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教一年级语文。虽然对于低年级教学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当我真正踏上这三尺讲台,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时,我仍然倍感压力。之前听过一些关于统编教材的培训,但拿到课本,面对一篇篇课文时,仍然会不知所措,只能按照已经写好的教案来教。一学年结束之后,对于教材处理、重难点的把握和突破方面,我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然感觉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在于教学方法上。这个暑假我读了曹爱卫老师的《低年级应该这样教》这本书。读完后顿觉以后的工作有了一些新的方法了。因为这本书不是光讲理论,而是从曹老师的长期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还有具体的实例供老师们进行参考,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可操作性。
这本书主要将低年级的教学内容分为“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话”、“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这几个板块。这也十分契合目前的部编版的低年级教材的编写体系。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关于“识字写字”这一块的。就目前的教学过程来讲,生字词这一块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而目前来讲,一二年级的教材主要倾向于扩大学生识字量这一块,每一篇课文都还有十几个二类字,一类字的话,一年级上学期每篇课文大概是有4-5个,下学期至二年级每篇课文大概是8—10个,甚至更多。与以往的苏教版教材相比,识字量要扩大很多。这对于低年级的老师和学术都提出了很大的要求:老师要能熟知多种教学方法,能针对每个字进行教学。学生要有很高的预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识字能力,因为目前所使用的部编版教材文本体量比较大,两天一课的教学不适用,很多老师都是一天一课,也就是说最多三节课就要上完一篇课文,学生要在三节课里面认识并记住这么多的字是比较难的。
而集中识字的过程一般来讲就是老师领读——学生自由读——去拼音读——说一说记忆方法——开火车读或者齐读,这就要求学生要在十几分钟里面认识这些二类字,关于识字的教学目标能不能达成姑且不说,这个过程也是比较枯燥的、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失去了汉字之间的逻辑和意义,比较容易打击学生的识字兴趣。而随文识字也容易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割裂开来,而且随文识字也会比集中识字花费更多的时间,具有无序性。读完曹老师的这本书后,我发现曹老师是一个很有“文化”的老师。曹老师在教授学生集中识字时的识字方法除了一些常用的偏旁归类、字谜识字、儿歌识字、看图识字等方法,更多的是使用“象形识字”这个方法。“象形识字”更多的是关注图画、古文字、现代汉字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记汉字,领悟象形字“观物取象、以象示意”的特点,感受汉字背后的文化。
例如一年级上学期的《金木水火》这篇识字课文,一幅图对应一个汉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象形识字这种方法。教学中,老师根据图形与汉字的演变过程来讲解汉字,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初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汉字的兴趣,领略汉字的字形之美及文化内涵。又如下学期的《古对今》这篇课文,课文中有一些汉字比较难记,如“晨”、“朝”、“暮”这几个字。这3个字里面都带有“日”这个字,如果光用机械的“加一加”、“减一减”、“作比较”这些方法来识记的话,很容易学生混淆,出现记忆偏差或混乱。曹老师教学时是紧紧围绕“日”字符的表义作用,用课件演示太阳一天的行走轨迹,结合“日”字符的位置来讲解这几个字。比如说“朝”是“日”躲到草丛中间了,草丛中间藏着一个太阳,而这时月亮还没有下去,这是天刚亮的时候,是清早,也就是“朝”。“晨”:“日”在最上面,太阳升上来了,人们要出去劳作了。“早晨”来了,新的一天开始了。“暮”:太阳从草丛中落下去了,表示这是一天的傍晚时分。因此,“傍晚”就是“暮”。像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识记生字,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对汉字文化有初步的了解,对于传承传统文化还有一定的帮助。在教授学生偏旁时,曹老师也是讲解偏旁的历史渊源,让学生了解偏旁的来源以及背后所蕴藏的意思,帮助学生进行偏旁的归类识字。进而习得识字方法,帮助学生做到自主识字。而在课文中,曹老师大多是采用随文识字,但这种方法与传统的随文识字方法(讲讲字音、字形、组词)不同,曹老师的随文识字也会引导学生借助汉字感悟语言,理解文本内容,领悟文本内涵,享受阅读的快乐。在随文识字中,曹老师也大多是通过讲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或者通过汉字的构造规律来帮助学生进行识字,然后通过整合,进而理解课文。
例如一年级下册的《树和喜鹊》这篇课文,曹老师通过讲解“孤单”两个字的字理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孤单”两个字的意思,然后抓住“孤单”来走进文本,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除此之外,曹老师还会设计很多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例如“我是小小播音员”、”争做识字小能手”、“报数排队”等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益。语文教学需要老师们吃透教材,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也会努力钻研教材,吃透文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收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