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爸爸的一封信——《傅雷家书》读后感
亲爱的爸爸:
寒假里,我们共读了《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及夫人朱梅馥1954年至1966年6月写给儿子的书信摘编,186封书信中最长的一封信长达7000多字。书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当时傅聪在国外学习音乐,这期间,傅雷先生在国内被划成右派,庆幸的是还被允许与儿子经常保持通讯联系。悠悠岁月,茫茫大海,一封封家书把父子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先生通过家书的形式关心、教育孩子,给孩子智慧与鼓舞。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与期望,更饱含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先生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是父子之间的真情流露。傅雷先生将儿子当成“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更把儿子当成志同道合的“朋友”,傅雷先生与儿子谈音乐,谈文学,谈绘画,谈哲学也谈东西方文化,希望能使儿子的学养博取广收,更加深厚,让儿子能够融汇各种文化之悠长,在音乐领域里日臻化境。
傅雷先生“借通信训练”儿子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思想”,“极想激出”儿子一些“青年人的思想”;傅雷先生更希望能为儿子“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弹奏姿态方面”。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更多的是讨论艺术和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先生凡是在信上问傅聪的事,都用红笔圈出,更给每封信仔细编号;凡是提到寄出过的信,都能准确叫出编号、日期,凡是提出的问题及其是否得到回复,都记得清清楚楚。如您在信中所言,先生注重细节,凡事有交代,无论治学、办事、工作、对人相处,都体现了傅雷先生的作风严谨、有应必答、言出必行、面面俱到。傅雷先生要求其子傅聪写信要neat(干净利索),日常琐事要做得neat,“因为无论如何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反映一个人的意识与性情。”我认为这是极其在理的一句话。同样,举手投足间展现个人修养与素质,行为举止中反映个人品质与内涵,不经意间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其实都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深度”。
记得您常叮嘱我道:“一个水桶由长短不一的木板拼成,它能装多少水永远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有多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有多短。”也许那块最短的木板并没有多引人注目,但就因为那根不起眼的短板,限制了木桶能承载的水量,就像一个人的“短板”限制了他所能达到的高度一样。这句话我早已耳熟能详,烂熟于心,可从前却只当是心灵鸡汤、耳边风,并未悉读、用心体会。我一向都粗线条,大大咧咧,不注细节,却也积下了许多坏毛病。我总嫌毛病小,或总说“明日再改也不迟”,甚至直接告诉自己“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可看了书、读了您的信才顿悟:这些毛病,和这种完全称得上是毛病的心态,就是我的水桶上最短的板。我越不把它当一回事,也许日后它就会越深刻地使我认清“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
一个学期过去,终于可以暂时远离繁重的学业,迎来寒假。而摆脱了期末考的淫威,暂停了清晨六点四十的铃声,那酣畅淋漓的梦,就如世外桃源一般吸引着我。我从早睡早起,到晚睡晚起,甚至一觉醒来,正午将至……数着指头过寒假,还有四个星期,三个,两个……终于惊觉要自律慎行,刻苦发奋,于是乎答应您第二天一定准时起床。可每每第二天到点时,甚至您来叫我起床,我却总是一再赖床,起来后又想着明天一定准时起床……细读这书之前,我从未思考这“细节”关乎诚信,更未觉得它甚至可以决定成败。然而谁说不是呢?静下心慎独,这生活中小小的问题,人生中小小的细节,却早就在警醒我,让我认清、剔除我的懒惰放纵、拖拖沓沓、言而无信……
常言道读一本好书,就是在照一面镜子,镜鉴纷繁芜杂的人生百态,展示未来的无限可能,更让文字中的真理之光照亮你。《傅雷家书》,读来受益匪浅,定再三仔细品读,内化收获,不断改正、夯实、提升,与书为友,心之所向是理想,向诗和远方前行,成为更好的自己。
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永远爱您的女儿:曾鸣
20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