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2021-09-06 20:36:35
电影掬水月在手观后感800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实则是一段艰难坎坷却清淡平常的旅途。行时波澜壮阔,半路回首,却又觉普通寡淡。诗,则是用寥寥数语将人生体悟浓缩并集中体现的情感化语言。经历磨难后,人们将人生化为诗,成为人生的印证。无论是作者,抑或是经历着相似处境的人,读到诗,便与诗产生共振,进而产生对人生的影响。故天以百凶成一词人,词人以诗感千万人生。

诗,因其意境化,因其精短,可淡化过于强烈的情感,令人波澜不惊,进而提升人生高度。万千人生,漂泊世间,不过几种故事,千篇一律地反复上演;寥寥诗句,点破人生,仅为雪泥留爪,一语通灵升华境界。杜甫作“落花时节又逢君”,轻描淡写世事无常,以至于心胸豁达;叶嘉莹歌“海天明月净尘埃”,一笔带过丧夫之悲,进而再启人生。“起舞落日争光辉”,李白将为官之喜意象化;“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融震惊之感于自然大景中。诗歌便是如此将一时之过分喜怒哀乐化为永恒的境界。以诗叙人生,可将人生中之起伏化为一种意境化的体验,再由此意境转而为一种众生常态。正是其能淡化波澜,使人拥有乐观平静的处事态度;正是其能助人反观人生,使人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高度。

既然如此,为何无数人纵接触过诗歌也无法顿悟而终生嗟叹堕落?这是因为,欲让诗走进人生,必先切身经受人生种种起伏。若无体会过人生中沉重的“愁滋味”而“为赋新词强说愁”,表达或体会到的意味是过分浓厚的。这种过于残酷、夸张的情感与人生本质完全相反,何以称之为真正的诗?诗是作者情感、读者经历与世事道理的融合。唯有三者同时拥有而程度相当,才能从情感与人生的共鸣中悟得更深层的“理”。

人生,赋诗以内含。诗,予人生以高度与深度。诗予人的价值,全基于行过的路的长短。故诗本身无法直接启愚氓以智慧,迪幼童以真理。禅宗有“三境界”之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第一境界与第三境界看见似皆认同同一真理,但人生深度之异则是天壤之别。然而如今无数青年凭智者诗句而放弃苦难,凭人生真理回避人生,欲绕开艰险困苦直达开悟之巅,谬也。第三境界与第一境界之间,隔着艰难探索的第二境界。终日浸泡于诗歌中而用泛滥的诗句安慰无主之衷,用看不懂的诗句聊以自慰,这种新趋势令人担忧。

中华民族,向来是爱诗的民族。正是我们对诗的热忱,让我们热爱人生,让我们心灵不死,让我们越过一座座看似不可逾越之巅。我们爱人生,爱其丰富多彩,也应爱其艰难苦恨。直面苦难者常在,则诗不消亡于中华大地,则人生高度不失,淡然乐观态度永存,中国前进脚步不歇。愿诗歌永伴人生。

《电影掬水月在手观后感8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