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后感

2025-04-07 21:00:07
西游记读后感(精选9篇)

西游记读后感(精选9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游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游记读后感 篇1

西游记只看了第二十四回,就是三打白骨精那块,先写点读后感吧。之所以会看西游记,是看到有人说周星驰拍的西游中的孙悟空最接近原著。看了书发现果然是,五尺身,孤拐面,并不是我们在戏剧里看到的美猴王的形象,真实的孙悟空并不美。

就我现在看完的部分,孙悟空的人物性格要分为被如来yazai五指山之前和跟随唐僧取经之后,前后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西游记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跟其他几本书比起来有着自己非常鲜明的特色,就语言上而言我觉得就很通俗易懂,并且语言很接地气,读来全无障碍。而且小说极富画面感,基本上看着小说脑子里就浮现出一幅一幅画面,读起来非常有趣。

阅读小说能给人带来愉快的满足感,个人认为一定是上乘之作。西游记有人评价是佛门的高级黑,有太多可以思考的地方,我即使只看了一小部分,也很认同这个观点。看到现在为止,书里形象最高大的还是行者孙悟空,唐僧就是命好,书中说他是十世金蝉子转世,修来的好命,整天坐在白马上,累了就唤行者去化缘讨斋,即使是在前无村后无店的荒山野岭也依然提出如此不合理的请求,孙悟空陪笑道师傅您看看,这种地方如何有人家前去讨要斋饭,唐僧听后立即心生不悦,向孙悟空说道,想你在五指山下被压五百年之久,如若不是随我去西天取经,如今还在那山下风吹雨淋,如何能似现在这般自由,现在让你去化斋竟然推三阻四,定是你这猴子撒懒。孙悟空无奈只得驾着筋斗云去山间采摘桃子让唐僧充饥。类似的情节在小说中有很多,在我看来唐僧既无能耐驱魔除妖,又没有佛门中人的无欲无求随遇而安,出家人甚少动气,但是唐僧常常为这些小事动怒。

在三打白骨精这一回合,师徒四人行至荒郊野岭处,方圆百里都没有人家,只有一个白骨精,他得知唐僧来到他的地界,便化作一个妙龄女子,提着两罐斋饭去接近唐僧,此时孙悟空去寻食,临走前还特意告诉唐僧猪八戒等人此处甚是偏僻,人烟全无。当一个美艳的少妇提着斋饭走向唐僧师徒三人的时候,曾经贵为上仙的天蓬元帅竟然仅仅只因为妇人美丽妖艳的外表就全无抵抗之力,全然看不出这是妖精惯常的伎俩。可见猪八戒是有多么的不堪,我觉得此处作者是不是也在辛辣的讽刺,天庭的那些上仙真是酒囊饭袋,还不如石破天惊的猴子。如果说唐僧是肉眼凡胎分不出来人和妖,但是猪八戒屡次犯这种低级错误就是在太难当大用了。当孙悟空驾着筋斗云回来之时,隔着老远就看到地下的女子是妖精变的,立刻挥舞着金箍棒打向妖精,怕他伤害到唐僧的安安危。妖精使了个金蝉脱壳的妖术,化作青烟飞走,留下一个尸首。唐僧这下便大发雷霆,认为孙悟空本性难移,滥杀无辜。正当孙悟空百口莫辩之际,猪八戒却火上浇油,说孙悟空明明就是失手错杀了好人。孙悟空说自己在山上当大王的时候,如若想吃人,定会使出此种把戏,变作妙龄女子,引诱路人,一旦有人中招随她至山中,便露出原形,想生吃想煎炸煮焖全凭自己心情。孙悟空如此以实相告,说明孙悟空是一心皈依佛门,想保唐僧取经。然而唐僧却不以为然,可见他内心之中从未真正信任过这位徒弟。白骨精被识破后并不甘心,又变作一个老妇人再次靠近唐僧等人。猪八戒老远看见这个妇人第一句话就是师傅你快看,大师兄干的好事,人家过来寻仇了,纯属煽风点火的小人之辈。

