止孩子玩手机,而如果我们能做到进家门后将手机放在固定位置,除非有电话进来不主动去碰手机,这样的行动将能给孩子做出更好的示范。
引导的目的地在哪?我们想让孩子积极乐观,独立自主,与我们一起承担家庭责任,遵守社会规则尊重他人的权利,懂得边界与自由。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孩子的真正成长,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身体的健康,有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苦与乐。
通过和工作室姐妹一起读《孩子:挑战》这本书又让我学到了很多育儿理念,通过阅读书中的案例,更深刻的体会到,这些案例都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生活中,案例后面的分析和讲解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让我明白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应该怎样做到平等和尊重!以及怎样更有效的应对孩子的各种状况!让孩子承担责任,尊重规则这则是我们家长的一种挑战!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是有目的的,相信大家也都犯过类似的错误,没有用更有效的方法来面对孩子的行为做法。在孩子有不当行为时,我们也不能强迫孩子顺从,而应该用鼓励的方式激发孩子,让孩子主动懂得规则进而主动的遵循规则。在鼓励孩子时也要得当,注意语言艺术,也不能一味的鼓励和赞美,否则,孩子会自傲认为自己什么都很棒,在以后的生活中无法受挫,反而得到负面的影响!鼓励时鼓励孩子的行为本身,让孩子有更多的动力让自己进步。所以在孩子合作和表现好的时候给予孩子恰当的鼓励,这样才能帮助到孩子!
其次,孩子需要勇气,在生活中我们都喜欢以大人的角度去判断去衡量孩子的行为,我们可能是习惯了责怪,批评孩子,让孩子不再有勇气去面对和尝试新的事物,他们会感觉自己还小,什么都不会也做不好,气馁的心理逐渐严重,就等待着家长的帮助,自己不再尝试进步!书中有段话给我留下了深深印象,“妈妈退后一步,和孩子保持一段距离,伸出手在孩子差一点能够到的地方。”
这样,妈妈鼓励了孩子,也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空间,这样也适合孩子生活的其他内容,我们向后退一步,给孩子空间,给孩子鼓励,但不插手”我们是孩子的向导,我们不能主宰孩子的一切,我们陪伴不了孩子一生,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有勇气去面对失败,让孩子从中学习到成长的经验,所以我们该放手是就要放手,给孩子一片天空,让孩子去面对!再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们再给予帮助,让孩子感到一种满足,有一种成就感!
陪孩子成长也是作为家长和老师的一个修行的过程!我们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杜绝一切不成熟做法,多学习,进而提升自己,使自己和孩子都更加完美,更加的自信!给自己充沛的正能量来面对孩子,陪孩子成长!
《孩子:挑战》这本书不是一本空洞的理论教科书,它用非常多的事例解释每一条原则。它给我们展示了别的父母在面对问题时正确的和错误的做法。它给我们很多启示。毕竟为人父母是最简单却又最难的事,养育孩子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给出一份标准答案。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最了解孩子的人,我们要肩负起引导人这一重要身份。
《孩子:挑战》这本书让人懂得,做父母虽然不需要考试,却需要不断学习,我们将纯洁的婴儿带到这个世界,陪伴他们成长,总有一天,他们会渐行渐远,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我们带给他们最最基本的人生准则,做无愧于孩子的合格父母。我们做不到一辈子保护孩子,于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训练和培养孩子有勇气、有力量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尊重孩子,包括孩子有权利学习如何面对、克服困难。我们应当信任孩子具备这种能力,我们应当也必须有意识地退后,让孩子去经历、去成长,并随时准备好,在他无法解决时给予帮助,渐渐地,培养出孩子的满足感、成就感。
做妈妈,做家长,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学习如何解决问题,以致真正化解问题,不断对自己进行否定,在摸索中学习与孩子牵手前行。让我们在前行中不断遇见更美好的自己。我们是,孩子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