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有感

2021-09-09 23:52:09
读《儒林外史》有感

每天傍晚,我乘着没有世俗的风,悄悄踏入一片清静的林子。周围的树木,有的苍翠欲滴,有的却腐朽又生满蛀虫。但在这里,它们一起为我挡住了炎炎烈日,隔绝了喧嚣尘世。

可为什么,我总是笑着进来,却又满含泪水地走出呢?

——原来,这片林子叫“儒林”。

NO·1 傲然之梅

第一眼,我就被一棵傲然挺立的梅树所吸引。

他用自己小小躯干支起了儒林的一片天。他自幼家境贫寒,对读书相当的渴望。不甘于贫穷的他,用自己的劳力换取知识的养分,茁壮成长。谁能想到,在富家子弟

饮酒作乐之际,还有一个可爱的少年,穿着简陋的衣服,骑在牛背上,朗朗地念着唐诗宋词呢?

小梅树在知识的灌溉下,茁壮成长着。可当他环顾四周,才发现周围的环境大相径庭:人们拜金逐利,朝廷混沌腐朽,百姓苦不堪言,大小起义揭竿而起。往日苦心孤诣的母亲离开了人世,善良的秦老爹也老了。面对世事变迁,他拒绝了高官与厚禄,选择了归隐田园。

他就是王冕!王冕就像梅树一样,傲然凌霜,凌寒独自开。

一片赤子之心,一份归隐之情,一股对世俗的厌倦,造就了一棵凌然正气的梅树。我怀着对梅树的敬意,继续深入“儒林”。

NO·2婀娜之柳

这是一棵多么可笑的柳树。他的主干空洞又弯曲,空有一副婀娜的姿态。原来,他就是山东学道范进。可怜的范先生,读到50多岁才中了一个“举人”,结果却乐极生悲,疯了。

可被胡屠户一巴掌扇醒之后,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一路高升,进了学,入了翰林。结局可真令人赞叹和羡慕。但是范先生为什么在小小的秀才上搁了50多年,而难倒众人的进士却一举夺魁呢?是范先生有大学问,厚积薄发吗?那为什么连本朝大臣刘基的进学历程,也会被歪曲呢?甚至连孩子都能头头道来的苏轼,范先生却说他没有学问。

哈哈,苏轼没学问,难道你范进有学问?我不禁笑出了眼泪。

反观当时的科举制度,仅仅考查四书五经, 而且即便中了举,大多也会成为“腐儒”,不讲究实际学问。这也是近代中国被西方拉开差距的原因之一。八股取士的唯一优点就是讲究,其实就是死板,禁锢人的思想。延续两千多年的科举最终竟演变成这样的形式,真是可悲可叹。

像范进之类的儒生在这种科举风暴中,只能如柳树一样,低头哈腰失去了自己的尊严。

这样的柳树不仅自身空洞,还是社会的蛀虫。荒废了自己的人生,也耗费了身下的土地和头顶的阳光。我怀着对清朝社会的可怜与可恨,哭着继续走下去。

NO·3可悲可叹的灌木丛

这是一片小小的灌木丛,周围有两株小小的灯芯草,想必,那就是严监生罢。可怜的严致和守着自己生平的财产葬入了地母。然而只因为他死前还不忍浪费灯芯,就能成为千古一世的守财奴吗?

我感受到他心灵的呼唤,穿过小小的灌木丛,里面竟然立着一朵鲜艳的玫瑰。这朵玫瑰独立自强,在灌木的映衬和保护下茁壮成长。她先是严监生的红颜知己,即爱妾——赵氏。

人们总认为赵氏工于心计,眼光在严家的财产,一心毒死王氏,渴望扶正。但是大家却忽视了,在王氏临死之前,又是谁哭得死去活来,撞昏在衣柜前;又是谁,不顾众人的劝阻,硬生生在王氏死后披麻戴孝了三年。赵氏在背后做的一切,世人不闻不问,在严监生临死之前,难道不是赵氏读懂了他的心声,换取了灯芯,让他瞑目。而那对财富的渴望应该是众人的心声吧?

与其说严监生是守财奴,赵氏工于心计,倒不如说他们互为知己,是对苦命鸳鸯。但是我想严监生和赵氏是不会悲哀的,因为在有生之年,还有一个彼此懂地自己地人。相比于当今社会,为争夺财产而打官司,弄得夫妻离异的,不是更令人羡慕吗?难道爱情是由钱来维持的?

这样的爱情不应该被掩埋。严监生和赵氏虽可悲,亦可叹也!

我最后深切地凝视了一眼灌木和玫瑰,眼泪被笑容逼回。

NO·4 假名士之林

到了林子的中央,这里好生热闹。各式的树木,围在湖边。开着所谓的名士聚会。却见其中两棵桃树在中间,旁围的小虫子大部分是因为他们的香气而来。除了采蜜的和传粉的,难免会有几个不怀好意的家伙。

儒林中的娄三娄四公子,打着广招名士的旗号,还想当一番春秋的孟尝君。更可笑的是各路“名士”集齐了之后,一场八人加上杨执中的傻儿子一共九人的聚会,惹得作者也不免拍案而起——“此乃一时盛会”。最终张铁臂用“人头”(猪头)骗走五百银而曲终人散。娄氏兄弟一场因怀才不遇,惜才如命而起的闹剧才落下帷幕。

在那样的科举制度下,名士锐减,真正的名士也都藏于市井或隐匿田园。娄氏兄弟仅凭己见,招纳有名气之士,终究是沉迷于自己内心的一场梦罢了!

在现实生活中,冒充“名士”的人也不少见,他们肆意跟风,缺少自己的认知与思想,以为参加有名气的活动,自己就高人一等,这样的人结局要么是被骗,要么自己变成骗子。对于这类人,我也只能嘿嘿一笑。可没想到,几百年前的事情,到现在仍不间断。我,不禁又笑出了眼泪。

NO·5真名士之松

我抬头一看,是一棵高大的松树,即它很粗壮,但他不会为底下的小花小草挡住阳光,在地底下它更不会盗取别人的养料。在他看来,所有人都应该在同一片天空下生长,沐浴在同样的阳光下。他便是杜少卿,杜少爷生于地主家庭,祖辈都是大官,但他并不因此而自诩高贵。恰恰相反,他乐施与人,凡有求于他,必有其应。不仅如此,少卿先生尊重女权,反对纳妾。淡泊名利,拒绝为官。同时亲自拨款筑造泰伯祠,也就此费尽了积蓄。正是他品行的高尚,在他周围的——迟衡山、虞博士、庄绍光……也都是心地善良,才学八斗的真名士。

名士的称号不是自己给的,是他的所作所为中表现的。从杜少卿身上,首先看到了他对妇女的尊重,在对待沈琼枝的态度中,他反对歧视和践踏女性,反应了对女权的重视和平等的观念。

之后的树木在松树的引领下,都笔直地生长着,只是越来越稀疏了。在林子的末头,我看见书法天才季遐年不甘于为贵族写字,而当面大骂;卖纸火筒的王太练就了一手好棋;裁缝荆元在山中与老者作着高山流水的知音……

经过这片“儒林”的跋涉,最终让我感受到世上活着的东西很多,若有一种空灵,还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能够产生一种想哭的感觉,那大约就是生活,而不只是活着罢。

“儒林”中的各式树木人物亦如此,不管你认为作者是用来讽刺的,还是歌颂的,只要用心体会,辩证思考,可哭可笑,皆为生活,啼笑背后,皆文章,留予后人,慢慢品……

《读《儒林外史》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