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迷踪观后感

2021-09-15 03:15:37
网络迷踪观后感1000字

“玛格,你今晚几点回家?”“有生物学习小组,要通宵”。影片《网络迷踪》的开头,爸爸大卫和女儿玛格在FaceTime中自如地交流着,与此同时,大卫把电子版食谱发送给他的弟弟Peter,和女儿及弟弟结束通话后,大卫点开几年前的视频日志,回忆起亡妻在世时一家三口的点点滴滴。互联网重建了世界与时代,它提供给人类无限的空间去储存记忆,以至于在未来的任何一个时间点,我们都能回到过去。它也为人的生命开启倍速,一切的询问、查找、信息的获得与传递,都花不了几分钟。

随打随接的FaceTime视频通话,多人在线的聊天页面,面对面线上会议室,互联网带给人类无可比拟的智能化和便捷化,而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的普遍出现,使人开始“分身化”。社交软件给人提供吐露心声的树洞,因而人逐渐习惯于在网络上传递声音、宣泄情感、表达思想、寻求支持,在愈演愈烈的趋势下,世界也随之分割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妈妈去世后的玛格将自己深深埋入了各类社交平台当中,选择将更多的“真话”说给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听,一次次欺骗爸爸大卫。玛格的朋友越变越少,她的性格也从阳光转为阴郁,她开始习惯伪装。现实生活中沟通与交流的缺乏使玛格的内心翻向了阴暗面,在虚拟的互联网中寻求寄托看似与外界更为亲密,但这种新型的交往关系背后实则暗藏无数难以想象的危机。

玛格失踪后,大卫破解了她的社交网站密码,了解了世界上存在的另一个“玛格”。恰如美国社会学家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一书中所言:“人们发短信、发邮件、上社交网站、玩电子游戏,从形式上看人际沟通似乎更轻松、更密切,但实际上却使人更焦虑、更孤单。因为我们不知不觉中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沟通的便利性也在降低着互动的价值。”玛格在虚拟和现实中的角色截然不同,起初使她的爸爸大卫都难以置信,经过一系列的查询,大卫掌握了玛格所接触的人的信息,在不断的比对与联系中,理清了事件的全部经过并成功找回了失踪的玛格。大卫是一个没有特殊身份的人,他仅靠私人的查询获得了玛格身边人的个人信息,由此可见通过网络渠道获取他人个人信息易得性,人类需要清醒地意识到一点,未被实名制的网络社会并不意味着绝对安全与自由,加密与保护也并非无懈可击,我们每个人都一定程度上暴露在他人面前,随时有可能被偷盗隐私。

尤瓦尔•赫拉利在他那本风靡全球的《未来简史》中向人们宣称信息时代已然来临,身处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是我们必须承认且无可转变的当下,因网络的存在确实加速了人类发展的进程,本无过错。关键在于,我们在网络时代这一既定事实中,如何对待这个将追随我们一生、影响我们一生的过程。正确对待的前提是正确认识它,我们应当看到网络时代的多元与便捷,更要看到完全沉浸其中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中写道:“时代的发展似乎总没有相应地提高人们的智商,反而使得他们的智商在逐渐衰退。而智商的衰退,首先始于狭隘的视野。”为避免在互联网时代的洪流中迷失,并帮助人类在其中正确安置自我,人需要多一双眼睛,在虚拟中不忘现实,若始终被虚拟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我们终有一天也会和玛格一样“失踪”,因此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玛格能幸运活下来还得益于周一的一场暴风雨,愿所有苦于“屏幕使用时间”的人类能淋到现实世界的暴风雨,继而客观看待互联网的喜与悲,并将自己放置于正确的位置之中。

《网络迷踪观后感10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