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词典的看法的作文

2021-09-11 07:21:54
修订词典的看法的作文

【篇一:海纳百川,有度为典】

尊敬的编辑部老师们:

您好!

看到近期备受关注的最新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被选为本期校报“争鸣”栏目话题,我也想借这个机会谈谈我的观点。

《现代汉语词典》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工具书,因为它在规范读音、字词使用方法和释义功能方面具有权威性,新潮热词能否被广泛收录、收录哪些词就成了热议话题。

我想,收录新潮热词是值得肯定的。每一种语言都在时代的变迁中发展,当我们对解释事物的用词有更准确、生动、形象的需求时,新词语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汉字是文化发展的见证,词语就是近年来文化发展的反映,如果说原有的词语是过去的社会文化总结,那么如今需要新词语总结新的文化也无可厚非,汉语能够适应每个时代并传承至今,依靠的是它强大的包容性和活力令它不断“学习”新知识,吸收新词语。

收录新词要考虑的也自然是词语的实用性和积极理念。“宅男”“宅女”是对一类人生活状态的描述,而原有的汉字词语也的确不能准确精炼地概括这类“久居家中不出家门、与电子产品为伍、吃饭靠外卖、生活颓废”的人,那么“宅男”“宅女”就有了实用价值,可以被收录。“给力”又是另一类型,它作为积极向上的词语,能够正确弘扬社会价值观,因此也具有收录价值。而方言“嘚瑟”被纳入是再正常不过了,方言也是汉语言文学的构成,且《现代汉语词典》本也有方言词语的收录,像方言“乜”“甭”“咋呼”都已在词典中出现了,作为词典本身内容完善过程,收录方言词“嘚瑟”又有何不可呢?我是十分赞同收录这样几类新潮词语的。

但同样,我也十分能够理解将“剩女”、“神马”、“有木有”等词语剔除。这些词语又能分类,“剩女”是属于含有自贬或贬低他人意味的词语;“神马”和“有木有”则纯属为追求娱乐效果而将原有的词语“什么”、“有没有”替字或口音搞笑化处理,造出了新词。《现代汉语词典》作为规范、权威的模板,当然不能用它们破坏词典的严谨性。新潮热词可以收录,但也是要考虑使用背景和收录意义的,毕竟我们需要的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现代汉语词典》能被称之为“典”也是因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但这只是原因之一,“典”的权威性又使它能严禁地筛选。这两者合一才能称它为典范。

海纳百川,但纳之有度方能为典。

【篇二:划着时代的帆船前进】

在五千年的泱泱长河中,汉语在惊涛骇浪的裹挟中翻涌前行,不断有词语磨砺成珠,亦有词语被抛于岸上。作为新时代汉语的掌舵人,《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放过一颗珍珠,也没有留下一粒泥沙。

语言犹如时代的镜子,上反映了国家的精神风貌,下映照了百姓的嬉笑怒骂,人世百态均汇于其间。而热词作为现代汉语的一部分,毫无疑问反映了近年的社会变迁与当下的社会风貌。调侃“高富帅”背后的不满,自嘲“矮矬穷”背后的辛酸,寥寥数语间,是多少人对价值取向失衡的迷惘与批判;对“给力”的赞许,对“正能量”的追寻,又是多少人对光辉明天的向往。而诸如“蜗居”、“北漂”、“宅男宅女”,则更是近年才出现的“新物种”。这些都是时代在汉语上的映象,收录热词,无可厚非。

然而在开着火箭向前发展的网络时代里,热词层出不穷,有前赴后继地“被拍死在沙滩上”。不是所有热词都能在信息的风暴潮中“存活”,收录热词也难免要有所取舍。那些直击要害的词语,才是扎根深厚的小草,而那些仅仅因为谐音、热门事件或电影等其他原因产生的“热词”,也不过是喧哗潮水上的无根之萍,随着退潮也就远去了。留下来的词语,汲取了时代土壤中的营养,闪耀着独特的光辉,一个词语就是一个时代。正如今天想到“名士”便想到魏晋风流,提到“虽远必诛”便撼于汉武英姿一般,或许多年以后当人们谈及“宅男宅女”,还能微笑感叹,想起当今这个虽然喧嚣但又充满活力与希望的中国。而也就只有这些沧海遗珠,才有资格被掌舵人拾起并收入囊中。

时间流逝犹如大浪淘沙,留得住的词语方是精华。掌舵人一桅而过,挑挑拣拣,拾起了许多,亦会遗留下许多。假如今天的热词百年之后成了明日黄花,晦涩不明,也自然会被再度抛下。所以不必担忧什么汉语纯洁性,也无须质疑什么标准失当,船上的珍珠都是当代且仅是当代的财富,汉语发展也自有其新陈代谢,让一切顺其自然。

划着时代的帆船前进,《现代汉语词典》是一个审慎而优秀的掌舵人,船上装满了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在时代长河中璀璨如灯。