这次孙悟空还是将老妇打翻在地,同样受到唐僧的责骂和紧箍咒,孙悟空再三哀求才唐僧得以强压怒火。贼心不死的白骨精第三次化作一个老翁,前来寻自己的`浑家和小女。这一次孙悟空算是学聪明了一点,逼得妖精现了部分原形,唐僧刚要相信,猪八戒就从中作梗,说师傅大师兄神通广大,随便使个法术不就人变成其他样子了,唐僧一听此话立刻又开始怀疑孙悟空,说他连杀三个无辜好人,不要再收他为徒,孙空悟再三哀求无果后愤然离去,回到了花果山。

在我看的一小部分书里,三打白骨精这一回合可以算作一个小高潮,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的性格跃然纸上,一览无余,非常精彩。唐僧只是坐在白马上,有什么苦难都是孙悟空奋力化解,尽心尽力保他周全,并在一路上照顾他,唐僧全却无半点感激,甚至连起码的信任都没有,别人随便一挑唆,都能破坏他们之间的师徒关系。我想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吧。仅仅因为唐僧是十世修来的金蝉子,原就能享受着一切,他也永远不会被妖精吃掉,因为有很多神灵暗中保护,菩萨钦点的人怎么可能被妖怪吃掉。

我觉得全程真正在修行的人只有孙悟空一人。正如孙悟空自己所言,我也是活过人的,当年也是风光无几,头戴紫冠,身披黄褂,手持如意金箍棒,接受四方朝拜。后被如来yazai山下五百年之久,风吹雨淋,落魄无依,这对曾经心高气傲、不可一世的猴王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境遇如此落差,非内心足够强大的人无法接受。如今受观音菩萨教化,潜心向佛,一心保唐取经,必定是下了一番决心的。一路上遇到的妖魔鬼怪,各种磨难,无一不是孙悟空冲在最见面,用尽自己的各种本领才智一一化解。一路上大圣的人缘很好,有很多人愿意帮助他,齐天大圣的面子还是很多人给的,我觉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来孙悟空的好,有本领有智谋有胆识还有一副侠义心肠,不然不会这么多人帮他。然而孙悟空一片赤诚之心唐僧却全然不领情,实在让人唏嘘感概。作者称孙悟空为行者,我觉得行者的含义着实有很多。

  西游记读后感 篇2

猪八戒,亦称猪悟能,他原是天庭玉皇大帝手下的天蓬元帅,掌管天河。

安天大会时,八戒因醉酒调戏嫦娥被玉皇大帝逐出天界,到人间投胎,却又错投猪胎,嘴脸与猪相似。他咬杀母猪,打死群彘,又招赘到福陵山云栈洞的卵二姐家,想不到一年卵二姐却死了,只留下一个洞府给他。

至此,他栖身云栈洞,自称“猪刚鬣”。

后来,观音菩萨赐法号悟能(其深意为“无能”),唐僧西去取经路过高老庄,猪八戒被孙悟空收服,被唐僧收为二徒弟后,为让其继续戒五荤三厌,唐僧给他起了个别名唤作“八戒”。

猪八戒从此成为孙悟空的好帮手,一同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

猪八戒是唐僧取经团队中的二师兄,是吴承恩老先生在《西游记》这部作品中着力塑造的一个喜剧典型。

在悟能二师兄的身上,既有人的吃苦耐劳、憨厚率直的品质以及贪婪自私的本性,又有神的本领,同时还有猪的形体特征,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把人性、神性、猪性三者完美结合。猪八戒有句口头禅:“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一度时期,猪八戒竟然成为影视片中的红人,成为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仅以猪八戒为主题的电视剧就拍下好几部,如《魔幻手机》《春光灿烂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喜气洋洋猪八戒》《天上掉下个猪八戒》《浙版新西游记》等等。妙趣横生,语言幽默,画面精美,无一不逗人乐,招人爱,还有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电视剧《宝莲灯》中,猪八戒 ……此处隐藏11433个字……僧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并请求唐僧派徒弟去捉拿妖魔,辨明邪正,归还自己的江山和子民。

