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近代着作,品历史滋味——
《乡土中国》是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1947年费孝通先生在昆明西约一百公里的禄丰县大白厂和江苏吴江开弦弓村就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等各方面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当时美国课本样式创作了14篇论文,组合编成了《乡土中国》。在解放战争时期,有如此见解,不禁让人叹为观止。
阅巨匠之作,发鄙见之闻——
我明晰记得在费教授于《论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中论述了由于空间阻隔和时间阻隔以及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的社会根基的原因,他写到“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以及“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我看到这些词句,感觉有些“迂腐”毕竟在坂上走丸的21世纪再回过头看这些不推崇文字下乡的旧思想,是十分谬妄的。当然若推己及人,站在某些角度来想是十分精明的,这些在下文我进行阐明。言归正题,21世纪为什么实行“文字下乡”呢?
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文字是教育的根基,只有学好文字才能普及教育。二、智慧来自于劳动,乡人具有的明智的思想又能够忍苦,是学习的“好料子”。毕竟教育出人才又是概率事件,只有普遍的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才能从创新人才方面去提高经济,从而强威国力。三、教育是最能直接改变阶级固化的方式。只有普及教育才能让乡下人翻身,或成为发明家或成为教育家,最起码可以养活家人,加速脱贫的速率。四、防止文化断层如A市普及教育而A市的乡村文化教育低,就会有隔阂,脱贫工作就难以进行,五、时代召唤着教育,随着文字的兴起,电子产品的遍及,没有文字就会与社会脱节,让乡人们活得如在“世外桃源”中一般。总而言之,没有文字就没有教育就无法在这个社会中容身!
回味1947,瞻望2020——
1947年可谓是黎明前的黑暗,解放战争时期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年头,人民解放军已经向国民党军展开了战略反攻。费孝通在“中国无人区”的社会学中摸爬滚打。打出了一番天,但是中国还未统一,老百姓清贫如洗,国家处于经济低潮,又谈何文字下乡,又谈何教育呢?基于衰弱国情,费孝通才做出判断:“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而是因该将资源放到已经崭露出的人才身上,这样,回报才会更高。
2020可谓是如日中天,就算是危殆的新冠疫情,美国猖獗的经济打压以及“净网活动”都无法阻挡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分季度看,第二季度同比增长3.2%,比第一季度增加10个百分点。10%这可是2000年以来中国从未有过的GDP快速增长。国家强盛起来了,人们吃的饱了,吃的好了,向往更好生活。所以中心移到创新,更注重了教育,注重人才。两种选择都是根据国情做出的理智选择,而随着国情发展,“文字下乡”早已进化成“教育兴起”。
历史沉痛,未来美好——x
中国曾经是数一数二的大国,并于宋朝,唐朝GDP一度登在世界顶端。为什么几百年后这只“雄鸡”被旁边一只小岛打的落花流水?因为政治问题?不全盘是,而是——闭关锁国。那为什么中国现在崛起呢?因为——国户开放,改革兴盛。锁国,就会与世界脱节,就会落后,就会挨打;开放,就会与世界联系,就会前进,就会领先,中国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中国已经在超越的路上,相信2050年,中国会一跃成为誉满寰中的大国,重回过去辉煌!
而我们应该抓住“教育兴起”的大好机会,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必要时一鸣惊人:就如同费孝通先生那样,敢于拼搏,有冲劲。为社会作贡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