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

2021-09-16 19:31:58
《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托夫》是由20世纪法国文学巨匠罗曼·罗兰创作。他以贝多芬的生平为蓝本,描写了一个艺术家的一生。

约翰·克里斯托夫出生于一个德国宫廷乐师家庭中,受父亲和外祖父的影响,克里斯托夫开始练习钢琴,尝试作曲,在公爵举办的音乐会上一举出名,被别人称为“莫扎特再世”。他很小便开始了乐曲创作,在众多音乐家和舅舅的熏陶下,逐渐拥有了一颗高贵的心灵,渴望探索艺术。

但随着对德国古典音乐的不断了解,他意识到了德国音乐界的古板、做作,它们禁锢了他渴望自由的心灵。外祖父,父亲相继离世,克里斯托夫无法忍受在德国的生活,他无法在德国古板的音乐界获取养料,也无法让德国人接受他的音乐,这时他想去巴黎呼吸新鲜的空气。

在失手杀掉作恶多端的士兵后他逃亡法国并不断流浪,直到安身后带着朋友奥利维参加工人暴动,也因此逃往意大利,但最终他的早年作品《大卫》获得法国音乐界的认可。他苦苦追求的理想也变为了现实。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克里斯托夫在法国的流浪日子。他身无分文,不断受疾病的困扰,屡次遭到法国音乐界的排挤和否定。也因他那天生具有反抗的心灵,在巴黎找不到任何工作。他知道巴黎的音乐、戏剧如同法国贵族般虚荣,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他讨厌形式主义。他也知道不去阉割音乐大师的作品是无法生存。但他依然依靠精神的力量与崇高的信仰,与法国评论界和音乐界进行战斗,坚持他心中的艺术。直到奥利维死后,他逃往了瑞士,在那里他经历了不同于巴黎流浪生活的肉体之痛,更是一种精神的危机。

如果说克里斯托夫的思想像地上的大江大海,那么奥利维的思想就如地下河流般源远流长。克里斯托夫创造的源泉一部分来自他本身的思想与才能,另一部分却来自朋友奥力维。而奥利维一死,克里斯托夫便仿佛灵魂飞去了一半。可怕的是,这时他爱上了收留他的朋友的妻子。自身的道德修养使他无比苦恼,精神仿佛被自责所毁灭,创造的源泉枯竭了,他堕落了。相比之前肉体的苦难,他崇高的信仰在此时已经动摇,但当他漫步于阿尔卑斯山脉时,“古老而昏沉的大地感到它的心复活了。骗人的初春气息渗进了寒冷的空中,冰冻的地下。从山毛榉展翅欲飞的枝丫上滴下了融化的雪。”一个富有生命的季节即将到来,约翰·克里斯特夫触碰到了来自大自然的力量,这力量能征服一切,那便是生命。他感到身体中那颗跳动的心脏能给予他走出精神危机的动力。

他活着就有生命,有生命便能有创造音乐的喜悦。他离开了瑞士,去了意大利,继续他的执着的艺术追求。

在第五卷第二部中曾这样说过“爱和恨,取和舍的意志,人的一切力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顶点,就接近永恒了,就已经成了永恒的一部分。每个人身上都有永恒的因素。各种矛盾都融化在永恒的力之中。对克里斯托夫说来,重要的是唤醒自己心中和别人心中的永恒之力。把木柴投入永恒的火炉之中时,永恒燃烧的更加光辉灿烂”,这就是克里斯托夫如何超越痛苦寻求幸福的。他用精神的力量克服了灵魂之外的苦难。但当灵魂出现危机时,他又用生命的力量来创造乐曲。

作为艺术家,他为何拥有如保尔柯察金钢铁般的意志?看完这本书后,我认为他面对饥饿,疾病,死亡,否定,排挤,堕落而不屈服的原因是他相信他可以用艺术的方式批判几个伟大民族的缺点而歌颂他们的优点。他追求思想的自由以及用创造消灭痛苦。他拥有崇高的信仰和精神追求。

对于我们,谁都会害怕痛苦,谁也都会害怕死亡。为了实现我们的理想,我们不得不拥有钢铁般顽强的意志。但拥有坚强的意志,应当先拥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和信仰。崇高的精神追求和信仰会使我们像克里斯托夫一样克服困难,追求理想。

《《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