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看了追风筝的人。书的名字隐隐有种魔力让人好奇,里面美好的友谊,亲情更是无数次感动我。
主人公阿米尔年少时生活在阿富汗,他和仆人哈桑感情很要好。在那次风筝节中,阿米尔赢得冠军,向严厉的父亲证明了自己,朋友哈桑主动提出帮他追断掉的风筝。
追到失败者的风筝是件荣誉的事,哈桑从没有失手,但是这次他却遭遇了困难,他被一群不怀好意的大孩子们围住了。他紧握那只蓝风筝,无论如何都不愿交出风筝,坏孩子们狠狠伤害了他。
我多么希望这时能有人来帮帮他,然后看到来找哈桑的主人公,我本以为他会救哈桑的,就像哈桑无数次保护他一样,可是,主人公看到这一幕时却害怕的逃走了。
风筝一事后,无法面对朋友的主人公做了很多让他后悔莫及的错事。
后来阿富汗发生动乱,主人公和父亲逃到美国生活,多年后他接到熟人的电话,走上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去阿富汗找到变成孤儿的哈桑的儿子。
本书是一个感动了千千万万人的故事,作者用文字生动的给读者描绘出未被炮火摧毁前的阿富汗,方形的建筑有序的落在街道两旁,商铺前散发热气的饼,讨论热门电影的大人,满街疯跑的孩子们。
这些生活场景展现出了一个美丽有活力的阿富汗,故事也在这里生根发芽。我把故事分为三个阶段看,第一个阶段是友情,其次是背叛,最后是救赎。
主人公和哈桑是和同一个乳房的奶水长大的兄弟,主人公的父亲是老爷,哈桑的父亲是仆人,两个人同时学会说话,主人公说的是父亲,而阿桑说的是阿米尔,这句写的很感动我。人学会说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哈桑把主人公认为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两人一起奔跑,一起成长,在树上刻下两人的名字,作为友谊的见证。
主人公会安慰被士兵嘲笑的哈桑,哈桑则像是他的守护者,在主人公被坏孩子欺负时,勇敢的站出来用弹弓保护他。
如此珍贵的友情却没有被守护好,这令我很难受,哈桑受尽屈辱都不愿意交出的风筝,是他内心追逐的友谊象征。
尽管他知道主人公没有来救他,但是善良的哈桑还是原谅了他。我认为人在遇到危险时逃避无可厚非,可是抛下朋友不顾的人必将受到良心的责备,无论对方是否愿意原谅,只因他背叛了这珍贵的友情。这件事导致阿米尔后来的一错再错,不断伤害哈桑,直至将他赶出家门,绝情的让人气愤。
主人公逃了十几年,最终还是要回来寻求救赎,有良心的人总会为了这颗良心付出所有,以求弥补,这一点他跟父亲很像。
看到主人公冒着战火去找哈桑的儿子时,我开始佩服他是个汉子。他终于找到哈桑儿子,和恐怖分子对决,我开始害怕他会死在那里。
几轮回合下来,他浑身是伤却不认输,最终在哈桑儿子的搀扶下活着离开。看到这,我的鼻子酸了,他做到了,战胜了曾经那个懦弱的自己。
小说中的风筝象征了很多,与哈桑是友谊,与阿米尔是亲情和救赎,风筝闪耀着真善美的光辉,与人们的心灵高高放飞。
结尾主人公教哈桑的儿子放风筝,并打败另一只风筝,主人公不顾形象,跟着一群孩子们追风筝喊道:为你千千万万遍!
我为主人公的成长欢呼,为身为哈扎拉人的哈桑同情,因为出生他遭到歧视,受到欺负,也不能读书。
主人公却因为出生受人尊重,他是纯种的阿富汗商人的儿子,可以接受教育,办豪华的生日派对,收到"美国货"的礼物。
他可以轻易的享受到哈桑永远接触不到的东西。两个孩子身份对立,性格也形成了对比,一个勇敢一个懦弱,如此两个不同的孩子却成了朋友,注定有其中一方要受到伤害。
多么奇妙,那些像哈桑一样,勇敢,勤劳,善良,对朋友忠诚的人却被看不起。而其他懦弱,懒惰,作恶,对朋友不忠的人却深受欢迎。
寻其根源在哪?是种族歧视,因为长相不同便将人隔开,这是多么可笑的事。大自然的不同受到人们的包容,赞叹它多彩多姿,人类的不同则受到某些人的排斥,诋毁成杂种。
这样真的好吗?我觉得世界本该是包容和谐的,不因长相的美丑去评论一个人的好坏,不因种族的差异去歧视不用的肤色,因心灵的好坏去看待他人的人格,因精神的富有去敬佩高尚的灵魂。
本书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作者是美籍阿富汗人,小说中讲的主人公童年的生活经历就取自他在阿富汗童年的真实回忆,包括后来主人公和父亲逃亡去美国,因经济困难领食物卷,也是作者经历的事。
在如今阿富汗成为大众眼中战火纷飞,贫穷落后的地方时,他有一个想法,把不一样的阿富汗写出来。
本书一经发表便深受大众喜爱,这样的好书怎能不受人们的喜欢呢?
我们这一代在和平里成长,在丰富的物质里迷茫,我们不断被繁杂的信息冲刷世界观,我们失去了很多,同样也获得了很多。
追风筝的人,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发,相比金钱名利,该去真正值得追逐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