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七年级时,我们班级迎来了外校的一位老师来为我们上一节公开课,内容是《爱莲说》。
课前,来自全上海市的老师们络绎不绝地走进了教室。虽然教室很大,我们也只有24位学生,但是短短的15分钟内,60多位老师陆续填满了教室,连课桌之间的走廊都不放过,更有甚者在门外旁听。而为我们上课的老师呢,他双眼紧紧地盯着桌上打开着的语文书,嘴里不停地像是在背什么似的。
我们不知道他在背什么,但我们可以肯定慌张与不安清晰地写在了他的脸上……
终于,打了铃,正式开始上课了。前半程课上得出奇地顺利,可是老师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让整个教室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了:“《爱莲说》的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这时,大家纷纷低头,看着课本,或是冥思苦想,或是不知所措。半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一位同学举手,此时此刻,我的心快要跳出胸口了——难不成我们会搞砸了这节公开课?
焦急的老师只好抽同学起来回答。可是站起来的同学要不是支支吾吾不知所云,要不就是低着头,看着课本,拉着衣角,红着脸,不知所措……教室的气氛跌到了冰点。转眼间,6位同学直勾勾地杵在了偌大的教室中。
尴尬写满了老师的脸。
就在此时,我听到了一位青年老师低声说道:“诶?这不是嘲讽么?对于当时人们追名逐利的鄙夷,追求富贵的牡丹的嘲讽呀!”而另一位老师也小声附和道:“对呀!没错!”他们就坐在我身旁,仿佛这段对话的声响控制得恰好就只能让我听到。这对话就像黑暗中一丝丝光明,它把希望幸运地降临在了我头上。我猛地举起了手,老师急忙叫道:“来!你来回答!”
于是我站了起来,全教室的目光都聚集到了我身上。我把刚才那位老师的话镇定又响亮地重复了一遍,话音刚落,伴随着老师那句“太棒了”,听课的老师们也议论纷纷,我能感受到那是一种赞许。
坐下后我看了看身旁那两位老师,他们埋着头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那份平静就好像刚才发生的一切都与他们无关似的。
时至今日,这堂课仍让我记忆犹新,不仅在于过程的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更是那两位老师出于善意的悄悄提醒,为他人解围,又不以此自倨。每每想起此事,我的心总是在不经意间被温柔了一次,轻柔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