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或者说人工智能,也算是生命吗?自人类发明计算机以来,并试图在计算机上模拟自身以来,这个问题就没有停止过讨论。虽然本书是1960年代的小说,但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不显得落伍,反而很吸引人。它的背景大致如下:1970年代的末世核战争使得地球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人类移民其他星球,并制造仿生人,用作殖民地的劳动力--或者说,是奴隶。科技的进步使仿生人的智能越来越高级,他们当中开始有个体出现了反抗思想,杀死自己的主人,逃亡至人烟稀少的地球。
故事本身的情节也很简单,1992年,地球上的一位赏金猎人在一日之内消灭了六个最先进型号的叛逃仿生人。小说不算特别长,但处处都紧张刺激,这也是本书在80年代被改编为电影《银翼杀手》后,被称为科幻经典的原因。比起爽完了就忘了的情节,真正引发我思考的,是故事的背景。在本作的世界里,机器人的“外壳”已经使用了某种先进的、可自我复制的人工细胞,使它们的外表看起来、摸起来都与真人无异,其电子脑的结构在尽可能地模仿人脑,其思考的方式也是根据人类思维模仿而来。因而,他们(或是它们)可以被叫做“仿生”人。
而人类本身,也在进行改造,以适应环境。例如主人公和他的妻子都安装了人工情绪调节器,用于在充满绝望的地球上笑着活下去。还有主人公的同事,也使用了人工合成材料修复自己战斗中被贯穿的脊椎。这那个世界里,人类再变得更加“机械化”,而机器人们,也在变得更像人类。照书中这样发展下去,人类与机器人的界限,是日益模糊的。现实中,不也有失去双腿(而不缺钱的)残疾人安装了高科技假肢,行动起来与普通人没区别的吗?还有霍金,他靠着机器的辅助,照样可以发声,照样可以为科学作出贡献。今年被广大玩家期待的《赛博朋克2077》,也同样把人体改造当成游戏要素之一来进行宣传。可见,人体改造其实离我们不远,并且已经不被抗拒了。因而我们可以大胆地设想,在未来,人类的“机械化”水平会逐步提高,人与机器的差距会减小。
差距减小了,可是自然形成的生命,与人造智能之间,是否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使人造生命不可能超越自然之作?就我个人看来,是没有的。这二者有不少共通点,比如说:仿生人是人类在市场竞争中一步步改进而来,而人类也是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进化而来;人工智能的复制,离不开那一行行的代码,人类繁衍后代,也离不开DNA;机器人的活动,需要电池或者是别的什么东西来提供动力,人类的活动亦需要消耗食物转化而来的能量;机器人可以升级,人类可以改造与进化;机器人可以被控制,人类可以被洗脑。这样一对比,人类和机器人,相似之处并不少。人类就像是自然法则精心设计的“自然机器”,机器人就像是设计精度没那么高的人造机器。只要研究者们不断改进,情绪的自主产生与变化也是可以实现的。加之未来人体改造应用范围的变广、成本的变低、可靠性的提高,机器人就可以混入人群中间而不被发现。到时候,在人群中间的仿生人们,是否又能被人类所接受为“生命”?
本书中,核大战杀死的不仅仅是人类,还有各种动物。而人们对于动物的情感需要催生出了“电子宠物”。例如电子羊、电子猫和电子蟾蜍等,人类已经把他们当做了真正宠物来对待。而仿生人之所以被人所歧视,只是因为其出现时间较晚,领域较为敏感,社会伦理道德没有跟上技术升级的速度,所以大众拒绝把仿生人看作人工生命,只认为是可供随意剥削的奴隶。正如现实中的同性恋一般,他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被大多数人所歧视,只是因为人们没有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对于“爱情”的观念是相对落后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观念必然会发生变化。今天看来不合道德,悖于伦理的东西,在一百年后也许就不是这样了。
书中的这一切不可能?看看AlphaGo吧,它证明了人类是可以被模仿,甚至被超越的。它这样的弱人工智能(仅专通某一领域的AI)总有一天可以发展为在各个方面都和人类水平相等的“平”人工智能,甚至是超人工智能。现在说不可能,还为时尚早,正如在1900年去谈登陆月球一样。人类总有办法突破技术的局限,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
所以我认为,等到科技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体改造普遍化,并且机器人也已经达到了小说中所描述的仿生人水平的时候,机器,将成为生命的一种特别的形式。现在有动物保护组织、人权观察组织,也许将来会有“仿生人人权组织”之类的东西出现。
时代已经在变化了,我们最好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毕竟在我们可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技术还将再上几个台阶。如果没有做好任何准备的话,被淘汰的,也许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