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之前,上海只是长江冲击出的一片河滩。黄浦江作为长江流域的最后一段,它养育了魔都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
最近有部新上映的电影——《八佰》,这部电影不是架空毫无依据的,那“八百壮士”誓死守卫的四行仓库遗址如今在黄河支流苏州河边屹立着。四行仓库的外貌与周围的高楼啊,大厦啊简直截然不同,似乎显得格格不入,但它的存在,却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不能忘记当时中国被日寇侵占的耻辱。
一九三七年10月26日谢晋元接到师长孙元良的军令,孙元良在军令中要求谢晋元掩护师主力转进后,进入四行仓库防守并等待命令。26日下午,孙元良又从师部打来电话,表示谢晋元务必在四行仓库死守到11月3日。于是由谢晋元率领的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加强营于1937年10月26日正式打响四行仓库保卫战。
四行仓库是当时闸北一带最高最大的建筑,建造得十分坚固。仓库内弹药充足,也贮存了大量粮食,这对于五二四团的防守是十分有利的。不仅如此,四行仓库背靠着苏州河,对岸是租界。这使得日寇不能够轻易使用重型武器,一旦使用重型武器误伤租界内的居民,就等同于宣战了。这样一来,防守到11月3日也未尝不可。
防守四行仓库的五二四团是上海最后的希望,五二四团防守的四行仓库,是最后一块属于上海的土地。在这之前,上海的军队已经全部撤退,留给上海本土人民的,则是无尽的绝望——他们被无情地抛弃了,上海这片土地已然是“弃子”一枚。他们只有向租界去,到英国人美国人的地盘上去。租界那边,灯火通明,听个小曲儿,喝杯咖啡,站在苏州河边看看热闹,安逸得很。此时的上海人民,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四行仓库的保卫战,对于他们来说权当看热闹。
历史上四行仓库,实际上只坚守了四日,就受允向租界撤退了。那为什么一开始说要坚守七日?这场保卫战,从始至终都是向西方列强所演的一场戏。11月3日则是国际联盟商讨中日战局的日子。只要坚守到这一天,就可以向西方列强证明中国人还没有放弃自己的国家,仍在战斗。中国有价值,值得受到西方国家帮助。可以说,这四行仓库内与日军殊死搏斗的战士们,都是“弃子”,原本只要守过11月3日,他们是死是活都无所谓了。他们,可都是活生生的人啊!
四行仓库内的壮士们,坚守这属于上海的最后一片土地,四行仓库外苏州河对岸,有一位年仅十四岁的姑娘,名叫杨惠敏,跳入苏州河,游到苏州河对岸的四行仓库,送来一面国旗,以震军威。这一个看似简单的事情,在当时,却不简单,不平凡。据著名中医陈存仁在《抗战时代生活史》写道:“突然一名女童子军杨惠敏,很勇敢地用油布包了一面大国旗,在枪林弹雨之下,跳入苏州河,泅水到达对岸。把她带的一面国旗送入国军手中。”这使我顿时潸然泪下。14岁啊,花一般的年纪,却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国人的家园被侵占,她却不像别人袖手旁观,14岁啊,担负起了责任与使命,比大人们早一步醒悟,比同龄人早一步成长。真的太了不起了。我与她年龄相仿,却不曾有她这般责任感,一点小事都需要别人提醒,哎!后来,“杨惠敏送国旗”感悟了苏州河对岸的人们,他们意识到了,对岸是大家曾经的家园啊!于是后来,日寇每向四行仓库发动攻击,苏州河对岸的人们都报以忧心忡忡。
电影里最感人的一幕,是壮士们升国旗,明知道会被日寇袭击,却仍然一个都不缺席,宁愿用尸体,筑成一道守护国旗的城墙。与此同时,日寇为此感到不快,甚至愤怒,壮士们升了国旗,对于他们来说,是赤裸裸的挑衅,使用了重型武器,于是误伤了租界内的居民,才有了后来受允撤退进入租界……撤退四行仓库,对于日寇来说是一个一举突破防线的好机会,于是壮士们自发奋勇组成敢死队,保护其他壮士们撤退。这舍己为人的精神,已经达到极致了。黄浦江支流,苏州河畔,是中华儿女伸出的双手,他们呼唤着壮士们,一定要活下去!
黄埔江支流,苏河畔四行仓库,出了许多抗日英雄,出了许多感人事迹,“八百壮士”仅有四百而已。他们是四行仓库保卫战胜利的见证人,他们也是淞沪会战结束的见证人。曾经有这样一群人,守护着上海,我们应该感到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