就在悟空与那魔王全真几近周折,将要一棒击中他的头顶时,文殊菩萨赶来,急喊手下留情。原来,这魔王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子,文殊菩萨收服了他。

在《西游记》中,有好多妖魔都与神仙、佛祖、菩萨有关:比丘国国丈是寿星的坐骑白鹿;平顶山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看护金炉、银炉的童子;通天河的魔头是观音菩萨莲花池里的金鱼;小雷音寺的黄眉大王是弥勒佛的司磬赤眉童儿;狮驼山老怪和二怪是文殊、普贤二菩萨的青狮和白象,三怪大鹏金翅与如来有亲;陷空山无底洞的老鼠精是李天王的义女;碗子山黄袍怪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中“奎木狼下凡”;玉兔精是嫦娥的玉兔等等。这些妖魔鬼怪都受到了主人的保护,为非作歹却不受半点报应、打压。就拿青毛狮子来说吧,文殊菩萨说他是佛旨差来的`。这样侵夺帝位、霸占国土的妖孽,竟然还是奉佛旨而来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

原来,乌鸡国国王,好善斋僧,深得佛的欣赏,佛就差文殊菩萨来度他归西,早证金身罗汉,在当时的认知领悟里,佛是至高无上的,大多数人都想得道成佛,去极乐世界。可乌鸡国国王,怎奈他一心向佛,善行乐道,却与佛界插肩而过,也许是他的修行还不够吧。

文殊菩萨不能原形来见国王,只能变成一位凡僧,向国王来化斋饭。文殊菩萨用一些言语来难为国王,国王肉眼凡胎,哪里认识文殊菩萨,一气之下,下令把他绑了,送在那街水河中,浸泡了三天三夜。自古以来,皇帝是不会有错的,他的权力至高无上,不容许任何人来顶撞,即使是“指鹿为马”,也要绝对服从,这种特权是封建社会的糟粕,但是一直没有人去触碰。

国王的所作所为换来了灭顶之灾,如来知道文殊菩萨被如此对待,就派青毛狮子来推乌鸡国国王下井,浸泡三年,以此报文殊菩萨三日水灾之恨。“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乌鸡国国王正因为当初把文殊菩萨浸泡了三天三夜,才招来了三年水灾,这就是因果报应。从佛学的角度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乌鸡国国王三年水灾是咎由自取,自食其果,也是对后人的一种教化:多行不义必自毙。

我们都知道,佛学提倡:宽厚、大度、仁慈。“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然而,文殊菩萨在乌鸡国国王不知情的情况下,以言相难,他的做法也是不正确的,也就是说他有错在先,纵使国王的做法有点过激,但他们以牙还牙的做法,也非佛家宣扬的本真。如果说国王凭借自己的权威,滥用刑法,如来和文殊菩萨也有如此嫌疑吧?

  西游记读后感 篇9

在我挺小的时候便把原版《西游记》看了个遍,对那部电视剧也是挺了解的,什么“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故事情节,我能说一打出来。而如今可能有点故事重温的意思,在这个暑假中,我抽了点空闲时间,找来那最经典的《西游记》认真地看了起来,还别说,感受还颇多。

首先,这个角色得分个先后主次。四个主角,最当先讲就属“唐二愣子”这榆木脑袋的家伙,别看他长得眉清目秀,可做事总不会动动脑子。打个比方说吧,有一次他被一妖怪抓住了,那妖怪估计也没啥文化,竟然不知道他所抓到的和尚就是唐僧,原本只想教训教训他,再把他赶出自己的领地。

结果在他询问唐僧身份的时候,唐二愣子竟没思考片刻就说出自己是唐僧。这下,那妖精可乐坏了,日思夜想的唐僧肉居然就送到了自己的嘴边,唐二愣子可就要吃苦头了!幸好他还有个本领极强的大徒弟——孙悟空,不然这像中彩票头奖几率似的次次幸免于难的好事咋会落在他头上?说他是“唐二愣子”其实一点也不为过:他曾经多次误解过孙悟空,把孙悟空气回老家那也不只是一次。

