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山海情观后感
王杭之
春节假期刷完了23集电视剧《山海情》,这是一部扶贫题材的主旋律作品,制作团队是正午阳光,豆瓣评分9。4,是最近几年评分最高的电视剧。
看剧名我一开始以为演的是青海的事,看了之后发现是演的宁夏。我就开始纳闷,为啥叫山海情?我媳妇说,因为宁夏有山,福建有海啊。
哦哦,跟闽宁镇一个意思嘛,闽是福建的简称,宁是宁夏的简称。
我媳妇问我:你知道剧中的“李大有”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吗?
我说不知道,她说:就是这个人的特点,大多数人身上都有。
仔细一想还真是。在这部剧里,女演员我最喜欢水花,男演员我最喜欢李大有。
大有叔的言行举止活脱脱就是我从小遇到的大多数农民的真实写照,能说会道,易冲动,短视,喜欢争蝇头小利,见到好处抢破头,遇到困难就跑,虚荣爱显摆又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在大是大非上有定力,不做脏心烂肺的事。
在社会名流眼里,李大有这种人是“刁民”,受教育程度低,难以教化。
社会名流大多是那种有文化,彬彬有礼,私德高尚,目光长远,傲骨铮铮,俯视众生,给老幼病残让座、拾金不昧的“善举”一样都没少做,但是控制上游,垄断资本,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让手下人996、无情割韭菜中饱私囊的大恶也一样没落下。
殊不知,李大有这样千千万的普通人,才是推动社会进程的中坚力量。只要有剧中白校长、张书记、马得福这样有先进思想和生产力水平的若干人坚决站在李大有们的立场上想问题、解决问题,把李大有们引导到正确的路上,西海固这样扶贫奇迹才能出现,而且也只能在中国出现。
李大有身上很多不讨喜的特质,真要是一五一十地落到纸面上列出来,你会发现,都是些鸡毛蒜皮不值一提的小毛病,是人的本性。偶尔的扯后腿,他有,但是损害大多数人利益的破坏性,即便他有那个想法,也没那个能力。顶多就是把自己家的大棚烧了撒撒气。
剧中的老太爷,他们反抗上面反抗别人的手段是什么?服毒。在上个世纪,我老家村子里也出现过不少因为邻里纠纷、亲戚矛盾寻短见的人。他们虽然固执,但不是恶人。
得李大有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常凯申不懂,教员懂。
该如何看待底层人民,是值得每一个社会中上层人,或者刚刚从底层跃迁上来一点的年轻人认真反思的问题,想明白这个道理,大到如何有效的管理社会,小到如何处理各个年龄段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大有启发。
再说说水花这个人物形象。她几乎是我们上一代女性的真实写照,她们坚韧又坚强,勤劳持家,任劳任怨,温良贤淑。代表了农村大部分女性,尤其是还有点文化的女性。
我们这一代很少有这样的女性了,资本为了捞取跟多的钱,每天给大家灌输的价值观就是女人只负责貌美如花,因为貌美如花需要花钱到他们的平台买衣服化妆品。
男女平等的基础是男女平权,是男女经济能力的平衡。可现在的网络舆论都是男的跪搓衣板、工资上交、要记得每个月的节日、不能跟女人讲道理、女人情绪化天经地义……胆敢有哪个男的say no,小心受到女拳沉重一击。
剧中演到水花的时候,好几个特写镜头都在水花的手上,我见过很多的农村女性,都是像水花一样拘谨。怎样体现一个人在公众场合发言时的拘谨?我觉得看她的手很不自然地扯衣角、不知道往哪放,最能体现。你别看很多女性平时像王熙凤一样大嗓门,但是面对“上面”来的人,面对镜头的时候,那种不自信就体现出来了。
水花每次和得福说话,都会刻意的保持距离,而和得宝他们说话,就轻松自然的多。
当水花用地板车拉着全家搬进闽宁村的时候,我泪目了,只能用“女英雄”、“史诗”这样的宏大的字眼去形容那个画面的震撼。我媳妇说,她最喜欢水花唱的那段花儿:走咧、走咧,走远了,越走越远咧。
比起现代网络上女拳师给女权设立的种种限制,水花才是真正的女权。她不是其他影视剧里那种只有谈恋爱是正事的大女主,也不是其他影视剧里任劳任怨任打任骂逆来顺受、只在庭院中给丈夫生儿子的“贤惠听话”女性形象。她是伟大的女人,伟大的女儿,伟大的媳妇,伟大的母亲。
看完这部剧,我跟我媳妇说话时不时就要来一句“好着捏”“好得哼”。方言是这部剧的灵魂。
正午阳光的水准,扛得下所有冷僻粗粝的选题。就像西海固扶贫奇迹,只要根须扎得进三尺厚, 飞沙黄土也拔得出万千生机。
篇二:山海情观后感
措熙
认真看完高分的山海情,我也来交一下作业--观后感。
讲的是在大环境国家东西部合作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两代人由山沟涌源村吊庄移民到戈壁滩闽宁镇,在新地方繁衍生息的故事。这是为纪念建党成立100周年的纪录片。故事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却穿插了很多感人的画面和镜头,感同身受,和剧情里的人物同哭同笑。当时看到一条弹幕说这个剧没有一根主线,我想的也是,可是后来想了想,剧中的马得福不就是主线吗?整体这个吊庄移民群众的生活境况不就是主线之一吗?所有这些看起来有些分散的剧情,其实糅合在一起,表达的同一个中心:人民日子越来越好。只是所有的部分都从侧面反应出来,而非单纯的指一件事,一个画面。
里面有两个分剧情记忆犹新,一个是水花和得福的故事,两个年轻人,相爱而爱不得,却各自美丽坚强的生活,各有一片天地。另一个是白校长对教育的重视,说若没接受好的教育,以后嫁什么人,过什么日子,自己是做不了主的。对比现实生活,可不是嘛!
