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经典,少年有责

2021-09-15 13:02:27
传习经典,少年有责演讲稿1000字

各位来宾朋友,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作为高三学生代表,向大家分享我关于传习经典的看法。

我认为,传习经典重而在读,阅读经典重而在少年。

在传习经典这个问题上,人们常争议的焦点便是少年人是否有能力去阅读理解一些经典。有人指出,经典的文言文是一道屏障,阻碍了青少年的阅读理解。其实不然。即使现代少年不会填词,但他们会因此而看不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吗?即便是现代城市高楼林立,但他们会想象不到“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吗?古人的语言,也就是正在演变的中国语言。在演变的过程中,现代人删繁就简,但文字的本质内涵基本上是没有变的,只要我们静心去阅读、去理解,无论什么年龄段的人都可以理解古代经典。何况四大名著一类的通俗小说,其创作年代本就不远,中间夹杂着民间土俗俚语接近白话,与现代用语极为接近,作为少年阅读经典的启蒙读物是最合适的。

至于理解古代经典,少年人自然会联系生活,有自己的理解体悟。有人说,《西游记》主要是讲佛法;有人说《西游记》说的是人生苦难、世间百态;有人从《西游记》中读出了奋斗与坚持;有人读出的却是成长温情——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读《西游记》一定要去参悟佛法,而读《三国演义》一定是了解权谋呢?杨海明曾说:“读者在阅读时,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对于经典,更是同一个人不同年龄去读,又会有着不同的感悟。正是如此,才有那么多古代圣贤都说,真正的经典能伴随人的一生;才会产生那么多“红学家”夜以继日地在“红楼一梦”中钻研,因为经典就像海水一样,是永远也参不透、道不明、读不完的。便不会有“标准理解”;也无所谓“无法理解”。

传习经典,于少年而言,便是去接触、去认识、去感悟这些经典,感受其中“读不透”的魅力。当我们逐渐有所领悟,被书中的人物吸引着,不自觉地一读再读时,经典便自然地传习下来了,在你身上,经典才真正变成了经典。

传习经典,重而在少年。因为少年时期正处于建立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李景林教授也曾说,传习经典的目标,主要在于修身养心。让少年人传习经典、阅读名著,就是要让我们少年人懂得“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责任担当;认识到“桃园结义”的情谊可贵;感受那“食尽鸟投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苍凉。

走出城市,走出时代,甚至走出现实吧,让我们去感受书中的人,体会写书的人,创造出属于作者向往的时代。真正认识到那些古代经典中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今人同样的喜怒哀乐,同样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传习经典,少年有责演讲稿10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