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役即自由——读《1984》有感

2021-09-20 19:17:04
读《1984》有感1000字

温水里的青蛙往往都无意于自救,因为它们是一点一点地去习惯,去接受那无声无息的死亡……

1984年的英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却无自救之意,因为在他们印象里,水一直是那么深,火一直是这么热。“也有人似乎隐隐记得,以前的食物比现在丰富,而上一次大洋国的敌人好像是东亚国。”但也仅仅是记得罢了,没有证据,语言的苍白无力从一张不同乎众人思想的嘴中说出,又怎能抵得上真理部那可以抹杀任何蛛丝马迹的办事效力呢?世间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是人们不能相信自己的判断与思考!

作者奥威尔恰是创造了这样一个可怕的世界。

“自由即奴役”。如果你渴望冠冕堂皇的自由,那就请心甘情愿的接受奴役吧。德国有部电影名叫《浪潮》,改编自一个真实事例:一位美国的教师在班级内开展了一个实验,在一周内,所有的同学都要坚定一个统一的思想教条,拒绝任何个人主义色彩的事物,像纳粹党服从希特勒服那样服从从这位老师所有的命令,即使是违背常识和伦理的,也许在这样一个崇尚民主的国家,去营造这样的氛围是超乎想象的,但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思想有多么脆弱,仅仅过了一周,这个班所有的学生就像换了一个灵魂,没了青春的个性与叛逆。没了观点的交锋与争辩,也没了思想上的独立,这个实验最终以枪杀案而破产,仅仅是班中的一位学生因为与一个局外人在国家民主的看法有分歧,便把对方枪杀。

而奥威尔在这里要写的不是浪潮,是那浪潮裹挟中跃起的叛逆,那个可怜可悲的希望的载体。既然要成为主人公,就得承受异于旁人的艰辛,温斯顿获得了比所有人都多的痛苦,就像一根微微颤动、垂死挣扎的火柴,让人们看到了火光背后更深邃的黑暗。因为他独立思考的方式始终的在那里:他不肯随波逐流,拒绝接受“老大哥的”光荣的洗脑,放弃了在这个世界里最令人向往的自由,反而怀着侥幸心理去偷吃伊甸园的禁果,去触碰血一般艳丽的爱情,最后反而因为女友裘丽娅的背叛,而从血液里丧失了最后一丝人性的独立与光辉。这时如果是你,又会怎样选择呢?在这个所谓高度自由的世界里,你不是一个人,而是自由本身。“自由”就是放开手任由自己被外力控制,就是不再受执念而最终接受灌输,就是放纵自己而麻木的跟“上面”走。你终于可以随心所欲的活着了,因为你脑袋里思考的,你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都是顺从于“他们”的操作规律的。真心地将虚伪当做了真实,你的逻辑体系中2+2>5已是无可反驳的真理,自然就不必再揣着秘密终日伪装地活着了,大可随时随地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再不用担心被夜里“虚伪”的梦话所压抑。

但这是自由吗?

当然是自由——“奴隶式的自由”!

但这是你要的自由吗?

当然不是!

如果现实中自由真的被套上了奴役的锁链,以追求思想完全统一带来的政治稳定,那么人类最原始的本真将不复存在,独立思想的流星也永远不会再划过人类历史的星空。奥威尔用《1984》给全人类敲响了一次警钟。

《读《1984》有感10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