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聪的路,也是傅雷的路。
——题记
关于《傅雷家书》,很难讲,翻书评,褒贬不一。在我这,更想以傅聪为引子来讲一讲。
傅聪是有一定音乐天赋的,在三至四岁时,就爱听古典音乐,这一点也是被傅雷发现了。就这样,抱着一种“多一项艺术也是好处”的想法,将傅聪推上了一条音乐路。
傅雷为傅聪铺了一条路,一条音乐路。
而傅聪在音乐领域中,也是在不断地成长。这条路上,有坎坷,有辛酸。
九岁半,傅聪在梅百器先生门下待了三年。好景不长,在一九四六年八月,梅百器先生故世了,傅聪不得不换教师,但一个合适的也没有。“问题儿童”,一个令人不喜的称号就挂在了他的头上。
可他学音乐的念头并没有放弃。
离开云大后,他拼了命地练习,衣裤尽湿,也不稍休。加上本身对音乐有一定的天赋,对音乐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于是,在他的音乐路上,他开始慢慢成长,慢慢获得成就。
勇于打破常规,他将生活一切美的事物,强烈的感受融入音乐,丰富了艺术的意境,也弥补了音乐传统的不足。
他越来越成熟。
因此在后几年,他被波兰的教授们认为“富有肖邦的灵魂”。有一句评价是这样说的:“只有古老的文明才能给傅聪多么难得的天赋,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国艺术的意境。”
傅聪对音乐的理解,变得深刻,这也使他在成长的道路上更远了一步。
有的人认为,傅聪学音乐,是被傅雷逼着学的,望子成龙的强烈意愿使傅聪不忍心辜负。可,“子非鱼,安之鱼之乐?”正如你不是傅聪,又怎知他后悔,他不喜欢他的音乐路?
傅聪活的快不快乐,我们谁都不知道;但至少,他活得成功,他走的是一条通向成功的路。
就是在傅聪的成长路上,最离不开的,是傅雷。
他在傅聪的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慢慢发芽。在这之间,他对傅聪进行了本国语文的教学,将语文知识、道德观念和文艺熏陶结合在一起。所以傅聪才能被称赞“富有肖邦的灵魂”,“肖邦的意境像中国艺术的意境”,因为中国艺术教育在傅雷的引导下已经慢慢根深蒂固。
换一种说法,傅雷推动了傅聪对音乐的认识。
他还说过,他的教育并不是没有缺点的,尤其是用的方式过于严厉,过于偏激,傅聪的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远不如一般青少年的轻松快乐。是望子心切没错,但也不能否认傅雷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不仅仅是傅聪,傅雷在他的路上也在越走越远。
就像他说的那样,“不管傅聪将来学哪一科,能有一个艺术园地耕种,他这一辈子都受用不尽。”
他是一位智者,也是一个好父亲。
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因此教育方式不同,行为习惯不同。与其批判不足,更要做的,应该是发现闪光点,并汲取经验,化为自己的教育方式。
每个人都有一条路,付聪是,傅雷也是。
在傅聪的路上,傅雷为他打好了基础;
在傅雷的路上,傅聪使他不断对自己有新的认知。
所以啊,这不仅仅是傅聪的路,也是傅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