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桥
颐和园,这个清朝的皇家园林,优雅美观,从西宫门进入,很快就能看到一座精致的单孔高拱券砖石桥梁,那就是半壁桥。
半壁桥全场28.5米,两端宽15米,中部略窄,宽7.5米。它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正圆的桥拱券,斜坡台阶,白石护栏,既美观精致,又巧妙的结合了科学原理。半壁桥桥面用40厘米宽的青石板铺台阶,从桥底到桥顶一侧设有37节台阶,因此半壁桥不适合车辆行驶,仅能供行人通行。桥面到水面距离6.35米,坡度较平缓,拱洞半径5.85米,在行人通过方便的基础上又保证了游船的行驶,并且也很好看。桥两沿是18对白石刻素圆顶莲花望柱,远看半壁桥望柱,上部像石子落入水中激起的水花,近看却像是含苞待放的荷花,惟妙惟肖。望柱间是传统的浮云宝瓶镂空护栏,拱碹用青白石块精心雕凿,把整座桥古朴,美观的一面展现了出来。下了桥,能看到拱券顶东西各有一螭状吸水兽,守桥观水镇灾,非常的生动有趣。
沿着湖岸往西走,一座规整的,别致的梁桥就会映入眼帘,这座位于颐和园昆明湖内外湖与后溪河的分界处的桥,就是界湖桥。
界湖桥始建于1750年,但在1860年被焚毁,于1886年重修,它原名柳桥,在重修时和现在的柳桥名字互易了,于是这个名字就被流传下来了。界湖桥长31.5米,最宽处宽6.5米,最窄处4.3米,桥面到水面的距离为5.85米,走上桥,正好20层台阶,不多不少。桥两边有20对白石刻素方顶莲花望柱,顶端极平整。四周有浅浅的一圈纵向沟壑,底部与柱子中间用雕刻的一圈珍珠连接在一起。石栏上刻着一片片祥云,尾部又像浪花击打在河岸上,界湖桥方正、规矩的外观与半壁桥截然不同,给人一种整洁感,并且相比于半壁桥更平坦了,是一座观赏性极高的桥梁。
颐和园内有数十座石桥,个个样式精美、实用、坚固。既是我国上等的艺术品,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