【篇三:词典与时俱进文化迸发活力作文】

最新修订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一改往日严肃的面孔,收录了大量新潮热词,引发争议。其实这一举动并非轻佻,并未使词典失其“稳重”,而是令传统文化迸发了活力。

争议的焦点在于《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性能否被保证。而该词典的严谨性实际上并不会被几个新生热词所挑战。《现代汉语词典》的规范性是经历时间的考验、经过历史的淘洗所形成的,每一次的修订必有其合理性。更何况每一段历史都曾是“当下”,所谓的“传统”亦有其新生的那一刻,对新生事物应采取包容的态度。因此,《现代汉语词典》这一修订并非鲁莽,而是与时俱进。

大众的语言习惯随时代不断变迁,文化是属于大众的。所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是一个群体的精神瑰宝。被大众所接受与承认的,才可被称作文化。相反,如若脱离人民、脱离群众,文化则失去了载体,必无法长久存在。经得住时代考验的,才是真正的文化。只要不脱离中华民族的精神主干,语言、词汇的积极意义仍被保存着,其形式的改变应予以接受。正如鲁迅、胡适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中,便将白话文这一形式搬上台面,用于写作。而在当时,白话文的意义怕是如同当今的“新潮热词”一般,并不够正式与权威。然而白话文因其形式的简单而被普通民众所接受,使文化归属于大众,于是这成为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汉字词语仅是文化的载体,更应被重视的是其背后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每一个词语被承认的前提,是其存在的必要性,只要并非内涵空洞,而是能够体现一代人精神面貌的词语,便有被接受的可能。《现代汉语词典》显然也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从“神马”、“有木有”这类词语并未被收录便可看出端倪。这类词语无聊且累赘,面目浮夸,是为文化糟粕,应被剔除。然而,“给力”等词汇有着积极意义,被收录进词典实际上可以被理解。而“宅男”“宅女”等是当今时代的特色产物,作为一种新概念出现,体现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将来或能成为后人回顾历史的凭据。

林语堂曾说:“没有幽默滋润的国家,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而从一些新潮热词中恰可窥见幽默的时代精神。人们需接受文化的蜕变,才可使之迸发活力。

【篇四:权威的工具书也可以鲜活而接地气】

最新修订版《现代汉语词典》因收录了大量新潮热词而备受关注。有人认为这一修订反映了全方位的社会变迁,展现了汉语的活力;但有些人质疑其收录标准失 ……此处隐藏2425个字……/p>

当我日前在使用这些新潮热词时,当真未曾料想它们会被收录于权威词典;并在其后引发了诸多争鸣与议论。或许,使用是生活日常,争鸣才是有价值之处。

【篇七:弃雅从俗非合宜,孰收孰否也难择】

新版字典修订,收录新潮热词,此举一出,几多赞誉几多批驳,而我以为,修订者与时俱进,吸纳新潮的初心虽看似并无不妥,然而却实为文化的娱乐化、低俗化开启方便之门,也使字典的收录标准变得混乱空泛。

热词虽是当代社会生活、价值观念的折射,却终究是无法形成规整体系,且时效性较短的“碎片思想”。即使有一时的镜鉴之效,也难免会很快随事过境迁而褪去热度,直至乏人问津。如今热词大多是偶像崇拜下的产物,应时应景而生,如奥运会期间随游泳运动员傅园慧风行一时的“洪荒之力”,究其来源含义都无甚出众,但却因其“合乎时宜”,更兼有主角略浮夸的肢体动作而被网友疯传,尽人皆知。但这一时应景之语并不具有可供流传的圣人训诫般的效果,能在千百年后仍因其中蕴含的永恒思想璀璨生辉,其本就是时代洪流向前奔腾时飞溅出的些微碎浪,也该任其飘散在风中。

热词的不断涌现,五花八门折射出的是现代人日益娱乐化、低俗化的贫瘠精神,极大一部分热词都反映着担负较大生存压力,逐渐麻木而疲惫的人们从反面提振精神的心声。之所以“宅男”“宅女”日渐增多,《感觉身体被掏空》的歌声遍彻大街小巷,从“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到颓废的“葛优躺”,无不是现代社会人们借以自娱的自嘲或空泛化的孤注一掷,人们靠娱乐自己甚至贬低自己释放压力,这些热词本质上都带有娱乐化甚至低俗化的趋向,当字典将其收录,权威接纳它们,它们可以堂而皇之地得到书面化的承认与通行许可,那么不但语言的精准性将遭受挑战,更会使传承千年的传统语言体系收到冲击。这样带有玩闹意味的字眼嵌入严肃又正统的句行间,又何异于雅俗共堂,薰莸一器?这不止是对学术与文化严肃性的消磨,更是诱惑人们不断拉低语言标准的毒果,长此以往,高雅将被束之高阁,娱乐与低俗的盛行也将伴随颓靡惰化的风气席卷文明。

字典本有纠错失的镜鉴之效,倘若一时放松标准而收录起无论流传时间、精准性抑或含义丰富度都经不起推敲的流行热词,摇身一变成为一种流行读物,失却其长久流传的特点,必将与修订者的本意背道而驰,毕竟弃雅从俗并非合宜,孰收孰录也难择摘。

