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无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傅雷
这个寒假,注定不一般,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决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闭门在家,不给国家添乱,做好自我防范的同时,潜心学习。于是,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本《傅雷家书》。
“两地书,父子情”,这厚重的六个字,道出了傅雷与儿子傅聪之间虽然相隔两地,但情谊弥坚的故事。傅聪,只身国外留学,在那个通讯方式相对闭塞的年代里,国内的父母坚持用书信的方式,与儿子保持联系。书中录入了从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傅聪出国留学,到一九六六年文革中,傅雷夫妇因遭人诬陷,双双自尽,这十二年来的一百多封信,封封真情流露,因为频繁的书信往来,使得父子间的情谊越系越深。
信中出现的最多的是“很久没有看到你的信,今日收到,看了又高兴又激动”又或是“五十多天没给你写信了,千言万语,无从下笔;老不写信又心神不安;真是矛盾百出”之类的话,父母想要得知孩子的情况,也希望孩子得知自己的情况,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话语。
“音乐会的成绩未能完全满意,主要是因为根基问题。”这似乎是傅雷对傅聪的批评,但其实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种劝慰和鼓励,一种叮咛的爱,这也是一种望子成龙的期盼。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两个词——互关、互爱。
还有一种力量,贯穿着整本书,那就是坚持。无论事态如何,无论身体如何,都不是不写信的理由。虽然有些时候,也会有所推迟。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才是亲情最伟大的力量!
读《傅雷家书》,读的不单是家信,更是傅雷其人。家书的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傅雷超凡的人格魅力。他,不卑不亢,铮铮铁骨。他,身上所显现出的,便是中国典型文人的秉性。谦谦君子,德才兼备,对孩子的教育更是有他自己独特的方式。
所有这些,都值得世人去推崇,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