故事不长不短,从九几年一直到一六年,可能电视里最后每个人的结局都相对完美,可能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没有那么大的折腾劲,没有那么多唾手可得的机遇,可能会安于现状,浑浑噩噩。但其实这部剧给我们敲响了一次钟,告知我们先辈们留下多少汗水和眼泪才打造出我们现今稍微富足些的生活,告知我们要感恩,要懂得珍惜这他们没见过的,求之不得的盛世。我们不光是为自己活,更多的是带着这种使命为他人活,在这过程中,更好的实现自我的价值。
在这里我没有重点讲剧里的故事情节,也没重点突出“山”和“海”之间的纽带关系。
只是想抒发一点自己的感想。
篇三:山海情观后感
Miss Hou
某日刷微信朋友圈,看到中国教师报韩世文主编分享的一篇关于《山海情》的公众号文章,但那是忙于期末,无暇细看,只是一闪而过。
后来期末考试结束的当天,我发了一个“心,空落落”的朋友圈,于是知行读写团队张娟老师便和我私聊,分享最近的好剧《山海情》。于是在寒假将至未至的时候,我便开始了23集的《山海情》之旅。
《山海情》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异地搬迁,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观看这部剧,有着和看《平凡的世界 ……此处隐藏2392个字……幼的闺女,跋涉四百多公里,几天几夜,来到移民新村,其实新家也只有一片黄土地,她却很乐观地说:“好得很,好得很!”她以中国妇女特有的勤劳、贤惠、善良和本份,不断寻找新的出路,她积极地参加扶贫工作队组织学习种蘑菇种植培训班,一面安抚和开导经常因为身体残疾抱怨生活对他不公平的丈夫,一面下定决心贷款把自己家的菇棚建起来。
剧中的白崇礼校长,温文尔雅,执着坚定,为了村里孩子们的光明未来,不仅在三尺讲台尽职尽责,而且还上乡县政府呼吁改善农村学校设施 ,勇敢地与所有家长抗争,阻止适龄孩子辍学出去打工,全村只有他一个人坚信读书有用,只有他明白,唯有读书才能真正改变命运。他用尽全力让村里每一个孩子有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样的校长,会有多少孩子被迫困在黄土地上,一辈子把贫困怪罪给黄土地。
还有从福建来传授蘑菇种植技术的凌一农教授。他看似木讷清高,却有满腔的热血和赤诚善良的心。他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村里的蘑菇产业。他看到学着种蘑菇的人因为待在臭气熏天的蘑菇棚里,对着肥料干呕不止,不愿意继续种蘑菇,凌教授没有报怨他们,而是耐心地鼓励引导他们,手把手教他们。他积极地带着村民们跑市场,在销售蘑菇中曾受到一个客商的人身攻击,肋骨被打到断裂,但凌教授心里想的还是怎么帮村民们把蘑菇卖出去。
《山海情》不仅仅是一部脱贫攻坚的故事,而是一个人一群人的真实经历,更是新时代写给我们每一个人波澜壮阔的史诗。他们以坚定的信念,用满腔热血和赤诚善良的心,用最坚实的行动,谱写着扶贫致富进行曲,从他们的身上你会发现生活远远比人们想象的美好,你会体味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海建房地产正需要一批像陈水花、白校长和凌教授这样平凡而伟大的践行者,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
篇六:山海情观后感
kangkang
被安利了《山海情》之后,便用了两三天看完了整部剧,它也很良心,只有23集。本来还想开倍速,但耐不住自己走神便要回头看,便也不再着急,慢慢品味。
这是一部扶贫剧,剧中的人都是土里土气的农民,刚开始看到演员,自己还在嘀咕白瞎了演员的美貌,但这土里土气却引起了我看剧的兴趣。从一开始的吊庄移民,到后来的整村搬迁,村民矛盾冲突不断,却总是能够找到解决矛盾的切入点。记得刚开始张主任去涌泉村寻回那些逃回来的吊庄移民,老支书一句带头,其他抓阄,其他人便也没有再有疑义。水花没有逃婚成功,听从了父亲的安排,丈夫为挖水窖而残废,水花也不离不弃,而且勇敢地过着生活。
年少时,总觉得生活要轰轰烈烈,平平淡淡一直不能理解,随着岁月的增长,真的慢慢理解了平平淡淡才是真。吊庄的生活依然艰苦,电无法通,一场沙尘暴吓跑了三四户移民,茫茫的戈壁滩让人看不到希望,但是这些普通的农民依然深耕垫土,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田地。
福建的对口扶贫为贫困的海吉带来了希望。凌教授为大家带来了“菌草养菇”,当他看到了一个农村妇女当街向他们讨一把青菜时,内心受到了极大震撼,他尽心尽力帮助这方百姓富起来,有青菜吃。大家不相信他的双孢菇时,他也不怨,一心一意帮助德宝这第一个“吃螃蟹者”,当大家看到了收益,大量投入,而市场又无法消化这么多双孢菇时,作为一个技术工作者,他跑全国各地去推销,甚至倒贴。这份心意,这份情感,让很多人不容易理解。吴月娟主任说自己永远也无法忘记初次到海吉的情景,这地方怎么可以这么穷。凌教授知道这里缺水,连洗头都节约次数,当他完成了海吉的扶贫项目之后,即将离开,百姓也感恩于他的付出,全部来送行。
