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寒假作业,我读完了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故事,也许是因为写故事的时间太久远,作者想象不到今天会发生什么。
读书的时候,我猜,作者太想教育小朋友:不劳而获的东西是不好的。所以,作者设计出这样一个宝葫芦,它可以用魔法解决一切麻烦,但这种魔力带来更多的麻烦。
但我读完还是感觉:如果有一个能帮我实现各种各样的愿望的宝贝,多好呀。张天翼的宝葫芦只是不完美,但它绝对是个好东西啊。
我估计肯定不是只有我这么想:贫穷的人家想要衣食和金钱,小学生想要可以一扫描就可以说出作业答案的机器,家长们想要可以让孩子分分钟提分的机构……
故事中的小学生王葆就十分幸运地获得了一个宝葫芦,可惜这宝葫芦不智能,这达不到王葆的需求。王葆考试时本想抄考卷的心愿却连着把别人的姓名抄了上去、和朋友下棋想“吃”别人的棋,棋却落到了嘴里……这样的事情发生再发生,最后忍无可忍的王葆干脆把宝葫芦给赶走了……故事想教我们的道理简单明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不然最后吃苦的还是自己。
但是,真的有这么简单吗?如果宝葫芦智能一点,或者在人间的经验多一点,会怎样呢?比王葆不那么马虎,事先告诉宝葫芦抄考卷怎么抄的,先告诉宝葫芦下棋的规则,“吃棋”到底是什么意思,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
这样,会不会让人成天想着不劳而获,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宝葫芦”?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早已有许多的“宝葫芦”了。
就说现在这个科技时代,我床边的智能语音箱“天猫精灵”不就是一个宝葫芦吗?我问它一个口算题,它立即可以告诉我答案;我问一个名词解解释,它可以立即说得头头是道。还有手机上的软件“作业帮”,想抄写作业时,直接给题目拍一张照片,解题过程就展示出来了。这就属于其中一种宝葫芦——小学生们的宝葫芦。
还有一些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什么“三天提满分”、“五天作文年级第一”的训练班,还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去一种学校,学习“一分钟看完《战争与和平》的能力。看着广告词就知道不可能,可是这些家长还是希望把孩子送进去,希望有魔法的事发生……辅导班可以让他们“不劳而获”,他们为了去偷懒,甚至不惜连累孩子的代价,难道孩子的时间不是时间吗?孩子的时间一点儿都不属于自己吗?
昨天,我的心情不好,叫我的智能音箱播放“很悲伤很悲伤的音乐“。音乐来了,我却没有什么感觉。爸爸告诉我,你听到音乐觉得悲伤,要么你理解了歌词,要么你理解了旋律,要么这个音乐作为一个悲伤故事的主题曲让你理解了,要么,你听这首音乐的时候,自己正经历很悲伤的过程。总之,你没有参与,你就听不出什么悲伤来。
自己参与的过程,就是“宝葫芦“不能给你的。但是,《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却没有告诉我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