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言我个人认为是《论语》最为精华之所在,其所存在的意义甚至超过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历史性意义。其原因则是这一则不论是在千年前的春秋或是现在,是可以经住时光的磨洗,可以站住的。当今很多人都会认为可以达到这一千年来未变的为人准则,便自诩可至为善了吧。
此则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便是自己所不能达到的就不要要求别人去达到。但继续深究,可以置于整个社会。譬如,最近热议的城市流动摊点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很多城市的管理层为了表面的光鲜亮丽,冠言甚是美言之,为了摊点小贩的安全着想,还自夸为政以善了?但这一举又会断了多少人唯一的生活来源,断了多少人的希望?这可以说是为了安全着想的善吗?真正达到勿施于人了吗?
在出校门的时候,我看见周边小区的业主同城管一块儿轰赶小摊摊主,我看着小贩们那一张张苦涩的脸,心里也不由得一酸,看着以文明高素质自居的社会的中产市民得意甚至有些自豪的神态,那是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胜利”。我想。曾经的自己也是可以贴上冷漠的标签的,但每次与人们进行心理的换位时,可以算的上是心理上的一种觉悟吧。心里甚至可以想到失落的小贩空手回到家里,看着自己的家人不禁流泪的场面,生活的重担压垮了多少这样的人?每次这样的浮想都使我想到了这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这可谓是进步了吧。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而论为善的最高点,则是个人对于为善的个人看法了。如果认为为善的人都是伪善,人就应该为自我而活,那此类人是最可以经此论证的。人们对于为善怎样看则就会决定是否会为善。实践毕竟是可得真知的,为善从来都是只要刻意去做便可达到的,但有次数限制,其决定因素便是你刻意的次数。影视剧《芳华》中的男主在文工团中便是一个活雷锋的形象,团内都认为他是装的,是为前途而伪善的,但直到最后他放弃从仕机会,在战争中以牺牲自己的臂膀为代价带回战士遗体时,人们终于明白,原来在世界中真的存在事事为善的人,并不是活雷锋装善,而是自己过于狭隘与肤浅了。由此可见,一个人的为善之心有了,便可无关利益。而生活中,我也一直相信,有不为利益而为善的人,也相信犯下恶行的人也可以最终向善。
活在世上,与人为善,多博得大家会心的笑容,生活便会幸福与简单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