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诗人是人间最孤寂者,诗人们却从没有放弃对自由灵魂、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正因如此,诗人在追求的过程中,发现了情感的最好载体——诗歌。于是,中国有了辉煌的大唐,有了中国人引以为傲唐诗。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这本书从不同角度赏析谈事,评析诗人,讲解诗歌,更像是解析生活。这样,作者就将这本书的思想,推向了更深远的程度。
也许是诗歌太多,让我有许多“感”,但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却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这个诗人也许很多人并不不了解,但是《春江花月夜》却为多数人熟知,特别是那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那样的壮阔。作者看到了江就想到了海,看到了明月便想到了浪潮:这样的联想在历史上,恐怕也只有盛唐诗人能比拟吧!
表面上看,《春江花月夜》就是写景诗,虽然雄伟壮阔,但也无法及李白“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虽然优美,也不及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作为张若虚唯一存留下来的作品,这首诗传达的不止这些,我想,这更是对永恒的思考。
月在古人心中是永恒的存在,这首诗中,月,即是永恒的代名词。
永恒是什么?空间的广阔对于人类的渺小,时间的漫长对于人生短暂,这都是永恒。正是永恒的玄乎不定,有了伤感的陈子昂:“独怆然而涕下”;有了悲观的刘希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浪漫的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纵有苏轼的乐观,在赤壁之下也只能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永恒,是那样莫测,又是那样让人唏嘘,感慨!
可张若虚将永恒这个概念重新定义了。永恒并不莫测,也并不让人期待,在他眼中,永恒不过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江月是永恒,无穷就是永恒,没有悲伤,也没有期望,有的只是对永恒的敬畏。或有几丝惊愕,但更多的是对永恒的从容面对,不卑也不亢,不慌也不忙。
其实,有时永恒也只是一瞬的真情。
生命中,永恒时刻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对待永恒,只需像一个朋友,忧伤与他分担,忧伤就变得短暂;幸福与他共享,幸福就变得更加长久。我们以一个瞬间的结束,去连接另一个瞬间的开始,迈向永恒。
人类,面对永恒,也应该这样理性判断,泰然面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