“昏庸”本是用来形容贪腐的统治者的,如果拿来形容唐僧有点大材小用的话,那便把“昏庸”二字拆开:昏——唐僧不明事理,做事也不够谨慎;庸——唐僧作为师傅不仅缺乏本事,还缺乏领导者那双识别人才的眼睛。这榆木脑袋虽然固执了点,也并非一无是处:对于西行取经将要遇到的重重困难,他愣到从来就没有打算过逃避困难,却一直坚持不懈地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面对取经那漫长的征途,悟空曾建议由他自己背着唐僧,踏着筋斗云直接飞去西天,而他却愣到坚持一同跋山涉水,要由自己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去西天取经,因为他不想不劳而获,要由自己的汗水换来成果;遇到了要吃他的妖怪,他没有以恶报恶,而是愣到要以自己的`行动去感化那些妖精;途径一些比较有钱的大国,曾有过皇帝想让他留下来过富贵生活,而他却愣到了执意要去取经,不想去过那荣华富贵的日子…我说:这“愣头愣脑”的榆木脑袋,有的时候还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对于孙悟空,用妖精们的惯用话来说,那就是一个“猴脸雷公嘴的和尚”。孙悟空虽然长得没有唐僧那么眉清目秀,但自从遇到唐僧开始,直到最后取到真经时,他已经完成了一个从顽皮的猴子到有责任心的猴子的一个蜕变,经过西天取经的种种磨练,他最终成为了一个富有极强责任心、智慧、机警的猴子。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借用这句话,世界上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猴子。悟空也有一些缺点:对于别人他喜欢炫耀,有一次就是因为他炫耀他师父的袈裟,才引起了一场麻烦;他但凡遇到不好对付的妖精便向各路神仙求救,缺乏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师父的误解他不能去包容和忍让……

在各个主角当中,猪八戒的缺点可谓是最多的:他爱占小便宜,办事也偷懒,几次化缘都偷偷跑去睡大觉了;不能认识自己的错误,对于孙悟空的批评他不但不听,反而还记恨于心,所以就时不时地在那榆木脑袋的唐僧面前搬弄是非,捅孙悟空的篓子,以至于破坏师徒之间的感情;他贪图荣华富贵,面对国王的盛情邀请,他还曾打算放弃取经;他也贪恋美色,也因此误了几件大事;在他犯了错误之后,总是会为自己推脱责任;看到孙悟空比他强很多,他便心生嫉妒,总想让师父把孙悟空赶走,然后自己就可以成为大师兄。

说了这么多缺点,难道猪八戒就没有优点了吗?其实,他擅长与人交际、处事机警、内心善良,这些也算是他的优点。虽然他的缺点多于优点,但同样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沙僧是师徒四人中最不爱出风头,一直默默无闻奉献的一位。他对师父忠心不二。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本领没有大师兄强,所以甘愿无私奉献,从来不发牢骚。当孙悟空不在时,在师父身边,他就是把师父照顾得最妥当的人。当然,沙僧由于太软弱,一直被好逸恶劳的猪八戒欺负,取经路上的脏活累活几乎都是他做的。

至于那些无恶不作的妖精,他们大多都是天上神仙的坐骑或者宠物,都是偷偷地带走他们主人的几件宝物,就溜到人间占山为王了。虽然他们跑到人间来作恶,是他们自己的不对,但更多的是他们主人的过失,因为他们主人的管教不严,才以至于唐僧师徒四人遭受如此多的劫难。

那些妖孽做了坏事,到最后将要被绳之以法时,就通过他们的后台大老板走后门来躲避惩罚。虽然这些妖精在人间做尽了坏事,但最后都没有被予以严惩,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他们有个神仙主人的后台大老板,孙悟空碍于情面以及各位神仙的劝阻,才无奈地姑息了那些作恶多端的妖孽。

“多行不义必自毙”,凡是身后没有靠山的妖精不是被悟空一棒打死,就是被捉了回去,那些妖精没有一个能逃掉惩罚。借用唐二愣子的一句名言:“善哉善哉,阿弥陀佛”。

《西游记读后感(精选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2504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