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段世界被法西斯主义的阴影所笼罩的时间里,在那段众企业家在讨好军队或东藏西窜的时间里,“辛德勒”,这样一个小小的搪瓷厂老板,却与当时“贪污腐败”的时代“潮流”相违背,本着“拯救一个人的生命也就是在拯救全世界”的原则,亲手从各集中营中拯救了1200余名被当时的德国元首“希特勒”命令将进行屠杀处理的犹太人,使他们能够进入自己的工厂工作,成为了犹太人这一民族的圣人。
谁也无法否认,《辛德勒的名单》中的辛德勒与《我不是药神》中的程勇在其经历方面有着些许相似之处:起初,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一个为了少付给工人工资,一个为了能从中谋取利润),但随后却都在不经意间使他人免于死亡。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事件的进展,他们逐渐认识到了自己所做之事对他人的重要性,在最后,他们无一例外都选择了放弃自己的利益而去拯救他人:一个一边拿着自己所剩不多的财富,一边说着:“如果我的生活不那么奢侈,我可以再多救些人,如果我再多赚点钱……我太荒唐挥霍了……”随后,被囚车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而另一个则在被自己所拯救的病人们的注视下,在警车里,缓缓地被送进监狱。——英雄们的结局总是不尽如人意,而被人们所致以的敬意却往往是相同的:他们都曾为自己而奋斗,结果却总是为了他人而战斗;纵然他们知道自己无法拯救所有人,但还是在竭尽自己的全力,能拯救一人是一人。
在将要上车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时,辛德勒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默默无闻,他指着自己所仅剩的财富说道:“这辆车……我为何要将它留下,那至少可以换十条人命……再多救十个人……这个别针,两个人……如果他们愿意,还可以再救两个人……只要再多一个人……一个人……”在自己性命将危之时,辛德勒却依旧在责怪自己,没有将自己的财富全部用之于拯救犹太人,而是四处挥霍(尽管,这根本就算不上什么挥霍)。
整部影片中,除了结尾处犹太人建立自己新的家园外,只有两处是有色的:一处是大屠杀中奔跑逃命的犹太人小女孩的衣服,另一处仍然是这位犹太人小女孩,但场景却不同——她的尸体被扔在了尸堆当中,并正因希特勒为掩盖其战争罪行而“焚烧犹太人尸体”的命令而被送往火化坑。这或许正是为了突出影片中的另一个主题——“战争中的儿童”:本应在母亲的怀抱中快乐成长的儿童们,却因为战火而与自己的家人分散,甚至连活下去都已成为一种奢侈,又谈何成长?——没有今日,何谈未来。
电影的最后,当年被辛德勒所拯救的犹太人们亦或其子女,都来到了辛德勒的墓碑前,将代表着自己敬意的石头放置其上,直至墓碑已完全被石头所掩盖,再无空隙。——黑暗中的犹太人有辛德勒以及慈善之士来拯救,但是,处于战争所带来的黑暗中的人类,又能由谁来拯救呢?——恐怕只有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