德福不肯放弃闽宁镇的工作,这片土地他倾注了太多的情感,德宝说“我现在才理解原来你要做一件事有这么难”,他骂了一句“刁民”,引来了父亲的一顿臭骂。涌泉村李姓人是他们马姓人的恩人,年近古稀的李老太爷不肯断根,中国自古安土重迁。得花的几句话“孩子们需要步行几公里上学,”触动了好些人,德福说“人有两头根”,一头系着先人,一头系着后人,先人们没有走出大山,后人们却有走出大山的机会,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异地搬迁,让大山恢复生态,让大山披上绿色,让黄河水滋润更多的土地。
篇七:山海情观后感
流岩
近日新抚区委组织下派干部观看《山海情》电视剧。因没有几部能让自己心动的剧,所以已有很久没看电视剧了。当我看到《山海情》这部剧,不论是是剧中的情结还是剧中人物刻画,已经紧紧的栓住了我的心,我被剧中的真情一步一步引向深入,以至误入剧中,其中有许多感人事迹,深深触动了我,在内心深处倍受鼓舞和教育。或许因为我是下派基层干部,感触更深一些吧。
《山海情》主要讲述的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党和国家为了让宁夏西海固地区老百姓摆脱贫穷落过上好日子,实施“吊庄移民”政策,动员他们从贫困的西海固地区搬出来,迁到交通便利,有利于庄稼灌溉,有利于农业发展,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发展生产再建家园的故事,这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从1996年开始,中央确定福建作为宁夏的对口帮扶省份,多年来,涌现出一批批援宁扶贫干部,为推动宁夏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剧中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创业面临的风沙等恶劣环境,20多年在扶贫工作战线上,默默坚守和奉献,他们经受住了环境和时间的考验,故事感人至深。剧中的水花,用板车拉着残疾丈夫和年幼的孩子,用七天七夜,走了400多公里来到迁移新村,不向命运低头,演绎了贫困地区的百姓对新生活的渴望,还有剧中的白校长,在群众温饱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也要对教育有“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守,有些场景令人震撼,催人泪下……
剧中的马得福是扶贫工作典型代表,他积极向上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认可。他从下派干部到代支书,虽然是刚刚走出学校的年轻人,但他心系百姓,是百姓心中的主心骨,他踏实基层工作,一心扑在工作上,带领群众白手起家,不怕苦不怕累,一心为老百姓办实事。他从动员群众迁移工作开始,到联系当地供电单位,解决迁移新村供电问题,稳定了迁移民心。再到帮助群众解决无水灌溉农田浇问题。为了带领群众摆脱掉贫穷落后,勇于担当奉献,在山区百姓不认可的情况下,为了让大家能看到致富光景,带头冒险尝试养殖双头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引领大家摆脱贫困。他对老区百姓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是我动员带出来的,我会对你们负责的。他的一系列决定让我们看到一名下派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他事事已群众利益为重,无私奉献,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长期艰苦的扶贫道路上,涌现出许许多多马得福似的好干部,为贫困地区的群众摆脱掉贫穷落后状态,在默默奉献和坚守着,它们是我党在扶贫工作中的真实写照,剧中的故事感染着我,激励着我,我作为下派社区的党员干部,决心要像剧中人那样,立足岗位,勇于担当,不断加强和提高社区党建工作,在第一书记的岗位上尽到第一书记的责任,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街道和社区党委,依靠社区党员和群众,努力工作,积极传播正能量,加强党建引领作用,促进社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派驻单位优势,积极为社区排忧解难,多为社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和百姓的期望,不愧对社区第一书记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