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头,我随着主人公来到女排的训练场。一进来看到的就是球。虽然门和球场有一段距离,但因为她们打得很用力,好几个都砸到了门口。毫无章法的击球,让人心生害怕。沿着旁边墙壁,看到一排女孩对着墙壁练球,后一半的球场在练接球。教练介绍着一个个队员,最后我看到了郎平,一个在练举哑铃无法和队友一起练球的女孩。
突然,“我不练了!”一个女孩发泄般叫声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说着她向门口走去。教练吼道:“今天你不练,明早我练你!”女孩停住了脚步。对话穿插了一个队员拔掉流血的手掌中扎进的木屑的镜头,似乎也象征女孩内心的斗争。当木屑拔出时,女孩再次回到球场:“来啊!”这便是电影开头让我深有感触的开始。
接着我看到了她们与男排比赛,体会到主教练的良苦用心,以及对队员的关心。因为相信,所以对她们严格;因为爱,所以为她们着想。当她们开始与日本的比赛,让我感动的是主教练对她们的鼓励,那是很现实的鼓励: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必须赢。
后面的比赛中,受伤的队员硬撑着为彼此争取休息时间,让我想起上学期篮球赛时我们班主力两只脚都崴了还坚持在场上的事。当时被极力阻拦上场,但在场边看时还是激动地好几次站起。当时也被对面5班班任称为“xx精神”。
赛后海曼那句“或许你不能跳得比我高,但你们的球打得比我好”高度概括了女排的团结精神,以及教练的“别哭,都跟上”在后面也有呼应,一句话不仅是对队员的提醒鼓励,也是后来唤起大家回忆的一句。
电影的上半部分让观众重温上一代人的艰苦奋斗,而下半部分则是让人深思历经世事变化后是否应坚持梦想。
郎平的改革教育中,有一点让我十分认同——不仅是培养队员的排球技术,还培养队员其他方面的发展。当今社会,人有更多选择发展的机会,也正因如此队员们不再认为排球非赢不可,非打不可。或许仍有朱婷这种除了打排球没有更好选择却仍无法下定决心的人。但郎平告诉她,打球是为了自己,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明明走在当前最好的道路上,却仍会犹豫。如果不拼,又怎能知道自己会走得多远呢?
最后中国女排超乎所有人意料,打败了世界第一。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不管是谁。郎平成为教练后说的两次“这是你们的比赛,打出你们的排球”:一次是对美国女排,当时美国女排也出人意料的打败了中国女排;而2016年那次是对中国女排,中国女排也出人意料打败实力远超她们的对手。这句话并不仅是赞扬中国女排的无限潜力,我认为潜力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有机会战胜所谓的不可能。看到美国女排战胜中国女排后郎平的难过,我想她不仅是因为中国输了,还可能因为她没能看到中国女排身上那不断激发自己潜力的样子。
以上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