【篇八:修订,一针时代的活力剂】

引起热议的最新修订版《现代汉语词典》,作为规范字读音、使用方法、释义等的权威工具书备受关注。它就如同语言汉字学科的门面,是“说文解字”的标准。这次的修订在我看来,是紧跟时代的正确做法。

引起热议的关注点在于收录了大量新潮热词。但这种更改是必要的。中国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迁,三十年里的每一天都可以视作飞跃般的前进。从经济、政治到文化,每一个领域都在更新着。价值观念的全方位变化明显地体现在我们身上。语言是我们国家变化发展的承载体之一,日新月异的发展伴随了大量语言文化的更新,并且需要得到我们的认可。

例如反乌托邦小说《1984》中,政府通过控制新词语的出现,简化语言而达到控制新思想的目的。语言是思维发展的载体,思维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收录新词不仅是现实社会的体现,更是一种社会发展迫切的需求。

其次,修订的意义在于完善,也在于记录并认可。所以一方面来说,其意义单纯在于收录,不断补充着词语的出现,增添着汉语的活力,使其更具包容性和广泛性。另一方面,令人们深觉有趣的,是其潜在的价值:感受变迁,侧面记录历史。牛津词典每几年也会更新词语,“新潮热词”“中式英语”更是连年颇受关注。牛津词典吸收热词或外国词汇,不仅没有失去英文基调,反而丰富了自身,有了更大的关注度。这可以给我们另一番思索:给予汉语更大的包容度,是否更具积极意义,提升更多语言热度和关注?

修订、更改最重要是标准适度。每个时期,每个时代均有流行词,什么词才具有资格?从影响力度和积极的时代意义方面看,更具说服力。“宅男、宅女、给力”都是一些相当典型的词语,颇具探讨空间和时代意义,此次的修订也适度合理。当然,也要区分转瞬即逝的网络用语。就像比起当下热门的“蓝瘦香菇”,被习近平也灵活运用的“点赞”一词明显更具意义。在一时的网络狂欢里,充满正能量有生命力的词才更具力量。

中华文字博大精深,时代变迁之时,更改修订尤为重要与谨慎。此次修订就如同一针活力剂,我们的汉语不单要有历史庄重感,也需要“与民同乐”的时代感。

【篇九:让汉语自由而有序生长】

“宅男”“宅女”“给力”“嘚瑟”……大量的新潮热词在汉语权威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里出现,把它从“庙堂之高”拉到了“江湖之近”,这一接地气之举,不仅引发了语言的视听盛宴,而且激起了社会上一场场争鸣论辩。我认为,这是语言发展的常态,与其质疑,不如借此机会反思汉语更深层次的发展特点,引导它自由而有序生长。

语言是生长的,它不是凝滞不前,封闭阻塞的死物。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与人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百多年以前,鸦片战争叩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西方工业文明的肆意闯荡让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人们开始发现,口吐“之乎者也”莫如学习“声光力电”,嘴含“礼义廉耻”之外更需“自由平等博爱”。他们作为那个风云际会时代的新潮热词,在人们“冰泉冷涩弦凝绝”的思想中造就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蓬勃。没有经济,科技,社会生活价值观念的大变迁,传统语言的土壤是不可能生长出如此话语体系的。这个道理对现代汉语来说同样适用。新潮热词是社会发展的镜子,“宅女”“宅男”是当下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的精炼概括,“给力”“点赞”传递积极向上的心态,东北的地域文化在为标准汉语世界注入了新鲜血液,收录“嘚瑟”一词是其最朴实而灵动的投射。

既然汉语是生长的,那么我认为,汉语自身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是它生长的内生动力与前提。约翰多恩曾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同样,汉语也不是一座孤岛。它不仅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千年的岁月之中,还具有随时而变,随事而动的弹性。这也使它成为了一个绵延千年的传奇。从“蒹葭苍苍,白鹭为霜”的朦胧美感到“与其在神女峰上眺望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浓烈炙热,从“陌上归来,可缓缓归矣”的温柔到“刚刚好,看见你幸福的样子,于是幸福着你的幸福”的怦然心动,文化性格是相连的,情感是相通的,但表达方式却参差多态。如果不是活力与生机,汉语多样的美丽是否单薄了一些呢?

但这种生长不应是无序,无规矩的,它依然要遵循基本的价值规范和华文世界的公序良俗。这种规范是在几千年的生长中形成的定律,这种公序良俗是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人艰不拆”“喜大普奔”是任意拼凑的缩略词,“有木有”以谐音来戏谑,“剩女”把女性以轻浮的语调物化成待售商品,自称为剩女的女性也会陷入一种自我精神面目的含混。日常生活中粗陋的戏谑不能堂而皇之地成为白纸黑字,新潮热词还需经历一次历史和时间的大浪淘沙。

让汉语生长吧,让我们以此时此刻的汉语,连接过去与未来,让它在自由和有序中,获得滚烫的体温和真实的呼吸。

《修订词典的看法的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