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朝花夕拾》有感

2021-09-18 17:23:25
读《朝花夕拾》有感

今年暑假,我读了鲁迅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这十篇文章连缀起鲁迅从儿时到青少年时期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书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丰富而有内涵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透过这些文字,我看到一个深刻而又深情的鲁迅。

鲁迅的深刻是众所周知的。他写对动物的看法,却能联系现实讽刺社会中的“正人君子”,揭露他们散布“流言蜚语”的丑恶嘴脸;更是批判了像猫一样肆意玩弄生灵,幸灾乐祸却摆出一副谄媚姿态的人。他读封建时期的经典儿童读物《二十四孝图》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看到它扭曲了孝道、违反了人性,“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批判了封建孝道的虚伪、残忍和荒谬。当少年鲁迅兴高采烈地期待着去看五猖会时,父亲要求它背熟《鉴略》才能去,那一刻犹如劈头浇了一盆冷水的沮丧在他幼小的心灵划下了一道伤痕,让他铭记一生,也启示着人们思考在儿童教育中如何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

针砭时弊,廓清思想的迷雾,鲁迅的文章总能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清醒和深刻。

然而很多人却忽视了深刻的另一面还有深情。

《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记述了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满床摆“大”字还将一条臂膊搁在他颈子上的睡相,元旦劈头的磨难以及谋害隐鼠的怨恨都在长妈妈给他买来梦寐以求的“三哼经”的感动面前荡然无存。对这位勤劳、善良的旧社会底层劳动妇女,作者寄予了深深地怀念,“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更表达了他深切的悲悯与深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深情追忆了儿童时代的生活,一面是百草园天真浪漫的童年生活,在这里,寻常草木砖瓦都让少年鲁迅流连忘返;另一面是三味书屋貌似枯燥实则乐趣无穷的读书生活,在这个每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的枯燥中,也有着儿童乐此不疲的“小欢喜”——爬上花坛去折腊梅,寻蝉蜕,在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描画小说的绣像……我们看到了一颗天真可爱又调皮活泼的童心。伴随着鲁迅的回忆,我的心弦被拨动,记忆中缤纷童年的大门渐渐开启,唇角勾起一抹含泪的微笑……

最打动人心的深情是鲁迅人生之路的选择。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藏在鲁迅心中的痛。庸医无能,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事实,促使他树立了学医救国的理想。然而,在仙台学医期间,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深深地刺激了他,让他深刻地认识到救治国民精神上的愚昧比救治身体上的疾病重要得多。于是,为了疗救国民愚弱的灵魂,他果断弃医从文。从此,以笔为戈,以身许国,投身战斗,披荆斩棘,努力为飘摇的旧中国寻找一条光明的出路。

先生曾在《自题小像》中发出铮铮的爱国誓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在那故园风雨如磐的动荡中,即便无人理解自己的报国热忱,也毅然决然地将满腔的赤诚献给自己可亲可爱的祖国和人民。从学医救国,到弃医从文,人生转向,而初心不改。他的选择充满着深邃的思想的力量,他的选择也诠释着:有一种深情叫“祖国在召唤”!

先生已矣,深情犹在;岁月流逝,精神不朽。爱国主义是民族魂,是中国人的精神沃土。习总书记说:“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三峡大坝到港珠澳大桥,一代代人舍身报国、奋斗不息,才有今天“当惊世界殊”的成就,才创造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的东方传奇。

有人说,在奔向梦想的路上,每个人就像一朵浪花,最终汇成波澜壮阔的大海。这浪花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默默奉献的邓稼先,是把为党和人民工作当作最大快乐的廖俊波,是用汗水和生命凝结“绿色奇迹”的三代塞罕坝人,是十几年如一日用青春守卫可可西里的龙周才加……这浪花,也可以是每一个平凡的你、我、他。

击鼓催征,奋楫扬帆,新时代奋进的集结号已经吹响。我辈青少年生逢其时,唯有不忘初心、昂首筑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标注新的高度,书写新的荣光,才能不辜负先生的深情,不辜负这热血的青春,不辜负这伟大的时代!

《读《朝花夕拾》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