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孤身一人,禹禹独行,在无尽的怪诞中求索,却久久徘徊在门外。
——题记
主人公K。应聘到城堡当土地测量员,到达城堡底下的一个村庄后,为了进入城堡,他用尽了一切努力。寻找村长,却得知自己的到来只是工作程序中一次小小的失误,访求最高官员克拉母的信使,甚至勾引克拉姆的情妇芙丽妲。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他仍然在城堡外徘徊。
全书并没有写完,只写出了短短的六天,而这六天仿佛一个世纪那样漫长,K。在各种人物关系中来回辗转,眼睁睁看到一次次希望,却又因为一些出乎意料甚至怪异的原因失败。在这中间,他碰到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都是社会底层的贫民,生活在泥沼中苦苦挣扎,却又麻木不仁,冷漠而怪诞。
一、孤
卡夫卡以全然旁观的笔调,漠然叙述着K。在一次次失败无助中的苦苦挣扎。村庄中人们对城堡都有接近疯狂的迷恋,说是迷恋,倒不如说是敬仰中带着一丝恐惧。只因阿玛丽亚撕碎了城堡官员所带有侮辱的、粗鲁的示爱信封,他们一家就由村中最受人尊重的家人,沦为人人不愿与之交往的一家人,人人轻视他们;只因芙丽妲是克拉姆的情妇,这个有些年纪,十分瘦弱,甚至头发稀疏的女孩变得充满魅力。这一切的一切只是因城堡而起,其中无不彰显着村民们在城堡统治下压抑、扭曲的心理,他们对城堡有着近乎疯癫的迷恋,同时又无比愚蠢,刻意讨好,但凡是与城堡挂钩的人和事,他们都有对城堡近乎一切的尊崇。
卡夫卡也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严肃、压抑的环境中,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他的家庭也是压抑而了无生气,这对生性敏感的卡夫卡有着致命的影响。
他在自己的日记中曾写道:“就我的经历而言,学校和家庭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抹杀我的天性。”
他的中学同学回忆:“他很文静,而且是微笑着的把世界朝自己打开,而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让这个世界了解他。”
他在初中时期就已经开始表现出他与世隔绝的孤僻个性。在大学,他结识了一生的挚友——布洛德,而他的内心却是毕生追求着孤独,却又厌恶这种孤独。这种矛盾的心理也在他的小说中加以体现,k。是孤独的却也是害怕孤独的,他在第一天来到村庄时就试图与村民们对话而得到的回应只是村民们的麻木、冷漠。卡夫卡敏锐地捕捉到了人们生存的困境与各种迷茫,他的小说沉重阴郁,诉说着无尽的孤单与迷茫。
二、独
城堡在书中虚无缥缈,似乎近在眼前,却又捉摸不见,它高高在上,似乎俾睨着这一切,又不带任何情感,注视着一切。让人联想到那摇摇欲坠的帝国,多少痛苦的百姓带
着绝望苦苦挣扎,而帝国的统治带着无穷的压抑,冷漠。城堡似乎又向更不可捉摸的现实,卡夫卡在其中探索徘徊,却又深深陷入这不见底的泥潭,无法抽身,更无法逃离,只能用文字来叙述其中的苦闷与无助。而其中各色
的村民似乎更像是折射当时的人们,对生活的痛苦麻木,对政府将近疯癫的敬仰与畏惧。卡夫卡与马塞尔·普鲁斯特和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的“孤独三部曲”——《失踪者》《审判》和《城堡》,他以抽象,夸张的手法,反映了现实生活的荒谬与怪异,乍一看,令人费解甚至捉摸不透,细细品味,就能发现其中表现的是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孤立、绝望的个人,正如他自己一般,在令人绝望的环境里苦苦挣扎,与孤独相伴,却又不能挣脱生活的桎梏。
——所谓孤独,正是身体上的孤,精神上的独。
三、孤独
孤独就像一条漆黑的隧道,你摸黑前行,永远不知道前方会有什么。梵·高,他一生孤独,在生前没有人理解他的作品,贫困充斥着他的生活,被人遗忘了他的才华,却在死后被后人发现。他是一个天才,也是一个疯子,是一个与孤独为伴的疯子。孤独者往往不被世人所理解,被鄙弃,被遗忘,他们的思想与众人不同,因此被人孤立。
而真正的天才也正是隐藏在这些看似疯子的人中,他们对世界有不同的看法,站在与我们不同的角度,更加透彻地分析身边荒谬的现实。伽利略坚持“日心说”,不被世人理解,他是孤独的,他被世人指责,最后在教皇的软禁中度过余生。
卡夫卡也是一生孤独,他比旁人更能看透这个腐朽的,摇摇欲坠的帝国,他也比旁人更看不懂这怪诞的现实,人们麻木愚蠢,统治者贪婪愚昧。他离群索居,禹禹独行,以悲观的视角看待这无常的人世,他是一个天才,一个孤独的前行者。孤独的人更能审视自己的内心,他们的思想往往高于常人,却不得不忍受孤独的痛苦。
傅雷在《傅雷家书》中写道:“内心纯洁,不含杂念,执着于对艺术追求的人,没有欲望纷争,而这种境界很难为一般人所认识和理解,在现实中难免会进一步处于孤独的处境。但人类的最美好而纯洁的情感却是相通而永存的,足以让他无惧身边的孤独,因为他在精神上是不会孤独的。”
——所谓孤独,是承受了身体上的孤,精神上的独,从而成就了一种思想境界。
孤独者的孤独是一时的,他们的思想终将会被世人发掘,载入人类的精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