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汉字五千年观后感】
陈诸昊
在几千年以前,古巴比伦,古埃及都有自己的语言,可只有中国汉字,一直流传至今。
早在约10000年前,古人就已经在岩石上刻划了许多类似的图案,在中国十五个、相距900公里以上的地方竟有同样的文字!
许多中国考古学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平湖旁挖出了,历史上第一只古代,用鹤骨做的笛子!上面还刻着许多甲骨文,这是历史考古的重大发现。在上个世纪,考古学家在杭州余杭挖出了一个有十一个甲骨文的陶盘,这是我们对甲骨文大大的认知。
以前我并不觉得汉字很有趣,美妙,可看完这纪录片以后,我深受启发,我感受到汉字不仅仅是那么几个字那么简单,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祖国的瑰宝!汉字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个个字方方正正,端端正正,我不禁感叹道:“中国汉字真是博大精深啊!”现在,汉字是世界目前为止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我要好好下决心学好汉字,因为汉字就是就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化!
【篇二:汉字五千年观后感】
金奕帆
我通过了一个VCR了解了许多关于汉字的知识,传说字是由仓颉造出来的,他无意中发现鸟的足迹线条十分优美、均匀,于是便创造出形象有趣、令人一看就难以忘怀的汉字。其实汉字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现在这样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演变而来的,最开始的是甲骨文,其次就是金文、小篆和隶书,然后才到现代的楷书、草书和行书。
我十分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因为汉字就是我们中华儿女的根,是全世界字体结构最复杂的字,我觉得学好汉字,不要用错地方就是对汉字的一种尊敬,现在中国的汉字已经是全世界使用率最高的文字,像《生僻字》里的歌词一样,“现在全世界各地到处有中国字,黄皮肤的人骄傲的把头抬起。”听见这歌词,我就下定决心要学好汉字,传承中国的优良传统。
【篇三:汉字五千年观后感】
邓奕佳
一个个带有汉字的场景在屏幕上闪过,一个个印上汉字的生活用品出现在我的眼睛里。是的,中国的汉字无处不在。为了更好的了解汉字,我观看了一部有趣的汉字纪录片。
“哇!”这是一个拍摄国外汉字所在处的镜头,字体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看见的场面,相信每个中国人都很兴奋吧!纪录片播完了,但还是让我意犹未尽。
汉字就是中国的国宝,它实实在在的记录着人们的生活,人会忘,汉字不会。我想起在澳大利亚时,每个城市都有中国字,令国人骄傲。仰望街道上的汉字,我不禁不禁觉得汉字很美妙。通过纪录片,我了解了各个不同的年龄的国人对汉字的理解,理由很丰富,令我记忆犹新。
汉字真奇妙!下次有机会,我要继续研究汉字!
【篇四:汉字五千年观后感】
沈泓廷
我们平时写字、说话,用的都是汉字,但却对汉字的起源和文化历史所知甚少。今天我看了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的第一集。
这部纪录片通过汉字与世界上其它文字的命运对比,体现出汉字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地位。为什么欧洲人破解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都是无数专家耗费了数百年的光阴才真相大白,而中国人破解甲骨文只有一两个人,仅仅在几天的时间内就初见成效,这说明了我们的汉字文化一直传下来没有断掉。
这部片子,它表面上是讲“汉字”,但其实它是在告诉我们让中国人自豪的历史。世界上有那么多种文字,但很多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消失,只有汉字不仅没有消失,还不停地发展,直到现在还被世界广泛使用。作为汉字的主人我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
通过观看这部片子,我知道了仓颉字、竹简书、禹夏彩陶、殷墟甲骨,这些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的古老符号,为中华人民保存了火种,使历史得以记载,学术得以传承。我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这部纪录片值得我们观看和学习。
【篇五:汉字五千年观后感】
潘睿宸
传说,某日,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和好友佛印和尚外出乘舟游玩。忽然,苏东坡指了指河岸上的一条正在啃骨头的狗,向着佛印微微一笑。佛印会意,点了点头,然后把他随身带的一把题着苏东坡诗的扇子扔进了河里。顿时,两人哈哈大笑。
你知道吗?这两人的动作已经构成了一副谐音对联:“狗啃和尚(河上)骨,水流东坡尸(诗)”。哈,两人文采飞扬,情意相通,多么的有趣啊!
通过这个小片段,我更加深刻的领会到了博大精深的汉字之独特魅力——谐音!很多对联和歇后语,咋一看毫不沾边,却因为谐音,就构成了寓意深刻充满情趣的联子。谐音作为汉字经典中的经典,已经完美的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没有谐音,许多历史上的名联都将不复存在,如果没有谐音,就没有多姿多彩的汉字世界。
最后,让我也出个谐音联来考考大家吧:“上联:长长长长长长长,下联:行行行行行行行。”读者朋友,你能正确的读出这个对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