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阅读了诸葛先生的乐府诗《梁父吟》。读毕,我问了许多同学他们的感悟,大多是关于晏子和三士的。可我却想谈谈另一个人。
他就是"一朝听谗言"的齐景公。齐景公在"二桃三士"的故事中可能只是一个不太重要的人物,但是现实中的他,也可算为,一"传奇人物"。他在位38年,将国家带向兴又带向衰。他很矛盾,既有治国的壮怀激烈,却又贪图享乐,耗空国力,让齐国在他死后归于田氏。
回到故事《二桃三士》,齐景公因为听进了晏子杀了三士的谗言,而同意了晏子伤天害理的行为,为后来田氏叛乱而埋下祸乱。而齐景公这样听信谗言的例子还有许多。比如听见晏子谗言而取消对孔子的封赏。如果齐景公能坚定自己,不被他人评价所左右,齐国是否还会发展到后来的吕氏绝嗣呃?
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曹操。一个雄心壮志却被人们称为"奸雄"的霸主,也许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曹孟德给大家的印象一直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小人。可历史上的曹操,却是一个颇负盛名,拥有雄才大略的人。为何后来魏国实力傲于三国之上?最大的原因是曹操能够认清自己,坚持自己且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和评价。而齐景公呢?他趁火打劫,没能认清现状,帮助赵禝内乱,空耗国力;又听进谗言,杀了三勇士,不听忠言,节制田乞,埋下亡国之根;不能坚持自己,从而失去民心。相比之下,齐景公被称为"糊涂国君"并不为过。
其实,想要正确认清自己是很困难的。在生活中,我对自己的评价可能是“内向的",可在老师眼中,我落落大方,在同学心中,我又变得古怪风趣……在这些数不胜数的评价中,我有时就会像齐景公一样,迷失自我。
读完《梁父吟》,我陷入沉思:究竟该怎样认清自己呢?
齐景公同许多“糊涂国君"就教会了我:对待他人的评价就应该理性面对,既不能盲目听信,也不能不理不睬。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让我们读史、学史、知人、解人,从而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