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记得,《阿甘正传》中甘曾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其实人生也像一次徒步,你永远不知道前路还有多少个山丘在等待着你去翻越。
今年暑假伊始,就正好碰上了麦家的《人生海海》分享会,为了不让自己听得云里雾里,赶紧骑车去新华书店买了两本翻阅。紧赶慢赶,终于在分享会前的上午看完了整本书。
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并不能十分确定的告诉自己:“我看懂了这本书。”只能说,里面的有些意蕴应该是被我看出来了。这本书应该存在着麦家对这几十年变迁的一种看法,也应该承载着他对大源蒋家村的一种乡愁,或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讲,是他“和故乡的一次和解”,也是“一个离家多年的孩子的一次归来”。
但我从中能读出更多的却是一种人生的无奈,也是一种“海海”。是上校对于自己难以被村里人认可,被这个时代抛弃的无奈;是爷爷本想帮助这个家,却最终落得一个骂名的无奈;是父亲面对自己最好的兄弟疯了的无奈;也是我在饱经了各种磨难后对岁月的无奈。
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人生海海》一样,人生真像海一样起伏不定,有各种可能。苦难、爱情、命运都不过海海,而所谓的英雄主义,不过只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深深的热爱它。我们总想着自己能够像贝多芬一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却殊不知自己已在窒息的边际。
李宗盛在2013年的《山丘》中曾这样写道:“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第一次听《山丘》是在2015年的初春,天气还是微微有些凉意,大人说李宗盛的歌只四五十岁的男人在数杯酒下肚后去轻轻哼唱。那时不懂李宗盛的过往,也更不懂他的歌词那时,只是觉得李宗盛的唱法很奇怪,跟说话一样,着实有点好笑。对于那份沧桑的歌词,可能还是那段旋律更能吸引我。也直到今年暑假看了麦家的《人生海海》才略微明白了歌词中的心酸与无奈。
其实李宗盛和上校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年纪轻轻便有了很大一番作为。可人生海海,李宗盛最终还是和林忆莲离了婚,相较与二人结合时期的作品而言,他的才华也逐渐黯淡了许多;反观上校,他在一次批斗大会上精神受到极大刺激发了疯,最后智力只停留在七八岁的小孩的层次上。
不得不感慨,世上的不幸总是相似,而有幸却永远少得可怜。一座又一座的山丘横亘在眼前,用狡黠的眼神注视着将要筋疲力尽的徒步者。每一个人都正如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一样,燃烧着生命将巨石不但推向高处,却总会在最后无功而返。
人生海海,无论是命运、生活、爱情都不会一帆风顺。得非所愿的,求而不得是生活的主体。相较于早已选择放弃的坐以待毙,慷慨赴死虽然悲壮,但这起码证明过我们曾奋斗过。能接受的兼容后变成活色生香的回忆,无法接受的放过自己,放过生活,平静的接受,悲天悯人的同时也不放弃乐观、自信、勇敢、热爱。
就像李宗盛,人生已经可以望到尽头,心中对歌唱,对音乐,却还有一份恋恋不舍的执着。明明知道时不我与,但却偏偏痴心不改。那些曾经在自己人生中,经历的如风往事,像是已经忘记,却又常常涌上心头。无限沧桑过去,犹如眼前身后的座座山丘,越过一重又是一重,没有翻过去的喜悦,也没有翻不完的沮丧。好像那些有故事的人,经历无限沧桑,最终只剩下饱经世事的目光,看淡一切,在那不灭的梦想里,度过一天一天的生活。
什么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是消除一切压力与焦虑,摆脱所有传统习俗与社会舆论,随心所欲,自由自在,还是体认到自由与责任永远相伴相生,人必须在责任与压力中淬炼生命?前一种只是乌托邦,后一种才是真实世界。既然如此,我们只有并且最好欣然,接纳世界的真实模样,接纳生活的本来面貌。在此基础上,不堕信心,不失希望,不断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人生的起伏,境遇的顺逆,各种风景都在山上。20岁的人刚开始登山,新鲜的喜悦溢于言表,30岁风景正盛却也逐渐难掩旅途劳顿,40岁人生登顶阅尽繁华之后还多了对后半程的思虑,人过50向死而生,考虑终极命题终于不再像个笑话,所有爱过的东西都在意识中逐渐趋于永恒。
前路漫漫,海海的山丘后还是海海的山丘,但即使“还未如愿见着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丢”,也要“不自量力地还手,直至死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