赎罪观后感

2021-08-11 23:08:00
赎罪观后感1500字

13岁的布里奥妮生长在英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贵族庄园里。良好的教育、敏感的观察力和无可遏止的想象力,让她拥有“小作家”这个身份带来的自我满足。她一方面饶有兴味地虚构自己的小说人物并编排成话剧,另一方面,时常带着紧绷的情绪,用她那双蓝色忧郁的眼睛去解读庄园里的人和事。管家的儿子罗比和小奥妮的姐姐塞西莉娅一同毕业于剑桥大学,他有着健康执著坚毅的外表,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奋斗激情,自然成为小奥妮时常关注的对象。小奥妮用落水的方式,完成了一次“爱的考验”,她蜷缩在罗比的怀里说,“我会用一生去铭记”。

罗比一直深爱着姐姐塞西莉娅,在一个夏日的午后,他们神色怪异地在喷水池边交谈,谈到激动处,塞西莉娅跳入水池,然后几乎纤体毕露挑战性的站立在罗比面前。这一幕长镜头,影片借助小奥妮那双躲在楼上窗后,睁大了蓝色惊异的眼睛捕捉到的。蝉鸣异常躁动,音乐中流淌着不安。罗比回到住处,渴望着与姐姐欢聚,阴差阳错地拿了另一封充满情色诱惑版本的信委托妹妹转交。小奥妮在庄园里一路疾走的匆匆脚步就这样匆匆地进入了成人暧昧挑逗的世界,在强烈的探秘与求证欲望驱使下,她看到了罗比与姐姐激情的场景。当天晚上,小奥妮招风的表姐在野外遭遇了强暴。而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目击到嫌疑人影子的小奥妮在接受警察询问时,果断地指认,“是的,我看见是他,亲眼所见”,罗比被送进了监狱,他和姐姐美好的恋情被夭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罗比在蒙冤四年的监狱生活后,参加了保卫国家的战斗,姐姐塞西莉娅一直未嫁。此后,影片呈现出一对恋人在战争中重逢、终于生活在一起的场景。可惜,这仅仅是布里奥妮的主观幻想。实际上,姐姐在家乡郁郁而终,罗比死在敦克尔克大撤退的前夜。布里奥妮放弃了剑桥求学的机会,一直在战地医院从事伤兵救助工作,同时,把自己的经历化入笔端,椎心的忏悔,完成了心灵的救赎。

这部奥斯卡影片改编自普立策文学奖的同名小说,经导演、演员的精湛演绎,获得了广泛认同。

为一段自以为“是”的爱情,为一段自以为“懂”的激情,为一段自以为“完美”的准则,布里奥妮陷入了人性的误区。因爱生恨,用自己的年幼的所谓“完美”的标准去衡量成人的爱情与欲望、忠诚与背叛、傲慢与偏见,小布里奥妮走上了不归路。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时常陷入误区,或是因为愚昧、或是因为执著、或是因为热爱、或是因为嫉妒,这部片子给了我们一些警醒的力量。人最难克服的恰恰是自己,是自己与生俱来的人性痼疾。

特别是当你执著于一念时,或许就是离真相渐行渐远之时,不妨放慢节奏,调整呼吸,广开言路,博采众长。如时间允许,也可以进行冷处理,后观事物嬗变。同时,对判断、决定与决策可能导致的后果,尽可能做出全面、客观地分析与预计。

台湾的星云法师曾经对一个老是抱怨、指责训导师的学生说过一段话:“这世界是一半一半的世界。天一半,地一半;男一半,女一半;善一半,恶一半;清净一半,浊秽一半。”“因为你要求完美,只能接受完美的一半,不能接受残缺的一半,所以毫无圆满可言。”学生问该怎么办?法师说,“学习包容不完美的世界,你就会拥有一个完整的世界了。”何况,所谓的完美与尽善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佛家思想讲究宽容隐忍,与儒家积极改造社会不同。但是,待人待物有包容之心,也是符合矛盾规律的。如果,我们在看待任何人和事物之前,先拥有一个包容、隐忍的心,应该更容易透过现象看清楚本质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泰山不让细壤,故能成其大。

孟子有云:“人皆有恻隐之心”,特别是当别人因我而遭受痛苦与不幸时,更需反躬自省,静坐常思己过。思考有无不完善的逻辑、有无虚假证据、有无主观臆造等,以便及时纠正错误,酿成大错。

而当发现自己错误时,更要有承担错误并承担后果的勇气,要有“羞恶之心”,要有切实的措施与行动,阻遏事态更坏的发展。必要时,舍身而取义,还事实与公正。

人皆有“是非之心”,是为“智”,受信仰、宗教、家庭、阅历、教育等等原因,我们容易形成固有的思维习惯、爱憎态度和价值标准,这其中,通过后天的学习就尤为重要,只有不断地增强学习能力,加强学习,从广度和深度方面充实自己,才能更有利于对人和事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赎罪》影片,让我们明白,人性性格的缺陷、本性的枷锁都将有可能让我们陷入误区,如果小奥妮的不成熟的爱情、懵懂的暗恋是“原罪”,我不知道她能否通过写小说完成真正心灵的救赎?眼看着这么一个天资聪颖的女孩,到两鬓班白还生活在忏悔与愧疚、自责中,我们很难说,她就不是受害者?然而,给她造成的一生的罪孽要靠谁来救赎呢?在现实意义中,宽容隐忍、自我警醒、尊重同情、勇于担当和加强学习,都应该是每个人一生裨益的品性。

《赎罪观后感15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